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县区联考三模化学试卷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021年3月我国政府在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 从居民健康考虑,提倡外卖餐饮使用一次性餐具
B. 从研发新工艺考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C. 从方便出行考虑,提倡错峰驾驶燃油汽车上下班
D 从有利于保护环境考虑,提倡就地焚烧麦田秸秆
【答案】B
【解析】
【详解】A、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增加垃圾的产生和处理难度,同时也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B、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种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正确;
C、错峰驾驶燃油汽车上下班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但燃油汽车仍然会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为了更好地实现碳中和,应该鼓励使用电动汽车或其他清洁能源交通工具,错误;
D、就地焚烧麦田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和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实现碳中和,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硫酸铁:Fe2(SO4)3
B. 1个碳酸根离子:CO
C. 60个碳原子构成的碳分子:60C
D.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Al23+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酸铁中铁为+3价,硫酸根为-2价,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所以硫酸铁化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更低价下载,欢迎访问。学式为Fe2(SO4)3。符合题意;
B、碳酸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碳酸根离子为。不符合题意;
C、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所以60个碳原子构成的碳分子:C60。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字在后,如数字为1不能省略。所以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化学实验操作中有许多“先、后”之分,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合理的是
A.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装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通入一氧化碳,后点燃酒精喷灯
C.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停止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D. 实验时若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先涂上硼酸溶液中和,后用较多的水冲洗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操作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以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漏气,更换装置、浪费药品。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需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将空气排净,后点燃酒精喷灯,以免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停止实验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以免水沿着导管倒吸入热试管,导致试管炸裂。不符合题意;
D、实验时若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先用较多的水冲洗,快速降低碱液浓度,然后涂硼酸溶液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2024年1月17日天舟七号为空间站送去“年货大礼包”,空间站内利用物质之间转化技术使O2和CO2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航天员呼吸所需的O2来自水的电解,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Y和Z在空气中燃烧所得产物相同
B. X与W作用生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
C. 电解W生成Y和另一种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D. 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O2+4H2CH4+2H2O。
【详解】A、Y是氢气,Z是甲烷,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Y和Z在空气中燃烧所得产物不完全相同,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X是二氧化碳,W是水,二者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电解水生成氢气(Y)和另一种气体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虽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生成物中有甲烷,甲烷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化合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俗名往往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性质或用途。下列对物质俗名理解不准确的是
A. 纯碱属于盐类B. 火碱具有可燃性
C.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D.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不具有可燃性,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不符合题意;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t2℃时,将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①、②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图2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①中烧杯里形成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B.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 t2℃时,②中烧杯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①中烧杯里硝酸钾的大
D. t2℃时,欲配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60g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中烧杯里形成的溶液中硝酸钾完全溶解,因此所得溶液可能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故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将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①、②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氯化钠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因此t2℃时,②中烧杯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①中烧杯里硝酸钾的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欲配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 对下列几个铁的性质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的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实验1,观察到远离火焰的蜡片熔化,说明铁片具有导热性
B. 实验2,观察到集气瓶里的细铁丝未燃烧,可能是因为氧气浓度小
C. 实验3,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硫酸只与铁锈发生了反应
D. 实验4,观察到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平衡,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远离火焰的蜡片熔化,铁片能够将火焰的热量传递给蜡片,从而使蜡片熔化,说明铁片具有导热性,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B、集气瓶里的细铁丝未燃烧,可能是因为氧气浓度不足,无法支持细铁丝的燃烧,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C、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硫酸与铁锈发生了反应,但不能确定硫酸是否只与铁锈发生了反应,因为硫酸也可能与铁发生了反应,分析不合理,符合题意;
D、铁片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前后天平平衡,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闪烁的荧光棒是歌舞会上烘托气氛的神器,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荧光棒中所用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是苯二甲酸二甲酯(C10H10O4),它对人体皮肤和眼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下列有关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苯二甲酸二甲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5:2
B. 苯二甲酸二甲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苯二甲酸二甲酯不完全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苯二甲酸二甲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1.9%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10):(1×10):(16×4)=60:5:32,错误;
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物,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几百万或更大,对苯二甲酸二甲酯(C10H10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10+1× 10+ 16×4= 194,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还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错误;
D、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正确;
故选D。
9. 鉴别物质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天然水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泡沫少,无垢状物的为软水,错误;
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纱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取样,分别点燃, 无烧焦羽毛气味的是棉纱线,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是蚕丝,错误;
C、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取样,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氢氧化钙和氯化钙溶液,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取样,分别溶于水,测温度变化,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正确。
故选D。
10. 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温度、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c点打开了止水夹。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整个反应过程放出热量
B. b点压强最大,说明红磷燃烧结束
C. c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 c点后压强增大是因为水倒吸入集气瓶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整个反应过程放出热量,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B、ab段压强增大是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的趋势大于氧气消耗导致压强减小的趋势,b点压强最大,不能确定红磷燃烧结束,温度最高才能说明红磷燃烧结束,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C、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c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D、c 点后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变小,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化学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15分)
1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做到五育并举,劳动先行。
(1)家务劳动:小丽在家做紫菜蛋汤时,用到的食材有紫菜、鸡蛋、油盐调味品等。其中鸡蛋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紫菜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碘,通常以KI形式存在,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引起_______(填“贫血”或“甲状腺肿大”)等疾病。
(2)学校劳动:小明在学校卫生大扫除时将捡到的废旧报纸、易拉罐和矿泉水饮料瓶等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中,上述废品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
(3)社区劳动:小红、小军等同学周末到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收拾房间时发现热水瓶内胆里水垢需要清理,水垢可用厨房调味品中的_______除去。
(4)助农劳动:小刚周末随爸妈一起到农田劳动,爸妈发现所种农作物长势不好,需要施加复合肥,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硝酸钾(KNO3) ②氯化铵(NH4Cl) ③尿素[CO(NH2)2] ④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答案】(1) ①. 蛋白质 ②. 甲状腺肿大
(2)矿泉水饮料瓶 (3)食醋 (4)①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蛋清等富含蛋白质,故鸡蛋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缺铁会引起贫血;
【小问2详解】
废旧报纸属于天然材料,易拉罐属于金属材料,矿泉水饮料瓶由塑料制成,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小问3详解】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碳酸钙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镁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水,故水垢可用厨房调味品中的食醋除去;
【小问4详解】
①硝酸钾含N、P、K中的K、N元素,属于复合肥;②氯化铵含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③尿素含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④磷酸二氢铵含N、P、K中的N、P元素,属于复合肥,故填:①④。
12.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以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水和溶液。
(1)将少量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小麦粉B. 纯牛奶C. 大豆油D. 白砂糖
(2)在实验室里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试剂瓶、_______、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3)净化水常用的方法有:①消毒杀菌②过滤③活性炭吸附④加明矾吸附沉降等。天然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请将以上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_______(填序号)。
(4)如图为电解水实验装置,玻璃管_______(填“a”或“b”)中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上述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组成的。
【答案】(1)D (2)量筒
(3)④②③① (4) ①. b ②. 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A、小麦粉难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纯牛奶难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C、大豆油难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D、白砂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小问2详解】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实验步骤及所需仪器为:计算、量取(量筒、胶头滴管)、混匀(烧杯、玻璃棒)、装瓶贴标签(试剂瓶),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试剂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小问3详解】
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净化过程为:④加明矾吸附沉降(使悬浮的杂质沉降);②过滤(除去难溶性杂质);③活性炭吸附(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①消毒杀菌(除去细菌和病毒等),故顺序为:④②③①;
【小问4详解】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b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中燃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3.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我国科学家提出,利用海水制盐得到的大量卤水副产品氯化镁溶液,通过电解、矿化等吸收二氧化碳,再通过热解可将其转变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镁,主要化工流程如图所示:
(1)在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
(2)电解过程中除生成氢气和氯气外,还得到化合物X,矿化时发生化合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3)热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整个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_______。
【答案】(1)化学 (2)Mg(OH)2
(3)
(4)二氧化碳##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
【小问2详解】
电解MgCl2溶液过程中除生成氢气和氯气外,还得到化合物X,矿化时X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生成Mg(HCO3)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X由镁、氧、氢三种元素组成,X的化学式为。故填:Mg(OH)2。
【小问3详解】
热解时Mg(HCO3)2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镁、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4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整个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矿化时的反应物,又是碳酸氢镁受热分解的生成物。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有2小题,共25分)
1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利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中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把稀的双氧水(6%的过氧化氢溶液)从_______(填仪器名称)慢慢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锥形瓶中,在此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3)小明利用装置C把一定浓度的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过程中始终未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又换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并探究CO2的性质。
①步骤1: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将Y形管倾斜,使E中稀盐酸流入D中至碳酸钙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步骤2: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向D中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D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③在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
(5)若用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收集CO2气体,由图2可知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1) ①. 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 ②.
(2)分液漏斗 (3)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将氢氧化钙消耗
(4) ①. ②.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 ③. 先变大后变瘪
(5)二氧化碳不溶于油或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B装置使用的是分液漏斗,则把稀的双氧水从分液漏斗中慢慢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锥形瓶中。
【小问3详解】
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可能导致看不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4详解】
①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②二氧化碳和推入的氢氧化钠能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
③开始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装置内气体增多,气压变大,则气球变大。后加入氢氧化钠,消耗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气压变小,气球变瘪。所以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小问5详解】
可用图2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不能与装入的试剂反应而消耗。所以二氧化碳不溶于油。使用油层隔绝水和二氧化碳接触,而不直接使用水,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5.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长期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该小组同学对白色固体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性质回顾】
(1)在试剂瓶口周围产生白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向酚酞试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中含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提出问题】长期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周围的这些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为了证明该白色固体的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活动:
【讨论交流】你认为上述实验步骤_______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
【拓展分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该白色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实验,请你参与完成并回答以下问题。
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中所用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3)实验时先称取该白色固体样品25g,放入锥形瓶中,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关闭弹簧夹,滴加稀硫酸直至固体全部反应,再次打开弹簧夹,通入氮气,最后测得反应前后C装置中碱石灰增重8.8g。请回答:
①反应停止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
③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
(4)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 ①. OH- ②. 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 ③. 红 ④. 碳酸钙##CaCO3 ⑤. ① ⑥. 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确定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3) ①. 装置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C中吸收,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②. 干燥气体,避免水蒸气对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产生干扰 ③.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C装置
(4)设: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x=84.8%。
答: 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4.8 %。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试剂瓶口周围产生白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小问2详解】
酚酞试液遇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碱性物质中一定存在氢氧根离子,向酚酞试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中含有OH-;
进行实验
②该实验结论是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实验现象是白色固体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与稀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实验步骤是取该白色固体适量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观察现象;
③向步骤①的试管中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因此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显红色,实验结论是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或CaCO3);
讨论交流:
你认为上述实验步骤①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确定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小问3详解】
①反应停止后,通入氮气目的是将装置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C中吸收,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②实验过程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避免水蒸气对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产生干扰;
③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C装置,影响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测定;
【小问4详解】
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得反应前后C装置中碱石灰增重8.8g,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8.8g。见答案。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
泡沫少,无垢状物的为硬水
B
鉴别蚕丝和棉纱线
取样,分别点燃
无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
C
鉴别氢氧化钙和氯化钙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钙
D
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取样,分别溶于水,测温度变化
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该白色固体适量于试管中,滴入蒸馏水,振荡,再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白色固体溶解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②取该白色固体适量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_______,观察现象。
白色固体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③向步骤①的试管中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显_______色
生成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县区联考三模化学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县区联考三模化学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化学填空与简答题,化学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关于酸和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化学实验操作要科学规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徐州市县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徐州市县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0g,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