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以《观沧海》《登飞来峰》为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观沧海》和《登飞来峰》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
(2)使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以咏物诗为代表的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1. 采用讲授、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通过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课堂互动活动:看物猜诗
明确:展示鹅和竹石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与图片相关的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出咏物诗。
2.教师概括咏物诗特点:
明确: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抒怀,登高必赋
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引出古人喜欢登高作赋的文学传统。
明确:学生观看教师剪辑的古人登高作赋的趣味文化视频,交流观看心得,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因为登高,视野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心胸也会变得非常广博,于是触景生情,见景抒怀。
《观沧海》:登山观海
1.诵山海之诗:(1)听范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感情;(2)自读诗歌和注释,读出节奏和感情;(3)齐读诗歌,读出激昂豪迈的气势。
2.课堂小练习:根据初读体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操(155-220),字( ),沛国谯(qiá)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出自( )第一章。从文学体裁上看,《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 )诗,从字数上看,《观沧海》是一首( )诗。从( )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登高而作的诗;( )字是诗人对大海发出的最初的感叹。
3.赏山海之景: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诗意表达,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幅灵动的画卷,既有动感,又有美感。小组合作,根据提示,完成诗歌的名片,初步感知诗歌画面。
4.赏山海之景:发挥联想,小组合作,按照句式要求,参考示例,说说下面的词再现了山或者海的什么力量。
句式:( )一词是( )的意思,描绘了( )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 )的力量。
示例:“丰茂”一词是“丰富茂盛”的意思,描绘了碣石山上的百草生长旺盛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了高山旺盛不息的力量。
词:澹澹 丛生 萧瑟
5.赏山海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大海怎样的特点。
6.析山海之情:诗句末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请根据链接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歌什么事,咏什么志。
背景链接: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写下此篇。
明确:
歌事:北征乌桓获得胜利,统一北方。
咏志:曹操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小结:曹操登山观的不仅是沧海,还是:天地宇宙;壮志情怀;壮丽景色。
《登飞来峰》:登山见日
欣赏日出图片,用四字短语概括感受。
(1)听范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感情;(2)自读诗歌和注释,读出节奏和感情;(3)齐读诗歌,读出恢宏雄壮的气势。
课堂小练习:根据初读体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一诗中,王安石登上的是(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小组合作,通过关键词提示,展开想象,分享交流,疏通诗意。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缘:因为。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千寻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根据链接材料,分析“鸡鸣见日升”这句诗蕴藏的情感。
材料一: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29岁,正值壮年。
材料二:《玄中记》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3)“浮云”一词的有何寓意?“不畏”表达了什么情感?
(4)“自缘身在最高层”传递了怎样的哲理。
6.王安石登山见的不仅是日出,还是:光明前途;凌云壮志;理想信念。
(五)比较阅读
1.在中国,“登高”既是九九重阳的既定风俗、亲友郊游行乐的方式、帝王君主封禅表功的行为,又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定的母题。有学者曾将古人攀登山峰的觉悟过程归纳为了三种模式:
(一)行远必自迩(从近处),登高必自卑(从低处)。
(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观沧海》和《登飞来峰》属于哪种模式,为什么?
2.小组合作,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的填写(言之有理即可)。
(六)拓展延伸
诗人登高,看似在欣赏风景,同时也在怀人思乡、忧国伤时,写一写,下列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辨体,读出诗歌韵味,再读明意 读出苦情,对比细读 读出诗圣忧国忧民,拓展延伸,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辨体,读出诗歌韵味,再读明意 读出苦情,对比细读 读出诗圣忧国忧民,拓展延伸,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