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470975/0-17100734171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470975/0-171007341722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470975/0-17100734172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精品课后练习题
展开1.陕西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前,在今西安东郊的浐河岸边,生活着我国早期先民。他们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粟是他们的主要作物。据此可知,这一先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2.在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该遗址居民的生活方式应是( )
A.采集渔猎 B.农耕定居C.游牧生活 D.铁犁牛耕
3.下列图片中能反映6000年前黄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干栏式房屋 B.猪纹陶钵
C.有稻穗纹的陶片 D.半地穴式房屋
4.“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5.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居住的房屋是( )
A. B.
C. D.
6.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证据是( )
A.山顶洞人穿孔饰物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D.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7.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龙形器物。它们可以用于佐证( )
A.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B.不同文化互动频繁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8.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B.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9.以下选项中对下图所示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B.会挖掘木结构水井
C.居住在黄河流域,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D.墓葬随葬品差异较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10.同学们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察时,拍下了相关出土文物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说明(下图)。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陶寺是汉字的产生地 B.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C.陶寺文化,底蕴深厚 D.二十四节气源于陶寺
11.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
材料: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
(1)根据上述材料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
图二、图三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复原图?他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
的重要里程碑。请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3.【史料实证】(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 )
碳化稻粒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开始 D.渔猎生产的发展
14.【历史解释】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15.(2022·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要参观“中国最早的城市”,我们应去( )
A.玉蟾岩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城头山遗址
16.(2022·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下图彩陶颇具特色,同一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粟的遗存。它们可用于研究(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7.(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榫卯(sǔn mǎ),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18.(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19.(2022·青海·统考中考真题)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
20.(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答案】D
【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距今六千年前的西安东郊先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粟是他们的主要作物,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D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B项;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千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得出该遗址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窖穴、粮食堆积……”不符合游牧生活方式,排除C项;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之间,使用的工具有石铲、石杵等,铁犁牛耕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详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D项正确;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排除A项;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排除B项;水稻是原始农耕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的,北方地区先民栽培的是粟和黍,由此可知,有稻穗纹的陶片应该出现在南方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C项正确;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种植,排除A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依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种植,排除B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遗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种植粟,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B项正确;A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A项;C是山西临汾尧庙,排除C项;D是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于七八千年的长江流域,他们会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B项正确;山顶洞人并未掌握农耕技术,仍然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且山顶洞人穿孔的饰物,与农业的起源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较第一手史料低,且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的是医药方面的内容,与农业的起源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属于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与农业的起源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所给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的龙形器物,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远古传说掺杂人的主观因素,不可信,排除A项;图片不能体现不同文化的互动,排除B项;夏商周的更替可以说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详解】观察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可知,图中遗址出土的文物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且都与农业有关,如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等与农业生产工具有关,炭化稻粒与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关,所以三幅图片能够共同反映出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A项正确;浙江处于长江流域,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三幅图片中只有炭化稻粒体现了作物种植,排除C项;炭化稻粒不是农业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题目“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C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会挖掘木结构水井,排除AB项;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详解】从陶寺遗址中的内容可得出,陶寺遗址中的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陶寺是汉字的产生地,排除A项;有龙纹并不能说明发,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节气是源于这一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故D错误。
12.【答案】(1)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至少写出两点)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分析】(1)结合 北京人相对于古猿的区别,可以从体质特征、劳动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分析,说明北京人与古猿有明显的区别,具备了现代人的某些特征了。
(2)可以从房屋建筑特征、农作物种植等方面区分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关于“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然环境对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
(3)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要结合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化石和考古发现。
13.【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可知,这是说种植稻,也就是说,原始农业产生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畜饲养,排除A项;作物生产指的是农作物生产,不是说定居,排除C项;作物生产指的是农作物生产,不是说渔猎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所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所居住的房屋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两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非生活习惯、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差异,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详解】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D项正确;ABC项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城市”,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因此题干中在遗址发现彩陶和粟遗存,可以用于研究半坡人,D项正确;元谋人、 北京人都是狩猎、采集植物果实生活,排除AB项; 河姆渡人种植的是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C项正确;榫卯木构件不能制作精美玉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没有进入青铜时代,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为半坡人居住,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详解】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河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故选B项。
19.【答案】A
【详解】由材料“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可知,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掘,它是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最可信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0.【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半坡人,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因此采用半地穴式房屋,D项正确;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建造房屋,住在山洞里,排除AB项;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
研学记录卡
朱书扁壶
彩绘龙纹盘
陶寺遗址观象台
其上写有“文、尧”二字,
是迄今发现的比甲骨文
还早500年的文字。
帝尧邦国的图腾,是典籍所
载“赤龙生尧”的注释。是代
表“帝尧国家”的“国徽”。
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遗址。
史前陶寺人据此制定的历法,代表着当时天
文学的最高水平,是二十四节气的直接源头。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精品复习练习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为山顶洞人的首饰,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8课百家争鸣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8课百家争鸣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