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0 总复习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0 总复习教学设计,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深化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与代数1
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在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中,感受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③思维与表达:通过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学会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进一步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四则运算,括号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复习括号
教师活动:
(一)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25×8=
200÷25= 0÷50= 100×0=
1.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减法?
2.师:谁来讲一说,什么叫做乘法、除法?
3.师:我们曾经晓得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二)复习括号
1.(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
①20×5=100 ②70-30=40
150-100=50 15×40=600
50+25=75 27+600=627
2.师:通过上面的练习题,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3.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加法定义,减法定义
2.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乘法定义、除法定义。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2.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要想改变某一个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如果想改变一次就使用小括号,想要改变两次就使用中括号和小括号。
活动意图
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括号和大括号的认识,巩固运算顺序,提高运算水平。
环节二:复习运算定律
1.整理运算定律
2.用运算定律完成简便运算
教师活动:
(一)整理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用字母表示的。
这两个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师:(a+b)×c=a×c+b×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联合律不同在哪里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研究过哪些运算的规律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师: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
(二)简便运算
完成教材第109页第1题。
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详细特性,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加法交换律:
a+b=b+a .
乘法交换律:
a×b=b×a(板书)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的结合律:
(a×b)×c=a×(b×c)(板书)
小组讨论,全班报告
式子(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能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
减法的运算性质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详细特性,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到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2.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熟悉运算定律。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提升性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6题
6.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b×a (a+b)+c=a+(b+c)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a×b)×c=a×(b×c) (a+b)×c=a×c+b×c
除法的运算性质: 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与代数2
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③思维与表达:通过复习运用小数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小数的计算。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进一步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数加、减法及其简算等;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复习小数的简化。
3.小数点的移动
4.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师活动: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上面的问题。(指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分)(出示练题)
填空。
(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右边第一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4)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局部一定是()。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两位小数有()个。
(8)由5个,6个和8个组成的数是()。
(9)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师: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
师:读上面的数(出示)
10.6
师:读写小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小数化简
师:改写或者化简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1.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3、小数点的移动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小数单位之间的改写,对较大数进行改写。
4、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师:下面的改写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试着完成下面的练。
(出示)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师: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应注意什么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全班汇报
(1)要区别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第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例如:84.84,读作八十四点八四,不能读成八十四点八十四。
(2)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要读几个“0”,例如1.0045,读作一点零零四五,不能像整数的多位数读法,一个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小数时要注意:
(3)要与读法密切结合,互相参照。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例如:零点八三,写作0.83,零点零零五四,写作0.0054,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少写,也不能多写。
(4)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或“、”,小数点要写在个位右下角,不能写在数字中间。
1、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增加小数位数.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即可。
2、整数改写成小数.首先在整数的( 右下角 )加上小数点,然后根据需要填上相应个数的“0”就 行了。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知道读写小数、小数的改写、简化需要注意的地方,巩固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发小数大小的变化。
环节二:复习小数的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习题
教师活动:
1.请说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请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习题
(1)请完成109页第二题。
请完成111页第二题。
学生活动: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给小数化简。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应用简算方法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
环节三:课堂小结
1.对每个知识点中触及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
2.通过交流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完整,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3.研究了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与复的意识和惯。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练习二十五第4,5题
提升性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7,14题
6.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简化
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间与图形1
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对观察物体和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②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并能画出来。能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二维图形,摆出几个组合体。
③思维与表达:经历由物体到对应视图,由视图想象物体形状的过程,能够灵活、正确地转换,发展推理、想象的能力和空间观念。进一步认识平移、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平移、轴对称图形,能够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利用平移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想象能力。
④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想象、猜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回顾和整理图形的特征,巩固视图及图形的运动等知识;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二维图形,摆出几何组合体;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观察物体
1.回顾梳理
2.深化知识
教师活动:
1.同学们,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深化知识
2.深化知识
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组合体
从同一个位置观察用正方体撘成的几个几何体
师.小明从前面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他看到的图形是 下面哪个是正确的(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判断观察结果的说说你的观察方法。
(3)完成教材113页第11题。
学生活动:
指名回答,学生整理,教师板书
先看层数,再看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复习,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并能画出来。能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二维图形,摆出几个组合体。
环节二:复习平移、轴对称图形
1.归纳小结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3.问题探究,总结升华
4.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教师活动:
1.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二)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关于观察物体和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学生完成下面练习。
练习二十五11、12、13题。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分任务准备。
强调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强化重点。
3.问题探究,总结升华
1、课件出示“合作交流性问题”
①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画出轴对称图形另外一半,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
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利用平移怎样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物体是否相同?
4.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卡。
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里画“√”,并画出所有对称轴。
2、在方格里画出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学生活动:
小组内自由发言,组长做好归纳整理。
全班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定好发言顺序。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清脉络。
环节三:课堂小结
1、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清脉络。
2、能够准确的辨认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3、能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练习二十五第12,13题
提升性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16题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间与图形2
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在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中,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知识与技能: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③思维与表达: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进一步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性质
2.复习括号
教师活动:
(一)复习三角形的性质
师.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整理三角形认识的各部分知识。
① 教师出示一三角形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
② 请同学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重点突出“围成”)
③ 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判断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同桌交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通过汇报出示.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④ 指着黑板上的三角形说说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⑤ 指着三角形中的虚线问这是三角形什么?(复习底和高)
画出三个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追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指着锐角三角形问有几条高?依次直角三角形(重点强调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教师示范画钝角一条边上的高,它在三角形外边)各有几条高?
按照边可以分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完成教材111页第三题。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复习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来掌握三角形有关知识点。
环节二: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1.三角形的内角和
2.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1.特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内角和180度。
2.巩固练习
1.由3条( )围成的图形(每( )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 )、( )、( )。
3.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 )第三边。
4.等腰三角形不仅两条腰( ),而且两个( )也相等。
5.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
6.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7°,另一个锐角是( )
7.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铁丝无剩余),那么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 ( )厘米
判断:
1.三角形有一条高、一条底。 ( )
2.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6厘米、3厘米,这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3.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三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60° ( )
4.一个五边形最少可以分割成3个三角形。 ( )
5.30°、55°、85°不能组成三角形。 ( )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通过巩固和练习提高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环节三:课堂小结
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条高。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
4.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练习二十五第8,9,10题
提升性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2题
6.板书设计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条高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统计与概率1
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在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中,感受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问题。
③思维与表达: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进一步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在掌握求平均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平均数
1.复习平均数
教师活动:
师.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小明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平均数怎么求?
1.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不代表一个具体的量。
2.总和÷个数=平均数。
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师.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师.2014年小刚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师.张妍上次考试中,语、数、外的平均成绩为96分,其中语文95分,数学99分,那么她外语考了多少分?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解答有关平均数的问题,进一步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环节二: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活动: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课本第110页,完成第4题。
师.在解答上面的问题中,图例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解答上面的问题后,你能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1.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2.一种图例代表一种统计量。
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4.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标明图例,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活动意图
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问题。
环节三:课堂小结
1.平均数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
2.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便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3.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4.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5.描述两组不同的数据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也体现了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练习二十五第4,7题
提升性作业. 练习册
6.板书设计
平均数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统计与概率2
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中,感受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问题。
③思维与表达: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进一步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在掌握求平均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填空题,选择题
1.复习平均数,条形统计图
教师活动:
请完成以下题目,并在小组内进行汇报。
1.填空。
(1)小林三次口算分别算对了14题、10题、18题。平均每次算对了( )题。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气温如下:14度、16度、20度、21度、14度,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度。
(3)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有6支笔,第1个笔筒里有6支笔,第2个笔筒里有7支笔,第3个笔筒里有( )支笔。
(4)在读书比赛中,小朱读了6本课外书,小明读了4本课外书,小华读了3本课外书,小军读了7本课外书,平均每人读( )本课外书。
2.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5本。( )
A.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本书。 B.可能有捐4本书的。
(2)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
A.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cm。
B.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学生活动:
总和÷个数=平均数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解答有关平均数的问题,进一步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环节二:解决问题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活动:
请分组完成以下解决问题。
1.实验小学学生举行“送温暖”捐款活动。下面是这次捐款情况的统计图。
(1)哪个年级段的学生捐款最多?是多少元?
(2)高年级男生比低年级男生多捐多少元?低年级女生比中年级女生少捐多少元?
2.如图是某校四年级两个班学生体重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体重在( )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最少,在( )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最多。
(2)体重在30千克以下的学生有( )人。
(3)这两个班一共有( )人。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
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问题。
环节三:课堂小结
描述两组不同的数据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也体现了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练习二十五第15,16,17题
提升性作业. 练习册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探索发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