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1课+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职业道德与法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1课+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职业道德与法治01
    第11课+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职业道德与法治02
    第11课+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职业道德与法治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共15页。

    第一框 民事活动要守法
    1.第一个“阅读与思考”
    (1)设计意图:本“阅读与思考”以图片的形式生动呈现了生活中的8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本课时内容的兴趣。图片列举了商场购物、餐馆就餐、房屋租货、网络购票、婚姻登记、姓名变更、医院就医、遗嘱公证8个常见生活事例,引发学生对民事活动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的思考,进入本课时内容的学习。
    (2)操作建议:第一,分析事例,思考问题。针对8幅图片中的事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每个图片呈现的各是什么民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探讨间题,讨论发言。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列举所经历过的其他民事活动事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在这些民事活动中,我们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第三,总结归纳,提炼要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是对我们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民法规定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合法与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既是贯穿民事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也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遵循。
    (3)问题解析:在上述民事活动中,我们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材料中的8幅图片反映的事例都属于民事活动。其中,商场购物、餐馆就餐、医院就医,受
    《民法典》中买卖合同相关规定的调整;房屋租赁,受《民法典》中租赁合同相关规定的调整;网络购票,受《民法典》中运输合同相关规定的调整;结婚登记,受《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相关规定的调整;姓名变更,受《民法典》中姓名权相关规定的调整;遗嘱公正,受《民法典》中继承相关规定的调整。
    以上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都受民法调整。从事这些民事活动时,都要遵循民法规定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合法与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遵循,也是贯穿民事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4)注意事项:第一,对材料中的8幅图片,要引导学生归类于相应的民事活动,不要偏离学
    习主题。第二,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其他的民事活动,拓展相关案例。第三,列举民事活动案例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法是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2.第一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通过对《民法典》的介绍,引导学生
    建立对《民法典》的感性认识。同时,理解《民法典》通过的重大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自豪感。
    (2)操作建议:第一,教师可以播放官方媒体报道《民法典》通过的短视频,体现《民法典》
    修订的过程和亮点等,引导学生快速了解《民法典》通过的背景。第二,教师可以设问:《民法典》是新中国法律发展至今唯一被称为“典”的法律,“典”字体现了什么?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和重大意义。
    第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视《民法典》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类民事活动应遵循的法律规范。
    (3)注意事项:根据学生情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享感悟。
    3.第二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解释。“民事主体”是民法基本概念,也是
    教材中不可避免反复出现的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通过概念解释和举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奠定基础。
    (2)操作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时,为避免学生在民事主体问题上产生疑惑,可分别
    对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这三类民事主体进行举例说明。
    (3)注意事项:《民法典》总则中的第二条、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第四章“非法人组织”,对民事主体分别作了明文规定。这些都是解读“民事主体”概念的法律依据。
    4.第三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解释,对“公序良俗”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作更加通俗化的阐释,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操作建议:第一,教师可以先进行概念释义。第二,教师可以拓展相关知识。公序良俗的
    内涵源自社会的一般认知,而社会观念往往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相比之下,法律和法律强制性规定难以对此发展步步紧随、涵盖无余,需要予以补充。公序良俗既有助于弥补此种不足,也有助于弘扬社会公共道德,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第三,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案例辅助教学。搜集整理民事法律行为因违背公序良俗而被认定无效的案例。
    (3)注意事项:合法与公序良俗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之一,注意前后衔接,承上启下,
    避免重复讲授。
    5.第二个“阅读与思考”
    (1)设计意图:本“阅读与思考”以贴近中职学生实际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民事法
    律行为才是有效的。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购买手机的案例,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2)操作建议:本“阅读与思考”的材料可以直接用于导入本课时教学。
    第一,分析案例,思考问题。本案例中的手机买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民事法律行为。分析
    案例中小周买手机、退手机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导入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的学习。第二,列举案例,讨论发言。可以引导学生再列举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者家人经历的类似事例。比如,回忆自己单独完成的最大额交易是什么,当时年龄多大,有没有得到家长的同意,是否有类似被家长撤销交易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分享的案例,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有
    效条件。第三,总结归纳,提炼观点。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解析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民事法律行为不能为所欲为,而要受到法律约束。
    (3)问题解析:家长撤销交易的要求是否合理?说说理由。
    家长撤销交易的要求是合理的。理由是:15周岁的小周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自购买
    手机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我国《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カ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
    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案中小周购买手机的行为并非纯获利的行为,且超出了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范围,如果其家长同意、追认,则行为有效;如果家长不同意、不追认,则行为无效。本案中,小周的家长不同意、不追认,因此,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注意事项: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比较复杂,并且下文的“相关链接”有更详细的阐述,在
    此可以不过多展开说明。
    6.第四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解释。由于中职学生大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カ人,材料用列表方式阐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投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的不同划分及其与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清唽地理解民事行为能力。
    (2)操作建议:第一,设计问题,引发思考。例如,十八周岁以上且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
    成年人,其民事行为能力属于哪一种?其对应的行为后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事行为能力要基于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认定。第二,列举事例,深化理解。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困惑,列举事例,引导学生结合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理解三种民事行为能力对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三,总结归纳,提炼要点。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智力、精神健康正常的十八周岁以上成年人或十六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其他两个要件,则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受法律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在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其他两个要件的前提下,也要区分情况对待:其独立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其他的民事法律行为处于效力待定状态,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的则有效,不同意、不追认的则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即便是纯获利的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亦不能独立实施。
    (3)注意事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分为多种情形,相对比较复杂。需要
    说明的是,表格中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对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或“效力
    待定”状态,其默认的条件是,民事法律行为同时满足了“意思表示真实”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这两个条件。
    7.“启思导行”
    (1)设计意图:本“启思导行”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到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民法
    的调整和保护,增进对民法的认识。学生通过列举清单,学以致用,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2)操作建议:第一,小组讨论列出清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参照本框“阅读与思考”
    栏目中的8幅图片事例,触类旁通,华一反三地进行列举,可以按照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归类。第二,分享交流,救师引导。各组将列举的清单在全班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内容,看看列出的清单中,哪些与民法相关,妥民法调整。第三,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清单,深入思考:这些行为是否遵循了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否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3)问题解析:结合本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对民法的理解,列出一个清单,看看自己的哪些行为
    或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民法有关、受民法调整。
    略。
    (4)注意事项:本栏目可以同本课第一个“阅读与思考”配合教学。应重点突出《民法典》对保障人们美好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行为中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框 民法保护我们的权利
    1.第一个“阅读与思考”
    (1)设计意图:本“阅读与思考”选取了生活中三个侵权事例:个人照片被商家擅自用作商业
    宣传、个人电话号码被恶意发布到网上、个人名誉受损,引发学生思考当事人的哪些人身权受到侵犯,引出对本目民法保护人身权的学习。这三个案例真实生动,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我们也要尊重、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2)操作建议:第一,分析案例,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认知经验,带着问题分析
    三个事件,从各案例中提炼关键词。由此导入本目民法保护人身权内容的学习。第二,列举案例,讨论发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行为可能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人身权被侵犯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中的民事权利进行讨论发言,理解人身权包括身份权和人格权,人格权很广泛也很重要。第三,总结归纳,提炼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总结提炼,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人身权受法律保护,同时也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权。
    (3)问题解析:分析以上事件分别侵犯了当事人的哪些人身权利。
    小张的照片未经其允许被影楼用作商业宣传海报,其肖像权受到了侵犯;小李的电话号码被人恶意公布到网上,引来无数骚扰电话,其隐私权受到了侵犯;小王考试成绩好,却被人污蔑为抄袭所得,名誉受损,其名誉权受到了侵犯。人身权可分为身份权和人格权。身份权包括配偶权、亲属权、监护权等。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受法律保护,侵犯人身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注意事项:第一,此处以人身权列举和归类为主,使用侵权案例引出人身权的分类即可,
    侵权的认定和侵权责任不重点展开讲解,因为后者是第三目的内容。第二,人身权受民法保护,也受其他法律保护。本课时举例要限定在民事领域内,学生举例超出民事范围的,教师应该结合其他课知识,给予正确的指导。
    2.第一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介绍了人格权在我国《民法典》中独
    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的一个创新、一大亮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法典》体现尊重人格尊严和保护人格权的立场,为下文详细展开人格权相关知识作铺垫。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人格权在我国《民法典》
    中独立成编?引导学生阅读此“相关链接”的内容,认识到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的亮点和创新。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综览世界各国或地区《民法典》,并没有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制
    度,一般是将人格权融入总则编和侵权责任编中一并论述。这种体例就有“重物轻人”的感觉。我国《民法典》把“人格权”单独成编,与“物权”并列,是世界首创。第二,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格权在我国《民法典》中独立成编彰显的重要意义。
    (3)注意事项:通过了解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典》体现
    尊重人格尊严和保护人格权的立场即可,对于《民法典》的内容不宜过多展开。
    3.第二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节选了《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
    条,介绍了《民法典》关于自然人选取姓氏的规定。通过这一法条,可以拓展姓名权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既保护人们的姓名权,同时也规范着人们起名改姓的行为,权利行使不能任性,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结合事例提问,例如,张先生想给自己的
    女儿取一个和家族姓氏毫不相关的姓氏,他是否在行使姓名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法条,结合具体事例对姓名权进行观点表达。第二,关联知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第一框所学的基本原则对行使姓名权这一民事活动进行分析,行使姓名权的同时,也要受到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的约束。
    (3)注意事项:此内容不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人有更改姓名的权利和自由,同
    时也要认识到权利的行使是有边界的,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4.第三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节选了《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
    介绍了有关肖像权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定。通过对这一法条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也可以合理使用肖像,且不构成侵权。
    (2)操作建议: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发言,谈谈有没有使用过别人的肖像,或者自己的肖像有
    没有被别人使用过。同学们发言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所有这些合理使用的共同点都是非营利
    使用,且不存在对肖像的丑化和污损等。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对肖像权进行解释。搜集肖像侵权案例,以案释法的作用。
    制作、使用、公开他人的肖像原则上需要经过肖像权人的同意,可不经允许的合理使用只是少数的例外情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
    (3)注意事项:教材中的两个“相关链接”选取了《民法典》的原文,教师要注意避免把重点
    放在引导学生对原文的记忆上,而是使用案例对肖像权进行理解。
    5.第四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场景,引导学
    生认识到隐私权就在身边,民法保护我们的隐私权,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以结合栏目中的事例,提出问题:你怎么
    理解隐私权?隐私权包括哪些方面内容?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此相关链接的内容。第二,列举事例,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列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教师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法典》关于隐私权的相关规定作适当知识拓展。例如,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实施下列行为会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等。
    (3)注意事项:中职学生大多数尚未成年。父母或其他近亲属依法拥有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
    权,包括监管的权利和保护的义务。尽管人人都享有隐私权,但在举例或讲解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监护关系的案例,避免引发中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6.第二个“阅读与思考”
    (1)设计意图:本“阅读与思考”以战国时期《商君书》中“百人逐免”的故事,引出本目内
    容保护财产权内容的学习。此故事风趣生动,通过“为什么人们不敢去争抢市场上的兔子”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财产和财产权保护的思考,增强依法保护财产权的意识。
    (2)操作建议:第一,分析材料,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先对《商君书》及其作者商鞅进行简要
    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快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思考问题:说说为什么人们不敢去争抢市场上的免子?如果争抢,会引发什么后果?为什么野地里的兔子引来众人争抢?第二,总结归纳,提炼观点。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事主体的财产权都受到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3)问题解析:说说为什么人们不敢去争抢市场上的兔子。
    市场上的免子有主人,它们的主人对免子拥有所有权,他人不得争抢。野地里的免子没有主
    人,所以才会引发人们的争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4)注意事项: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看似没有主人的物品。例如,拾得遗失物、漂流物,发现
    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7.第五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举例说明了物权的客体一不动产与
    动产,以及不动产和动产的所有权变更方式,对物权概念的阐释更加具体、更加贴近生活。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物权的内涵。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以设问:买卖手机中,一手交钱一手交手
    机、买家是否取得该手机的所有权?房屋买卖或汽车买卖中,交过全款,买家是否取得了该房屋或汽车的所有权?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此“相关链接”的内容。第二,列举案例,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案例,如房屋或汽车交易因未做登记而产生纠纷的案例,或者普通动产买卖因没有交付而产生纠纷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依法保护财产权的意识。
    (3)注意事项:此处知识比较专业,尤其不动产交易离中职学生生活较远,可不作重点和详细
    展开。引导学生知道物的种类和常见的物,以及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确定方式不同就可以了。
    8.第六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解释,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因无因管理产
    生的债权。这个材料对正文内容做必要的补充阐释,并通过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法律知识更贴近生活。学生学习这个材料,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无因管理的理解。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以基于案例材料提出问题:你认为王阿姨
    是否有权利让宠物的主人偿还其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无因管理。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一方为避免他人利益损失而对他人事务进行管理,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对方给予补偿,这就是无因管理。无因管理之债是一种债权。教师还可以对债权的知识作进一步拓展。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只列举了合同之债、侵权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第二,列举案例,适当拓
    展。教师还可以列举不当得利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债权还可以因不当得利而产生。例如,一个人在饭店吃饭,明知自己没点的菜,饭店错上给他了,他没有声张就给吃了,这就形成了不当得利,饭店有权要求其赔偿损失。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其返还取得利益。
    (3)注意事项:此材料并非重点。补充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只是为了拓展债权的相关知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还是合同之债,教师有必要对此加以提示。
    9.“启思导行”
    (1)设计意图:本“启思导行”让学生分组检索与人身权或财产权相关的民法条文或民事案
    例,并在班级分享,引导学生深化对民事权利的认识,并学以致用,增强依法保护自身民事权利、尊重他人民事权利的意识。
    (2)操作建议:第一,分类检索,组内讨论。按照人身权、财产权的权利种类进行分组,学生
    按分组要求,检索相关的民法条文或民事案例,组内可以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检索法律条文或案例的网址,例如“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学生不方便使用网络的,可以给学生提供《民
    法典》文本和案例书籍,供学生检索使用。第二,展示分享,互学互鉴。每组推荐1~2名学生展示
    分享所检索的民法条文或民事案例,运用所学内容,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第三,联系实际,指导行动。结合所搜集的民事案例、民法条文,联系自身实际,并依法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提升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3)问题解析:分组检索与人身权或财产权相关的民法条文或民事案例,在班级进行分享。
    我国《民法典》共有7编。其中,第一编总则第五章规定了民事权利,这是关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一般规定。第二编物权、第三编合同涉及财产权的相关规定。此外,第六编继承权中也有和人身权、财产权相关的规定。第四编人格权是对人身权中的人格权的具体规定。为了避免简单重复,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权利种类进行分组,学生根据分组检索法律或相关案例。对学生分享的民法条文和民事案例,教师可以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民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民法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法律。
    (4)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要基于教材涉及内容进行民法条文和民事案例的检索,避免全面铺
    开,漫无边际。
    第三框违约侵权要承担民事责任
    1.第一个“阅读与思考”
    (1)设计意图:本“阅读与思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引导学生增强诚信履
    约意识,认识到违约要承担违约责任,导入本目内容的学习;合同悔约、毁约的案例贴近实际,引发学生对违约责任以及定金罚则的学习兴趣,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2)操作建议:第一,分析案例,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案例,结合已有认知经验思考
    问题:崔某主张王某双倍返还定金是否合理?违反合同约定一般承担哪些责任?此处可以结合诚信的道德要求对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弘扬契约精神。第二,列举案例,讨论发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探讨
    应该承担怎样的违约责任。第三,总结归纳,提炼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总结提炼诚信履约,可以有效实现合同目的,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如果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有定金约定的,对违约方适用定金罚则。警示学生要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3)问题解析:崔某主张王某双倍返还定金是否合理?违反合同约定一般承担哪些责任?
    崔某主张王某双倍返还定金是合理的,且符合法律规定。为了担保合同履行,双方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约定了定金条款,买受方已按约定给付了定金。王某反悔取消交易,是违约行为。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
    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4)注意事项:要注意此栏目中还涉及关于不动产交付条件的知识点,可与上一框的内容适当
    呼应。
    2.第一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通过日常购物纠纷案例,引导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同行为,了解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增强诚信履约意识。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以案例进行设问:买卖合同中,商家承担
    了怎样的违约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案例,分析笔记本电脑质量不合格属于卖方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形,商家承担了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两种违约责任。第二,列举案例,加深理解。在本案例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违约
    一方是如何承担违约责任的?以此引导学生从事民事活动增强诚信履约意识。
    (3)注意事项:日常消费行为,除了受《民法典》调整外,还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二
    者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一些惩罚性赔偿责任,消费者可以选择适用,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拓展相关知识。
    3.第二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解释,通过对比合同订立过程中经常用到的
    “订金”“定金”两个专用术语,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用语的严谨性,一字之差,后果迥异;通过列表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订金”与“定金”的差别,避免误用。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本目“阅读与思考”的案例,设
    问:订立合同时,如果崔某交付的10万元是“订金”而不是“定金”,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运用“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回答问题,如果交易成立,订金可作为合同预付款;如果交易取消,返还订金。第二,列举案例,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会,拓展案例:你们购买商品时,是否交付过订金或定金?学生运用“相关链接”内容,结合案例加深对“订金”和“定金”的理解。区分订金与定金的不同含义、不同后果,注意定金和违约金的关系: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但不可同时适用。
    (3)注意事项:建议用“教学资源参考”相关案例对“订金”和“定金”的法律效力加以区分。
    4.第二个“阅读与思考
    (1)设计意图:本“阅读与思考”选用了电梯劝烟引发死亡的事例,引出本课时侵权责任的主
    题,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侵权责任。
    (2)操作建议:第一,分析案例,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思考问题:为什么燕某
    不承担侵权责任?教师对案例进行解析。第二,列举案例,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拓展:还有哪些常见的侵权相关案例?应承担怎样的侵权责任?学生列举的侵权行为事例有的可能不构成侵权,有的可能已经构成犯罪,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承担怎样的侵权责任。第三,总结归纳,提炼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提炼: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正当地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他人权利。如果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就要承担侵权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引导学生要增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的意识。
    (3)问题解析:查阅资料,说说为什么燕某不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本案中,燕某电梯劝阻董某吸烟的行为,是正常合理的,没有加害的性质,也不具有违法性,可判定其主观无过错。并且,董某死亡的损害结果并非
    某的劝烟行为造成的,劝烟行为仅仅是个诱因,真正导致董某死亡的原因是其心脏病突发。法院根据事实认定,董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燕某对此无法预见也不能预见。因此,法院依法判决燕某不承担侵权责任。
    (4)注意事项:教师在讲解时,对于电梯等禁烟场合不得吸烟的相关规定可以简单补充,但是
    不宜发散。
    5.第三个“相关链接”
    (1)设计意图:本“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拓展,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侵权行为,
    具有典型性,警示学生不得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否则要承担责任。通过此案例,既可解释说明正文内容,又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要守法。
    (2)操作建议: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可以设问:网络上可以随意自由发表言论
    吗?如果在网上侵犯了他人民事权利,要承担怎样的侵权责任?以类似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此“相关链接”的内容。第二,对比案例,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链接”案例时,一定要强化行为人崔某主观上有过错,实施了加害行为且对胡某的人格权造成实际的损害,就构成了侵权,应当承
    担侵权责任;教师可以对比本目“阅读与思考”的案例,深化学生对一般侵权责任的理解。
    (3)注意事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细化一般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6.“启思导行”
    (1)设计意图:本“启思导行”通过发现和辨别生活或职场中的违约和侵权行为,引导学生加
    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判断、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的责任后果,在实践中依法处理民事关系。
    (2)操作建议:第一,联系实际列举案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或职场常见违约侵权行为,如果
    学生独立完成该栏目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违约和侵权案例。第二,分享交流体会。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就违约或侵权行为后果、应承担的违约或侵权责任、责任承担方式等进行分享交流。
    (3)问题解析:结合自己所在专业或相关职场中具体的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思考一下这些行
    为的后果怎样,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并与大家分享。
    略。
    (4)注意事项:教师在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专业特点,增强案例的针
    对性。应避免往劳动争议方面拓展。
    相关教案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a href="/zz/tb_c40375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总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优质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zz/tb_c40375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优质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以案引思,问题设置,知识归纳,设置问题,教师分析,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师生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公开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a href="/zz/tb_c40375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公开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案例导入,教师分析,议题启思,概念讲解,归纳总结,案例分析,设置问题,师生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11课+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教案-职业道德与法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