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823241/0-17175087405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823241/0-1717508740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823241/0-17175087406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以下认识或做法可取的是( )
A.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B.用淘米水浇花
C.工厂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D.向东钱湖中乱扔垃圾
2.下列事例不能直接证明大气中含有水的是( )
A.初春清晨的花卉上凝结露珠B.仲夏空调外机的排水管流出水
C.晚秋早晨草地上的白霜D.寒冬河水结冰
3.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应用“雨水银行”新技术,即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环节( )
A.①B.②C.③D.④
4.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雨笼山峦B.雾绕群峰C.霜打枝头D.冰封谷底
5.以下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食物腐败B.铁制品锈蚀C.生物体呼吸D.蜡烛燃烧
6.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7.下列液体分别属于( )
①水中放入细沙;②酒精中加入碘;③水中滴入植物油
A.悬浊液 溶液 乳浊液B.悬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C.乳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D.悬浊液 溶液 溶液
8.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NaCl)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B.
C.D.
9.下面几种说法中,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抽水机的抽水过程
B.中医“拔火罐”罐子吸附在皮肤上
C.钢笔吸墨水
D.医生给病人注射药液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C.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作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难溶于水
11.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叙述正确的是( )
A.银白色的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生成黑色物质,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氧气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例如氦气
C.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
12.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1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D.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14.用浓盐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视线仰视读数;量取水时,视线俯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
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判断
15.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直至有晶体析出,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食盐的溶解度
16.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②a、b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1
③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④b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7.右图所示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红磷应过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实验结束后等装置完全冷却再打开弹簧夹
D.最终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就是燃烧消耗掉的氧气体积
18.有一盆花卉,红色的花、绿色的叶、白色的花盆,放在遮光良好的暗室中,用与花色相同的红光照明,看见的是( )
A.红花、绿叶、白花盆B.红花、绿叶、红花盆
C.红花、黑叶、白花盆D.红花、黑叶、红花盆
19.下图为白峰外峙盐场——宁波最后一块盐田。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暴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点B.b点C.c点D.无法判断
20.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溶液①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溶液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下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
(2)熔化过程中该物质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该物质可能为 (填物质名称)。
22.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
(1)AB范围内是阳光的 (填“红外线”、“可见光”或“紫外线”)部分。
(2)经三棱镜不能再色散的光叫做 光。
(3)将温度计放到 (填“A”或“B”)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较快。
2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时,把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有一份含有甲物质和食盐的混合溶液,若想提纯甲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
24.在实验室里可用以下两种方法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
(1)请将方法一中的步骤补充完整: 。
(2)方法一中,用天平称量食盐固体时出现如A图所示操作,其他操作均正确,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方法二中,用量筒量取15%的食盐水出现如B图所示操作,应纠正为 。
(4)改正错误正确配制后,将方法一和方法二配制的两份食盐水混合在一起,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比为 。
25.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
(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 ,说明二氧化碳 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若烧杯中只留下一支燃着的蜡烛, (填“能”或“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26.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吸热塔外层颜色较深的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气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
此过程,蒸气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27.小华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A、B、C、D四种不同物质。
(1)为了鉴别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小华进行如下实验:
a.通过观察发现A是无色无味气体,B、C、D都是固体,且B为黑色;
b.B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
c.C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 ,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D在A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
由此,小华得出结论:A是氧气,B是 ,C是硫,D是铁。
(2)小华在进行实验d前先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目的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8.为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实验前电子秤示数相等,实验结束时各电子秤示数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2)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填序号)
电子秤的示数。
(3)本实验还能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请根据实验现象补全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
29.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小孔成像仪如图甲所示,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为a,小孔到半透明膜的距离为b,且a>b,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半透明膜上蜡烛的像是 (填“正立放大”、“正立缩小”、“倒立放大”或“倒立缩小”)的像,像的形状是 (填序号)。
A.小孔的形状 B.烛焰的形状 C.半透明膜的形状 D.纸筒的形状
(2)若由于蜡烛高度不合适导致得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可通过向 移动蜡烛使像移到光屏中央。
30.某兴趣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的针筒且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白磷所占体积、橡皮塞体积、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均忽略不计),请分析并作答:
(1)【实验准备】
实验前注射器活塞位于20mL刻度处,打开弹簧夹,将活塞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
若活塞未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
(2)【实验过程】
方法一: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并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若观察到活塞停留在 刻度处,则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方法二: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活塞一开始向 (填“左”或“右”)移;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若观察到活塞停留在 刻度处,则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实验分析】
在进行方法二中的实验时,发现活塞最终停留在12mL处,与预测结果相差较大,则导致此现象的错误操作可能为 。(写出一条即可)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4分,第32题6分,共10分)
31.如图为某咖啡品牌推出的茅台酒和咖啡新组合——“酱香拿铁”,其中茅台酒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53%,酱香拿铁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0.5%。
(1)酱香拿铁的配料主要包括浓缩咖啡、茅台酒、牛奶、冰块,可见酱香拿铁属于 (填“溶液”或“浊液”)。
(2)现用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多少克酱香拿铁?
32.硝酸钾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60℃时,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数据。如图为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M点表示在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底部无固体残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②③,计算第④次实验中,溶液质量m= 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
(3)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将M溶液升温20℃,请你在图中坐标系上标出此时溶液浓度的对应点N。
答案解析部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以下认识或做法可取的是( )
A.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B.用淘米水浇花
C.工厂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D.向东钱湖中乱扔垃圾
【答案】B
【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解答】A、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导致地面塌陷,选项做法不可取,不合题意;
B、用淘米水浇花会节约用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选项做法可取,符合题意;
C、工厂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选项做法不可取,不合题意;
D、向东钱湖中乱扔垃圾会造成水体污染,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选项做法不可取,不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事例不能直接证明大气中含有水的是( )
A.初春清晨的花卉上凝结露珠B.仲夏空调外机的排水管流出水
C.晚秋早晨草地上的白霜D.寒冬河水结冰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湿度
【解析】【分析】水的存在方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其中水汽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在0-4%之间,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低层,有一半的水汽集中在2千米以下,四分之三的水汽集中在4千米以下,10-12公千米高度以下的水汽约占全部水汽总量的99%。
【解答】A、初春清晨的花卉上凝结露珠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能直接证明大气中含有水,A不符合题意。
B、空调工作时,吸入空气,管中有水流出,说明大气中含有水,B不符合题意;
C、晚秋早晨草地上的白霜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能直接证明大气中含有水,C不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河里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不能直接证明大气中含有水,D符合题意。
故选:D。
3.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应用“雨水银行”新技术,即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环节(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根据箭头的来龙去脉可知,图示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地表径流,④是下渗。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导致水不能继续向前流动,所以改变了地表径流③,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雨笼山峦B.雾绕群峰C.霜打枝头D.冰封谷底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D、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5.以下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食物腐败B.铁制品锈蚀C.生物体呼吸D.蜡烛燃烧
【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A、食物腐败,属于缓慢氧化;
B、铁制品锈蚀,属于缓慢氧化;
C、生物体呼吸,属于缓慢氧化;
D、蜡烛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故选:D。
6.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解答】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近年来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利用。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可改良士壤,补充有机质,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提高了士壤的肥力,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下列液体分别属于( )
①水中放入细沙;②酒精中加入碘;③水中滴入植物油
A.悬浊液 溶液 乳浊液B.悬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C.乳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D.悬浊液 溶液 溶液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NaCl)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B.
C.D.
【答案】B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2)向烧杯中倾倒液体药品时量筒口紧挨烧杯口;
(3)溶解固体时,玻璃棒要不停搅拌
【解答】A、瓶塞倒放,用药匙取药品,故A操作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烧杯中倾倒液体药品时,量筒口紧挨烧杯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9.下面几种说法中,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抽水机的抽水过程
B.中医“拔火罐”罐子吸附在皮肤上
C.钢笔吸墨水
D.医生给病人注射药液
【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生活中很多现象的工作原理都利用了大气压强,抽气机、吸管、茶壶、针管、塑料吸盘等都可能利用到大气压。它们具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通过一个措施,使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个现象.
【解答】A、抽水机的抽水过程中,水泵内部出现暂时的真空,水在大气压作用下被抽到高处,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医“拔火罐”罐子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在皮肤上,故B不符合题意;
C、钢笔吸墨水时先用力挤出笔囊内的空气然后松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墨水压入笔囊,故C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针筒把药液推入病人肌肉中,利用的是人推药液产生压力,不是大气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C.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作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难溶于水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实验室中一般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解答】A、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B正确;
C、二氧化碳的固体称干冰,因其升华时吸收大量热,使周围气温降低形成大量小水珠,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C正确;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D说法错误。
故选:D
11.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叙述正确的是( )
A.银白色的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生成黑色物质,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氧气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例如氦气
C.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可以根据具体的叙述分析、判断是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A、银白色的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生成黑色物质,有新物质生成,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A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但不能与氦气反应,B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而不是略小)的气体,且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C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2.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提供足够的空气;②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解答】为使可燃物燃烧更剧烈,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D.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1)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如海水中就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多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时也是稀溶液
(3)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解答】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中不是只能有一种溶质,如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A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B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C选项说法正确;
D、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用浓盐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视线仰视读数;量取水时,视线俯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
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
【解答】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视线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盐酸的体积偏大;量取水时,视线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将偏大。因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直至有晶体析出,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食盐的溶解度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过程中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为温度未发生改变,所以该温度下溶解度不变。
【解答】A、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溶剂的质量逐渐减少,A选项说法错误;
B、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B选项说法错误;
C、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选项说法错误;
D、温度不变,食盐的溶解度不变,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②a、b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1
③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④b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 :1。
【解答】①实验前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该项正确。
②a、b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8,该项不正确。
③此实验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项正确。
4b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支持燃烧,不能说明其具有可燃性,该项不正确。
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右图所示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红磷应过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实验结束后等装置完全冷却再打开弹簧夹
D.最终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就是燃烧消耗掉的氧气体积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物为非气态。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
【解答】A、实验前红磷应过量,以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A选项说法正确。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紧乳胶管,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B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结束后等装置完全冷却再打开弹簧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使测定结果偏小,C选项说法正确。
D、最终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是燃烧消耗掉的氧气体积和原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之和,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8.有一盆花卉,红色的花、绿色的叶、白色的花盆,放在遮光良好的暗室中,用与花色相同的红光照明,看见的是( )
A.红花、绿叶、白花盆B.红花、绿叶、红花盆
C.红花、黑叶、白花盆D.红花、黑叶、红花盆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其他色光都吸收。
【解答】用红光照射红色的花、绿色的叶、白色的花盘,红色的花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绿色的叶子,吸收红色的光,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白色的花盆,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花盆呈现红色。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下图为白峰外峙盐场——宁波最后一块盐田。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暴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点B.b点C.c点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解答】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由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c点时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则此时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溶液①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溶液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铵大;如图乙所示实验,物质M是硝酸钾;烧杯①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烧杯①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烧杯②和③中溶液为饱和溶液。
【解答】A、t1℃时,向150g水中加入60gM,M全部溶解,升温至t2℃并蒸发50g水,没有晶体析出,t2℃时,150g-50g=100g水中溶解了60gM,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则物质M是硝酸钾,选项A说法正确;
B、物质M是硝酸钾,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40g,则t1℃时,1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大于60g,则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t2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则溶液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溶液③中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选项B说法正确;
C、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0g÷(60+100)x100%=37.5%,选项C说法正确;
D、由于不知③中溶液的温度,无法比较①、③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下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
(2)熔化过程中该物质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该物质可能为 (填物质名称)。
【答案】(1)晶体;0
(2)不变;冰/水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由该晶体的熔点判断该物质的名称。
【解答】(1)读图甲可知,图线中有一段是水平的,故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为晶体;凝固点是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在一定压强下,任何晶体的凝固点,与其熔点相同,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0C不变,故凝固点为0C。
(2)该物质是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水的凝固点,即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是0℃,故该物质可能为水。
22.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
(1)AB范围内是阳光的 (填“红外线”、“可见光”或“紫外线”)部分。
(2)经三棱镜不能再色散的光叫做 光。
(3)将温度计放到 (填“A”或“B”)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较快。
【答案】(1)可见光
(2)单色
(3)A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七色光是可见光,且是单色光。
(2)红色光之外称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解答】(1)AB范围内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属于阳光的可见光部分。
(2)太阳光是复色光,可以色散,而经三棱镜不能再色散的光叫做单色光。
(3)红光的外侧是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热效应,将温度计放到A处红光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较快。
2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时,把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有一份含有甲物质和食盐的混合溶液,若想提纯甲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1)=
(2)80
(3)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30q,所以t2℃ 时,把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g+50g=80g。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食盐物质,若要提纯甲,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24.在实验室里可用以下两种方法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
(1)请将方法一中的步骤补充完整: 。
(2)方法一中,用天平称量食盐固体时出现如A图所示操作,其他操作均正确,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方法二中,用量筒量取15%的食盐水出现如B图所示操作,应纠正为 。
(4)改正错误正确配制后,将方法一和方法二配制的两份食盐水混合在一起,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比为 。
【答案】(1)溶解
(2)偏小
(3)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1:19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
(3)根据两份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50克混合,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方法一中的步骤的操作是溶解。
(2)A图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使用了游码,砝码和食盐的位置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B图所示操作是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应纠正为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溶液具有均一性,两份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5%,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比为5%:(1-5%)=1:19。
25.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
(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 ,说明二氧化碳 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若烧杯中只留下一支燃着的蜡烛, (填“能”或“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答案】(1)自下而上熄灭;密度比空气大
(2)能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答】(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由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
26.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吸热塔外层颜色较深的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气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
此过程,蒸气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答案】(1)深色物体容易吸热
(2)汽化
(3)温室效应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物体的颜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深色物体容易吸热;
(2)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3)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
【解答】(1)深色物体容易吸热,吸热塔外层颜色较深。
(2)在蒸汽发生器中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因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3)由于温室效应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关,因此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可减缓温室效应。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27.小华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A、B、C、D四种不同物质。
(1)为了鉴别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小华进行如下实验:
a.通过观察发现A是无色无味气体,B、C、D都是固体,且B为黑色;
b.B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
c.C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 ,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D在A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
由此,小华得出结论:A是氧气,B是 ,C是硫,D是铁。
(2)小华在进行实验d前先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目的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木炭/碳
(2)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碳或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
【解答】(1)A是无色无味气体,D在A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由实验结论:D是铁,则A是氧气;B是黑色固体,并且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可知。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则B是木炭;C是固体,并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是硫。
(2)实验d前先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28.为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实验前电子秤示数相等,实验结束时各电子秤示数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2)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填序号)
电子秤的示数。
(3)本实验还能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请根据实验现象补全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
【答案】(1)控制变量法
(2)②③
(3)水温度越高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在进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控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解答】(1)实验中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电子秤的示数越小,说明蒸发越快,即液体蒸发的快慢通过液体质量的减小量显示出来,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实验中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要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的空气流动相同改变水的表面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水的温度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相同,表面积不同,故比较实验结束时②③两图电子秤的示数;
(3)①②两图中液体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锥形瓶上湿巾的温度不同,装有热水锥形瓶下的电子秤示数变化大,由此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29.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小孔成像仪如图甲所示,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为a,小孔到半透明膜的距离为b,且a>b,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半透明膜上蜡烛的像是 (填“正立放大”、“正立缩小”、“倒立放大”或“倒立缩小”)的像,像的形状是 (填序号)。
A.小孔的形状 B.烛焰的形状 C.半透明膜的形状 D.纸筒的形状
(2)若由于蜡烛高度不合适导致得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可通过向 移动蜡烛使像移到光屏中央。
【答案】(1)倒立缩小;B
(2)上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蜡烛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射在半透明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有关,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
【解答】(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成像应为倒立的实像,形状与孔无关,是物体的形状;由数学知识可知,a>b,则物体长度大于像的长度,即成缩小的像。
(2) 由于蜡烛高度不合适导致其成像偏上,要想让形成的像下移,物体应向上移。
30.某兴趣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的针筒且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白磷所占体积、橡皮塞体积、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均忽略不计),请分析并作答:
(1)【实验准备】
实验前注射器活塞位于20mL刻度处,打开弹簧夹,将活塞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
若活塞未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
(2)【实验过程】
方法一: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并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若观察到活塞停留在 刻度处,则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方法二: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活塞一开始向 (填“左”或“右”)移;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若观察到活塞停留在 刻度处,则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实验分析】
在进行方法二中的实验时,发现活塞最终停留在12mL处,与预测结果相差较大,则导致此现象的错误操作可能为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装置漏气
(2)12
(3)右;8
(4)装置未完全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白磷不足量/装置漏气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是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要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在本实验中用的是过量的白磷,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固体,不需要占很大的空间:本实验中用的是40mL的试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并且活塞在20mL处,有助于反应结束后计算体积,要使本实验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白磷足量;③必须冷却到室温再读数,还要注意防止试管受热不均或气体体积受热膨胀过大,从而造成试管炸裂。
【解答】(1)实验前注射器活塞位于20mL刻度处,打开弹簧夹,将活塞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未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漏气。
(2)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并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消耗氧气的体积为40mL× 1/5 =8mL,则观察到活塞停留在12mL刻度处,则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3)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活塞一开始向右移,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消耗氧气的体积为(40mL+20mL)x 1/5 = 12mL,观察到活塞停留在8mL刻度处,则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4)在进行方法二中的实验时,发现活塞最终停留在12mL处,说明测得的结果偏低,导致此现象的错误操作可能为白磷的量不足,没有消耗尽装置内的氧气。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4分,第32题6分,共10分)
31.如图为某咖啡品牌推出的茅台酒和咖啡新组合——“酱香拿铁”,其中茅台酒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53%,酱香拿铁中酒精的质量分数约为0.5%。
(1)酱香拿铁的配料主要包括浓缩咖啡、茅台酒、牛奶、冰块,可见酱香拿铁属于 (填“溶液”或“浊液”)。
(2)现用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多少克酱香拿铁?
【答案】(1)浊液
(2)解:设可以配制出酱香拿铁的质量为x
200g×53%=x×0.5%
x=21200g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解答】(1)酱香拿铁的配料主要包括浓缩咖啡、茅台酒、牛奶、冰块,其中牛奶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可见酱香拿铁属于浊液。
(2)设可以配制出酱香拿铁的质量为x。 设可以配制出酱香拿铁的质量为xg
200g×53%=x×0.5%
x=21200
答:200g茅台酒可以配制出21200g的酱香拿铁。
32.硝酸钾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60℃时,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数据。如图为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M点表示在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底部无固体残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②③,计算第④次实验中,溶液质量m= 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
(3)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将M溶液升温20℃,请你在图中坐标系上标出此时溶液浓度的对应点N。
【答案】(1)42
(2)110
(3)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①②③的数据可知6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11g的硝酸钾
(2)根据6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11g的硝酸钾
(3)根据将溶液升温10℃,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但是没有增加溶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1)根据实验①②③的数据可知,10g水中加入4g、8g硝酸钾时,分别得到14g、18g溶液,此时硝酸钾全部溶解;10g水中加入12g硝酸钾时,得到21g溶液,即硝酸钾只溶解了11g,所以6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11g的硝酸钾;则第④次实验中,20g水中最多溶解22g的硝酸钾,所以溶液质量m=20g+22g=42g
(2)根据(1)分析可知,6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11g的硝酸钾,即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3)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将溶液升温10℃,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但是溶液中的成分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此时溶液浓度的对应点N如图所示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4
14
②
10
8
18
③
10
12
21
④
20
25
m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4
14
②
10
8
18
③
10
12
21
④
20
25
m
0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初级中学等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0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初级中学等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分析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部部分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部部分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