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作业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作业,共6页。
知识能力全练
知识点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烘焙蛋糕时散发出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来:zzs@te%p.~c&*m]
A.分子体积很小B.分子间间隔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再分
2.依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来:中*国教育出^版网@]
A.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
B.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w&@%ww^.zzst~ep.cm]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
3.杜甫的绝句《沙暖睡鸳鸯》中写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诗中描写的情景用化学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很小,但分子有一定的质量B.分子很小,但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很小,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D.分子很小,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网]
4.从微粒的角度分析,下列对生活中的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5.下列现象从分子的角度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B.固体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很小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D.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是因为分子很小
6.图3-1-1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水分子本身变大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D.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端
7.如图3-1-2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图3-1-2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则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来@#^%:中国教育出版网~]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的________(填“酚酞试液”或“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知识点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8.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依据是( )
A.原子的质量很小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的体积很小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B.汞C.氮气D.硅
10.下列微观粒子示意图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能用来表示3个氧分子的是( )
[w~w@w%.zzstep#.&cm]
11.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B.分子运动的速率变慢了
C.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D.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12.氨水极易挥发,能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是由氨分子(NH3)构成的物质,图3-1-3是氨分子的比例模型。
[ww~w.z%^zs#tep.c&m]
图3-1-3
一个氨分子是由________种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原子。[来*:#%中&教^网]
13.如图3-1-4所示是氧化汞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3-1-4
(1)请用给定的符号,在图中方框内补全相应数量的粒子模型。
(2)保持物质丙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模拟全练
14.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5.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16.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数目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7.下列是小樱从分子的角度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C.滴水成冰-分子的大小改变D.蜡炬成灰-分子种类发生变化[w@ww.zzste*p.#%c&m]
18.某兴趣小组同学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如图3-1-5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1-5
(3)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该小组设计了实验Ⅲ(如图3-1-5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知识能力全练
1.C 烘焙蛋糕时散发出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选C
2.C 闻到花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A错误;食物腐烂变质,但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仍然是不断运动的,B错误;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正确;水结冰时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没有变成原子,D错误。
3.C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是春天的江山非常明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闻到香味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散发气味,故选C。
4.C 食物变质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食物变质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性质不同;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是因为受热时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遇冷时缩小,而原子的大小不变;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5.D 分子在不断运动,故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香味,A说法正确;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小,很难被压缩,B说法正确;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说法正确。
6.B 从微观角度分析,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数目均没有变化。[来*:中国教^育&出版@网~]
7.[答案]
(1)胶头滴管
(2)滤纸条上酚酞液滴由试管口到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浓氨水
[解析]实验时,脱脂棉上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分子运动到滤纸条上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如果脱脂棉变成了红色,有可能是操作时将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而将酚酞试液滴到了脱脂棉上;这一实验说明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8.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依据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D正确。
9.C 铁由铁原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汞由汞原子构成,B不符合题意;氮气由氮分子构成,C符合题意;硅由硅原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来#:zzs*tep.~cm@^]
10.A 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故A可表示3个氧分子;B.C表示的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D表示原子。
11.C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了,故选C。
12.[答案]2 4[来^&@:zzstep.cm%#]
[解析]由氨气的化学符号可知,氨分子是由氮原子和氢原子两种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13.[答案]
(1)
(2)氧分子[来&:中*^教@#网]
[解析]
(1)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因此,方框内应填
(2)丙是氧气,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分子。[w^ww.z&zstep.cm#~*]
模拟全练
14.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从而使人们能闻到茶香,故选B
15.B 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把O2压缩到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子种类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B
16.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数目没有变多,A错。
17.C 滴水成冰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的大小没有改变,故选C。
18.[答案]
(1)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
(2)溶液变红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3)无 实验I、Ⅱ已做过对比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题。解题时要注意实验间的联系。本题通过实验探究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进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相关试卷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后测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