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及反思
展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这一要求停留在认识层面。而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则要求学生达到理解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身上挖掘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对欧洲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初中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第二课。“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下的必然产物,同时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为“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与启蒙,人类逐步进入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第一个子目“文艺复兴”,教材聚焦于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并概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该子目统摄之后的三个子目,为本课奠定基调。此后三个子目“但丁”、“达·芬奇”与“莎士比亚”则相继介绍了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滥觞、文艺复兴盛期代表“艺术三杰”的涌现以及16世纪文艺复兴在全欧洲蓬勃发展的全过程,其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的内涵也不断深化。通过联系上下课的内容,点明本课的中心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
鉴于本课的主旨为探寻“人文主义”的发展,本次教学设计本着“以人入史”的教学理念,三个教学环节均通过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展开,使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做到“目中有人”,进而深刻理解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
四、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本课是九年级上学期的第14课,也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前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和城市贵族等历史概念已有初步了解。
学科素养: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初三学生拥有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但鉴于初三学生世界史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尚不成熟。而本课又涉及到西方艺术史的部分内容,内容较为晦涩抽象,学生很难完全理解本课中的抽象概念。
学习兴趣:由于教学内容本身富有人文气息,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性、沟通式的讲述和生动的图片史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为知识注入生命,使之鲜活起来。
五、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14世纪意大利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深层次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赏析,学生能够了解文艺复兴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艺术成就,进而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各个阶段人文主义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进一步认识到文艺复兴是如何深刻影响欧洲社会与人类发展。
七、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述法,中间设置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故事讲授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探究合作能力。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以教师口述,介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走出的文艺复兴巨匠,引入历史情境。
恩格斯曾说,一千年来,人类这个脚踏实地的族群,从未有一天经历过像“文艺复兴”这样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时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伊拉斯谟、窥见宇宙规律的哥白尼、在黑暗的中世纪歌颂幸福的彼得拉克、将教皇打入地狱的诗人但丁,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丢勒……这些精神上的巨人虽然来自欧洲各处,但他们都共享着同一个身份——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来自欧洲的学生们都汇聚到了意大利,真诚而狂热地寻求知识和文化的源泉,意大利之旅是人文主义者必须经历的一站。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中走出的文艺复兴巨匠,体现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重要地位。自然地引出学生疑问“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意大利”,渴望探究14世纪意大利的时代背景,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新课讲授设计:
将本课教材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分为三目,通过故事性的讲述、艺术作品的呈现等方式进行阐释,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第一目 跟随“普拉托商人”,走进文艺复兴的时代
本部分教学中采用“以人入史”的叙事方式,引入《普拉托的商人》中的典型个案弗朗西斯科·达蒂尼,实现现实中的人与历史中的人超越时空的对话。同时通过故事性的讲述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增强历史课堂知识性的同时扩充其趣味性与生动性。
导火索:中世纪的瘟疫
【教师活动】讲述达蒂尼幼年的经历,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历史情境。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讲述,理解黑死病的流行使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的生活方式产生怀疑,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的导火索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中世纪末期黑死病肆虐的社会图景,使学生理解中世纪末期宗教思想动摇的原因。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教师活动】呈现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了解14世纪意大利经济发展情况,并鼓励学生利用唯物史观的相关概念,解释历史现象。
【情境呈现】以文字史料解读为主。
问题:此时佛罗伦萨工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征?
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能够认识到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也开始形成,在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两则史料并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晦涩的历史概念,直观感受到意大利工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3、政治原因: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控制
【教师活动】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通过达蒂尼与其养母对话,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新兴资产阶级与天主教徒的生活态度差异。
【情境呈现】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文字史料。
【学生活动】代入历史情境回答问题,认识到新兴资产阶级意图反对教会的精神控制,追求财富与快乐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了解两位具体而生动的人物——达蒂尼与其养母,为学生总结出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贵族享受现世生活,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的结论给出了人物例证。
【教学过渡】时代是个宏大的叙事,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达蒂尼这个小人物身上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在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时代,人的声音被忽视、埋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独立的精神文化,要求发扬个性,享受现世生活。在一千年的黑暗之后,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开始了。从14世纪到17世纪,这漫长的三百年中,众多人文主义者相继从古希腊罗马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个人价值的赞歌。
于是诗人、学者、艺术家,他们不断继承与创新古典文化,融入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他们不再惧怕神,开始骄傲作为人的存在,正是这些观念深刻促进了欧洲思想的大解放,也成就了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第二目 回望人文主义巨匠,领略文艺复兴的成就
第二部分是本课的主体部分,教师按照时间与地区顺序,呈现文艺复兴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与莎士比亚及其艺术成就,展现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揭示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在这部分中,教师需要通过补充艺术作品与历史背景,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1、但丁《神曲》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14世纪天主教会贩卖圣职、滥发赎罪券等史实,呈现图片与《神曲》中的部分篇目便于学生理解。
【情境呈现】文字史料和木版画作品同时呈现。
问题1:但丁对教皇和自己分别做了怎样的安排?
但丁将腐败贪婪的教皇打入地狱,同时借大天使维吉尔之口,呼吁跟随个人意志而非神的指引。
问题2:这反映了但丁怎样的思想主张?
但丁反叛腐朽的教会,呼吁以“人”为中心,而并非是以“神”为中心。
【学生活动】阅读《神曲》部分篇章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回答问题,认识到早期人文主义者面临的主要矛盾——封建教会的压迫,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但丁在《神曲》中所体现出的早期人文主义的主张。
设计意图:利用《神曲》中的经典片段,展示但丁对世界与宗教的看法,使学生理解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
达·芬奇《蒙娜丽莎》
【教师活动】介绍《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并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引导学生分别从历史与审美的角度赏析《蒙娜丽莎》。
【学生活动】不同小组分别从历史与艺术的视角进行赏析,经过小组讨论总结《蒙娜丽莎》体现出的价值,进而深刻理解盛期人文主义者达·芬奇对人的自然美与生命活力的歌颂。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认识到达·芬奇以现实人物作为主题,同时将科学知识与艺术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情怀。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教师活动】介绍16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代入历史情境,请学生扮演《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
【情境呈现】《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
【学生活动】学生分角色饰演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请同学们总结代表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个性品质的关键词?回答他们分别代表谁?
哈姆雷特:理性主义、正义善良、敢于抗争、相信人的力量与价值,是人文主义者的代表。
克劳狄斯:无视神明、权欲极重、不择手段、黑暗统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问题二:《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体现了莎士比亚怎样的主张?
莎士比亚尖锐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旧制度旧思想的精神上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精神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切身理解莎士比亚所塑造的人物个性,进而深刻领会莎士比亚所传达出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
【教学过渡】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虽然共享着人文主义者的身份,但是三位来自不同世纪的文艺复兴巨匠,所主张的人文主义却有细微的不同之处。
第三目 重逢“人”的声音,感悟文艺复兴的影响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师活动】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4世纪的但丁侧重于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15世纪的达芬奇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16世纪的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情感与高尚的尊严。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总结不同阶段人文主义的不同深刻内涵,进而理解人文主义者的共性追求,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的。
结课设计:
但丁的《神曲》改变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宗教世界的看法,使他们在两个世纪之后的欧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达·芬奇对人的力量、勇气与坚毅的讴歌,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冒险家踏上了寻找新航路的远行,正是这些远行的帆船带领人类进入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时代。而莎翁的戏剧则极大地解放了封建专制下的英国人的思想,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正是这场涉及全欧洲的思想大解放,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他外界权威的束缚,让“人”的声音在一千年后振聋发聩。
板书设计:
板书类型采用图解式,由本课课题“文艺复兴运动”进行发散,按照讲授顺序,将时代背景、艺术成就和文艺复兴的影响三个层面分别发散,进而构成本课的核心知识框架。
作业设计:
请同学在课后,收集资料并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中世纪诗人但丁的人物小传,并画出你心中的但丁。
九、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评价与作业评价实现。课堂评价根据师生针对课堂问题的“互动”,通过“提问-思考-引导-回答”的教学模式,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唯物史观概括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否能运用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概括文艺复兴不同阶段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作业评价则根据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检验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紧扣课堂内容的同时加强创新性与探究性。
历史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14464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概况,代表人及作品,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4464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体例,本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本单元第五单元在整本书中的地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4464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当堂演练,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