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课题:《望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时间分配:40分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诗歌注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悟诗歌内容,领取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掌握对比、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理解诗中“钟”、“割”等词语的妙处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讲授法,理解诗歌中的文学常识,如“阴阳”、“五岳”。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掌握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中词语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难点
    (1)对比杜甫其他两首《望岳》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这首的不同。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意境。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备课
    1、教材分析
    《望岳》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学习本诗让学生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诗歌《望岳》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情分析
    本诗教学对象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赏析字词方面还需要加强。他们也正处于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的阶段,但是他们对于登高的经验可能有所匮乏,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将会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二)文本解读
    1、新课导入(2–3分钟)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登山的经历吗?(有登山经验的同学就起来分享)
    ppt展示泰山图片,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登山的感受吧。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等。
    3、初读诗文,疏通诗意
    自由朗读2–3分钟,结合课文右边的注释自主疏通诗意,有不懂的字词用笔勾画出来,分享提问。
    明确:学生提问(如有学生提问,先问其他同学能否解决,不能再由老师解决;如无学生提问,我将引导学生从分析文本中发现问题。)
    4、解题(望岳)
    (1)同学们已经在之前学习了一定量的古诗,也在刚才朗读中大概了解了本诗,那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体裁吗?
    明确: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本诗就是一韵到底,韵脚是“ia”)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同学们知道杜甫题目中的“望岳”是望的哪里吗?
    明确:从诗中阅读可知望的是“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岳是指高山,中国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为什么要望泰山呢?而不是望华山、衡山或者随便一座山呢?
    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地而归,开元二十四年,他的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借着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因为诗人正好经过泰山所以写泰山,而没有写其他的山。)
    (4)诗人是怎么望泰山的呢?(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来进行这一教学过程)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明确:岱宗夫如何?
    a岱宗为什么指泰山?《尚书》称泰山为岱宗。“岱”是代谢之意,古人认为泰山处于东方,是万物生长、春天开始的地方。“宗”意为“长”,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
    b夫:语气助词,无实意。
    c如何:怎么样
    分析:诗人先提出问题,询问泰山怎么样,从他的口气中我们知道泰山还没有出现在诗人眼中,但是他的期待之情油然而生。
    齐鲁青未了
    a齐鲁: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b青:山色
    c未了:不尽
    分析:随着诗人的前进,诗人回答了“岱宗夫如何?”这个问题—“齐鲁青未了”,“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国、鲁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诗人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总结:这联诗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作者远望泰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明确:造化钟神秀
    a造化: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都是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所以书上翻译为“天地、大自然”。
    b钟:文中说“钟”是聚集,怎么理解这个词?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这个钟其实就是指将我们的感情重点放在什么地方。诗中就是写的大自然将自己的感情集中于泰山;神秀:神奇和秀丽。
    分析:这一句是虚写泰山美丽、广远,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了泰山,是诗人对泰山的整体的印象。
    阴阳割昏晓
    分析:之前的“造化钟神秀”是用虚写写出泰山的整体印象,而“阴阳割昏晓”则是用实写,对泰山进行更近一步的描写。古人常说“阴阳”,那么何为“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那么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杜甫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也将泰山之高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结:这两句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a荡胸:荡是动词,心胸震荡。
    b曾通假字,通“层”,在古代曾和层是一个字,就是“曾”,可以表示重叠的意思。后来出现分化,才有了上面一个“尸”、下面一个“曾”的字。意义是重叠的房屋,即两层的房子。诗中的“曾云”并不是“云层”,而是重重叠叠的云。
    c“决”是张大。
    d眦是眼眶。
    问题1:同学们认为这两句话的主语是泰山还是诗人?
    明确:诗人:“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此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说明诗人望的时间之久,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泰山:泰山摇荡心胸,产生了层云;泰山张开眼角,收入归来的飞鸟。胸间产生层云的山,张张眼角就能让鸟飞入的山,一定很高大吧?杜甫在用拟人的写法,来形容泰山的雄伟。
    总结:这两句是诗人在爬山途中的细望,无论是从诗人的感受入手还是从泰山的角度入手,都是为了写泰山的雄伟壮观。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分析:“会当”是终当,终要。“凌”是登上。“绝顶”是泰山的顶峰。“一览众山小”引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认为小。
    问题1:同学们认为杜甫登上泰山的顶峰了吗?
    明确:没有,“会当”是一种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才爬到了半山腰,觉得这里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说:“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问题2:这句话被后人认为是极富哲理之句,它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明确: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雄视一切,包举天下的豪气。这句话也鼓励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问题3:诗中第二联写泰山之高,第四联写众山之小,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总结:这两句诗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是想象的极望之景,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5、总结: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听读课文,再悟情感
    (1)放示范朗读,体会本文情感。
    (2)齐读课文,再悟情感。
    (三)课堂测试
    1、《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望岳》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杜甫一生中写过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请同学们下去找出其他两首诗,并体会诗中的感情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有何不同?下节课我们进行分析展示。
    明确:青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中年: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晚年: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四)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新课,回顾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登幽州台歌》, 学习《望岳》, 结束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诗题,知作者,读山之雄壮,赏山之雄壮,悟心之雄壮,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板书课题,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