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将进酒教案及反思
展开《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学生大声朗读《将进酒》及文后注释。
2.学生大声朗读余光中《寻李白》。
3.明确教学目标。
4.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李白》的相关视频。从视频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南西北,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刻与李白相遇,读出他的诗句。比如,我们一生之中接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名篇《将进酒》。 将:请、愿 。进酒:饮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2,中国文为什么爱喝酒?。酒,又名钓诗钩,扫愁帚。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都是酒后所作的名篇,台湾诗人洛夫说:把唐诗拿来压榨,会榨出半斤酒来。且看——(课堂展示)
拓展:①、诗→“酒”
⑴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⑵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⑶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⑸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
⑹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于是,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长眠。谁有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的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对李白最高的评价。
郭沫若说:“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
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学习他的劝酒诗。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将进酒(qiāng) 岑夫子(cén) 钟鼓馔玉(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须沽取(gū)
2.解释词义
①将:请。
②会须:应当。
③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④馔玉:美好的食物。
⑤径须:干脆,只管。
⑥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⑦尔:你。
⑧销:同“消”。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任务2:自由诵读,感悟情感。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任务说明: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将情感注入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用文字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即事抒怀,在叙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或咏史抒怀,在古今对比中,寄寓深沉的情感;或托物言志,以物作喻,阐明高洁的志向;亦或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情感寄寓于环境之中,物我合一,天人化境。
任务1:朗读全诗找到诗眼,并鉴赏诗人的情感变化。
明确 诗眼:悲
情感变化:悲→欢→→愤→愁
情感核心:悲
任务2:合作探究,体悟诗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劝酒中读出对友人的惜别和勉励之情;“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白居易杯杯劝酒,劝世人,也劝自己,缓缓道出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感慨。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那么在《将进酒》中,用什么手法,抒发的什么情感,能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李白之悲: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1: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比兴: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喻时光。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比喻:借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反衬: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想象、夸张:空间范畴的想象夸张,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思考2: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改成“黄河之水山上来”吗?
明确:不能,作者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诗人青年时期,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现在,49岁的他,已满头白发,个人功业上却毫无成就,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无力改变国家现状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补充:流水意象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李白在此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有一种巨人式的感伤,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2.李白之欢:欢:朋友相聚,及时行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思考1:作者乐什么?是如何表现“乐”的?
明确:欢是因为朋友相聚,及时行乐
直抒胸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入世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未受重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表面豪爽,却暗藏忧愁。
思考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
明确: 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补充:王羲之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李白不是圣人,当酒酣至极,心中的幽怨到底还是忍不住的。
3.李白之愤:怀才不遇,志不能行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1: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 : ①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思考2:“钟鼓馔玉”指什么?诗人真认为其“不足贵”吗?
借代:“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这是诗人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懑之词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鄙弃憎恨,不随波逐流的叛逆
思考3:鉴赏“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对比: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写出了诗人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弃和否定。
思考4:鉴赏“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用典:以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曹植 自比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怀才不遇。表达 对黑暗险恶现实的愤恨与控诉。
4.李白之愁:借酒消愁,释放豪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1:鉴赏“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明确:夸张“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甚至反客为主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 “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心中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
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但李白视金如土,狂放之间,潜藏一抹浓重的悲愤。杜甫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思考2“与尔同销万古愁”,愁在何处?
明确:一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二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三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失魂落魄
环节四:课堂小结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环节五:布置作业
以“如果没有李白”为话题,写一段200字感悟。
李白和杜甫作为唐代诗歌中的重要诗人,一位被称为“诗仙”,一位被称为“诗圣”,李白的诗颇具浪漫主义的色彩,杜甫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类?请写出原由。500字以上。
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岁
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
入长安,供奉翰林。
44岁
被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献计献策。
56岁
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岁
因战事而准备再次请缨,因年老多病而半道还。
62岁
卒。
语文人教统编版将进酒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将进酒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鉴赏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郑人有且买履者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比较作业,板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