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诗,精讲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
《望岳》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节次
1
设计者
背景
分析
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望岳》这组诗就是杜甫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学习
目标
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评价
设计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合作探究
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四、精讲点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当堂达标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生自由交流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学生听读;齐声诵读;自由读课文。
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归纳整理,总结展示
学生思考明确:
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学生积极思考,组内交流展示答案: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完成当堂达标,
全班展示
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积累注释及文学常识,完成目标一。
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
总结易错点,拓展提升。
板
书
设
计
望岳 (杜甫)
远望
近望
细望
愿望
课
后
反
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新课,回顾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登幽州台歌》, 学习《望岳》, 结束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诗题,知作者,读山之雄壮,赏山之雄壮,悟心之雄壮,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