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二亩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2.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二胎”政策将影响人口的出生率
C.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
D.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左右
3.雌性昆虫通常在繁殖期会分泌性外激素,目的是引诱雄性个体前来交尾。农业生产上常将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大量施放于田中来防治害虫,其目的主要是( )
A.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B.提高害虫种群的死亡率
C.破坏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D.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
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各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
B.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
D.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因季节变化而体现出群落的季相
5.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
②茱萸湾的全部生物
③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④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
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
B.热带雨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
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
D.苔原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竞争现象
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肉食性动物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一个湖泊演替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8.如图表示在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J”型增长;由于生存斗争的存在,种群实际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改变环境容纳量
B.阴影部分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的环境阻力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
D.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
B.分解者可能是真菌、细菌等
C.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D.蛔虫等寄生型动物属于消费者
1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可倒置
11.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提高种子细胞的呼吸速率
B.桑基鱼塘和沼气池的建立,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D.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零
12.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单位:kJ·hm-2·a-1)进行分析,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处在甲营养级的浓度最高
B.丙中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全部来源于未利用能量
C.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6%
D.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8×1011 kJ·hm-2·a-1,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3.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利用信息传递进行化学防治
D.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
1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稻田中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南方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放养了草鱼和青蛙,形成了“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鱼和蛙的粪便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和能量
B.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
C.鱼和蛙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的数量
D.该种养模式可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
16.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及掠夺式利用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B.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易地保护
C.森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18.由于海洋的“公有性”,许多国家每年都向海洋中倾倒大量废物,其中多数为有机营养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海洋污染导致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素增加,鱼类受这一影响比藻类更加严重
C.海洋水体有净化功能,只要向海洋中倾倒的废物适量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污染物排放导致赤潮的暴发,说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19.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把生态工程建设放在首位
B.我国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C.中华民族传承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生态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2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中,依据协调与平衡原理需要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来降低水体污染
B.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C.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要充分考虑协调与平衡原理
D.我国古代先民的“无废弃物农业”充分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1.与制作泡菜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大肠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酵母菌D.醋酸菌
22.泡菜酸脆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关泡菜腌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腌制泡菜中蔬菜、盐水应加满泡菜坛
B.腌制泡菜时加入少量白酒,可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C.腌制泡菜时,为了缩短发酵的时间可以加入一些原来的泡菜汁
D.腌制泡菜的早期可能有一些气体产生
23.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醋的前提是制作果酒,因为醋酸菌可将酒精氧化为乙酸
B.为了提高果酒的产出量,果汁应尽量装满发酵瓶
C.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深红色
D.果酒发酵后可以接着进行果醋发酵,但是要将发酵温度降低一些
24.下列关于泡菜、面包、果酒果醋等发酵食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泡菜坛内的白色菌膜和变酸的果酒表面的菌膜所含菌种不同
B.制作面包和馒头都用到酵母菌,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与食品松软有关
C.若出现泡菜发臭、面包长霉、酸奶胀袋等情况,都不能再食用
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的原因是加入的食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25.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山西向武汉捐赠了古法发酵的陈醋50吨。下列关于发酵和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将原料转化成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B.发酵产物都是微生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
C.传统发酵一般是利用天然存在的菌种进行发酵
D.传统发酵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二、填空题
26.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__________法调查某种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7.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光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绿色植物位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自生,协调、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优点是一类__________工程体系。
三、读图填空题
28.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鹰处于___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__________。
(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
(3)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若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__________。
2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__________,丙代表__________。
(2)图中①主要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4)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0.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和醋酸菌,腐乳的制作离不开毛霉等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和醋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__________。
(2)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之前要将发酵瓶清洗干净,用__________消毒。制作__________时应将下图中的开关2打开,原因是__________。
(3)制作腐乳的原料中,含量比较高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该成分分解成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
B、种群密度描述的是个数,不是产量,因此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B错误;
C、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二胎”政策会使得新生儿数量增加,从而影响人口的出生率,B正确;
C、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调查,因为活动范围小,C正确;
D、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左右,可以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雌性昆虫通常在繁殖期会分泌性外激素,目的是引诱雄性个体前来交尾。农业生产上常将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大量施放于田中,用来诱捕雄性,使其不能交尾,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故选D。
4.答案:B
解析:生物群落里各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高山植物因海拔的变化而出现了不同的群落,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上而下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的分层现象;水生群落的生物因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出现分层现象;温带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因季节或昼夜变化而体现出时间结构,即群落的季相。
5.答案:D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集合,所以西峰所有的蒲公英属于种群。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称为群落,所以茱萸湾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所以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上分析可知,选D。
6.答案:D
解析:A、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A正确;
B、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明显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类型也不同,B正确;
C、荒漠地带由于缺少水分,植物的根系都很发达,C正确;
D、苔原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某些生物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正确;
B、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以绿色植物为食,如果没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就没有食物来源,无法生存,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错误;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是的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演替现象,该演替过程有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湖泊的演替过程是:湖底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湖底阶段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以这一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A、环境容纳量的大量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空间和资源条件改变后,环境容纳量也会随之变化,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的环境阻力或在环境阻力的条件下被淘汰的个体数目,B正确;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及生存斗争的存在,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点之前两条曲线重合,说明其对数量的影响在b点之后体现出来,C正确;
D、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长,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有些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或光合作用,可作为生产者,A正确;
B、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可能是细菌、真菌、动物等,B正确;
C、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C错误;
D、蛔虫等寄生型的生物直接或者间接的从生产者获取能量,属于消费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有密切的关系,能量可驱使物质循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A正确;B、物质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11.答案:B
解析:A、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提高种子细胞的呼吸速率,A正确;
B、桑基鱼塘和沼气池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并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
D、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增长率为零,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由表可知:甲的同化量最大,乙的同化量最少,说明乙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处在乙营养级的浓度最高,A错误;
B、丙中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全部来源于丙的同化量,B错误;
C、由表可知:甲的同化量最大,乙的同化量最少,说明第一营养级是甲、第二营养级是丙、第三营养级是乙,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4×107)÷(7.5×108)×100%=3.2%,C错误;
D、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为甲的同化量2.48×1011KJ•hm-2•a-1,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包括最终被微生物和个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分解,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是物理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
B、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以及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正确;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利用信息传递进行生物防治,C错误;
D、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植物开花有利于其繁衍后代,故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A、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A错误;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
C、适当增加物种丰富度可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度,有效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知识。鱼和蛙的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光合速率,B正确;草鱼以田间杂草为食,青蛙取食田间害虫,故放养鱼和蛙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的数量,C正确;该种养模式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使其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可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
16.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答案:C
解析:A、人类活动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的破坏及掠夺式利用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A正确;
B、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易地保护,B正确;
C、森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生物资源,而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D正确。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会导致其他水生植物死亡,不能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海洋污染导致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素增加,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受这一影响比藻类更加严重,B正确;海洋水体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能力有限,且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因为“适量”就可以向海洋中倾倒废物,C错误;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污染物排放导致赤潮的爆发,代表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未说明“恢复”情况,故不能得知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大小,D错误。
19.答案:A
解析:A、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并不是将生态工程建设放在首位,而是更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A错误;
B、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B正确;
C、中华民族传承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C正确;
D、今天,古老的智慧融合了现代科学成就,生态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大有作为,D正确。
故选A。
20.答案:A
解析:A、在湿地恢复生态工程中,依据协调与平衡原理,需要引种一定数量适宜本地环境的物种,通过物质循环再生来降低水体污染,而不是简单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A错误;
B、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整体性原理,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B正确;
C、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所以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要充分考虑协调原理,C正确;
D、“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没有直接作为废弃物抛弃而污染环境,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A。
21.答案:C
解析:制作泡菜时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醋酸菌都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显然,只有酵母菌与乳酸菌的类型不同,C正确。
故选C。
22.答案:A
解析:A、腌制泡菜时泡菜坛应装8分满,A错误;
B、腌制泡菜时加入少量白酒,既可以增加泡菜的醇香味,又可以减少杂菌污染,B正确;
C、腌制泡菜时加入一些原来的泡菜汁,可以增加发酵菌种的量缩短发酵时间,C正确;
D、腌制泡菜有酵母菌的参加,可能会有气体产生,D正确。
故选A。
23.答案:C
解析:A、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也可以将葡萄糖直接转变成醋酸,A错误;
B、果酒发酵时,发酵瓶不能装满,因为发酵时会产生气体,使发酵液溢出,B错误;
C、红葡萄皮的色素会使葡萄酒呈深红色,C正确;
D、果醋发酵的温度要高于果酒发酵时的温度,所以发酵温度要升高一些,D错误。
故选C。
24.答案:B
解析:A、泡菜坛内的白色菌膜是酵母菌繁殖所致,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繁殖所致,A正确;
B、制作面包和馒头都用到酵母菌,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食品松软有关,B错误;
C、若出现泡菜发臭、面包长霉、酸奶胀袋等情况,都不能再食用,C正确;
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乳酸产生减少,D正确;
故选B。
25.答案:B
解析:A、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都属于微生物,都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将原料转化为产品,A正确;
B、发酵产物并非都是微生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醋酸菌是好氧菌,需有氧才能生活,B错误;
C、果酒发酵、果醋发酵、泡菜制作,都可以利用水果、蔬菜表面等天然存在的菌种进行,C正确;
D、传统发酵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D正确。
故选B。
26.答案:(1)生产者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样方法;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解析:(1)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故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故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4)在群落里,各个生物种群分布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里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生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如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同一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27.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一
(3)整体;循环
(4)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解析:(1)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中的微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2)在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优点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工程体系。
28.答案:(1)4;第三、四;麻雀、鹰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捕食和竞争;减少
(4)灰鼠
解析:(1)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野兔→鹰、牧草→灰鼠→鹰、牧草→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图甲中麻雀捕食蝗虫,两者存在捕食关系;麻雀与蝗虫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
(4)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29.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
(2)光合作用
(3)CO2
(4)全球性
解析:(1)据图分析,图中的甲与大气中的CO2双向联系,即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甲代表生产者;生产者(甲)和消费者(乙)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流向丙,因此丙代表分解者。
(2)大气中的碳元素通过图①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的。
(3)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被生产者固定合成有机碳,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因此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0.答案:(1)酵母菌具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2)酒精;果醋;醋杆菌是好氧细菌,发酵过程需要氧气
(3)蛋白质;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解析:(1)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二者主要结构差别是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有无真正的细胞核,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发酵瓶需用70%的酒精消毒。制作果酒时,醋酸菌是好氧菌,需要氧气,故需要将开关2打开。
(3)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丰富,故制作腐乳的原料中,含量比较高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该成分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在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盐有杀菌的作用,若盐的浓度过低会出现豆腐块腐败变质。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甲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乙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丙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茂名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茂名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三营养级,探究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