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500170/0-17105173965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老师,学生会观察到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二、新课学习
1.提出问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像,对此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作出猜想
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猜想:在前面的学生活动一中,凸透镜离书上的字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师离凸透镜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大,成倒立缩小的像;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来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有关。
通过学生活动二,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也会影响到所成的像。
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会影响到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
3.设计实验
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须进行实验。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就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物距和焦距有怎样的关系?实验时,可以在凸透镜焦距不变时,不断改变物距,观察所成像的特点。还要探究在物距不变时,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是否改变。
思考: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
4.进行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思考:
(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谁在中间?(凸透镜)
(3)为使像成在光屏上,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还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在同一高度)
(4)怎样固定蜡烛?怎样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确定物距、像距?(利用蜡烛燃烧滴下的蜡油固定蜡烛;利用物体、像与凸透镜所在刻度的差确定物距、像距)
(5)怎样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将光屏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一点点,像都比原来模糊,则原来那个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才是像距)
(6)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数据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理论和实验指出,当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时,像和物等大。你通过实验做一做,并观察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此时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5.总结归纳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像。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通过实验我们能发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两个重要分界点,分别是成什么像的分界点?
实验并思考:当物体从一倍焦距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像距和像的大小怎样变化?从一倍焦距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像的大小又怎样变化?(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也可用计算机模拟整个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老师编了一个口诀:
一焦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二焦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
物远像近小(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
虚像同正大(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近像变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其中一、二两句是对成像情况的总体把握,三、五两句是成像情况的静态分析,四、六两句是成像情况的动态描述。
思考: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然后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上下是颠倒的,此时像与物体左右是否相反?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简单的方法是轻轻吹一下烛焰,看光屏上烛焰的像向哪个方向飘动,若两个飘动的方向相同,则说明像与物体左右不相反;若两个飘动的方向相反,则说明像与物体的左右也相反。也可以取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放在凸透镜前,要使它们紧靠在一起并且物距相同,光屏上便出现高低不同的两个烛焰的像,比较烛焰和它们的像的位置关系,便可知道像与物体的左右是否相反。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初中人教版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