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470978/0-17100734626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470978/0-17100734627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5470978/0-17100734627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优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优质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渡,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教学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要点: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认知提示:由于史前社会的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对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用文字记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头讲述着他们前辈的故事,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故事渐渐地成为了传说。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炎帝发明了农耕,推广了用火,建立了原始部落,使人民安居乐业。黄帝发明了舟、车等文明成果,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帝之后著名部落首领尧、舜、禹,通过部落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产生。他们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带领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本课为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第 3 课,是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对中华远古文明的内容进一步的补充,对于学生理解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部落联盟,炎黄帝的发明和尧舜禹的禅让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远古的传说》,包含三个子目: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又体现了选贤举能的民主推选制度。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课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课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在探古追今的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
1.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知道与黄帝、炎帝相关的传说故事(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教材和有关史料,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涿鹿之战,知道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阅读教材和有关史料,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禅让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通过合作探究,了解黄帝、炎帝的发明,知道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能够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重点:黄帝和炎帝的发明、禅让制。
难点:华夏族的形成、知道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导入新课】
PPT展示: 你能说出我国哪些远古先民的神话传说?
远古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有神话的成分,但不否定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认知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题 1: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是指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法保 存和流传的,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其中主要是神话和祖先 传说。而历史事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呢?
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传说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 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 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
史现象的客观存在。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要 善于从考古挖掘出来的先民活动遗址和文物,来证实传说中的有用信 息。
问题 2 :看一组文物史料,思考这些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
结论:蚕纹象牙盅的出现印证了先民会养蚕纺织,陶埙的出现说明会 制造陶器,骨笛说明当时出现了原始的音乐,船型彩陶壶的出土说明 当时出现了船这种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重点是炎黄二帝的发明和禅让制。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拉近历史 与学生的距离。本课运用的史料都是简短易明的,学生叫容易分析理 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学生的思维会比较发散, 因此要注意课堂的调节和把控。其次,在黄帝和炎帝的讲述中,对人 文始祖的解释不足,应该加入一些更具史实的资料,使学生做到史料结合。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尧、舜俭朴谦让的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设计意图:升华本课主题,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家国情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规律探究·整体感知:
五六千年前,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根据课本目录,找出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部落首领人物。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播放视频]思考问题:
问题1、说一说阪泉之战?
问题2、说一说涿鹿之战?
问题3、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
1.展示地图,标注联盟部落时期的三大部落联盟。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讲解: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炎帝、黄帝、蚩尤(chīyóu)等部落;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形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那么什么是部落呢?
展示部落斗争时期的图文史料,结合教材,说一说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战役概况。
史料:(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 野,遂禽杀蚩尤。 (引自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1)阪泉之战交战双方、目的与结果
(2)涿鹿之战交战双方、地点、结果、影响
教师指导: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从地图可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炎黄部落兴起于黄河南北岸,后经过联盟,实力迅猛发展。而蚩尤部落兴起于黄河下游,由于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文明发展远远超过其他部落。而为了争夺这适宜生存的土地,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师生共同总结华夏族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展示材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局,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华夏民族,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演化而来。自远古时代,各 族杂居融合,相互往来,去除了各自差异,留存了共同之处,逐渐演 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华夏。可见,华夏族是汉族的前 身,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是中华民族 的主干部分。因此我们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学过渡】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传说中黄帝和炎帝的发明。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黄帝和炎帝的发明
[播放视频]思考问题:
问题1、炎帝有哪些发明?
问题2、黄帝有哪些发明?
问题3、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阅读教材,找出炎帝的发明有哪些?并按照提示进行归类。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④音乐历法:
2.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黄帝的贡献有哪些?
教师指导:认识黄帝和炎帝的功绩。华夏之祖当之无愧。应怀有对祖先的传颂、尊崇和怀念之情。
3.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及材料:
问题: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思考,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
出示图片:辽宁出土的彩陶罐、河南出土的彩陶盆、河南出土的骨笛、重庆出土的筒形瓶。 (引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2016 版)
学生回答后教师:考古学者在辽宁、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 8000—6000 年的彩陶罐、彩陶盆、骨笛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 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没有可考文字的时代,考古发现是我们 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问题探究】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教师指导: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把传说和史实混为一谈,学生更是无法区分。历史的学习应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证据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证明的科学探索热情。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和课本内容思考,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哪几个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它选拔首领的标准是贤德和才能,因此禅让制的实质是一种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展示思考问题:禅让制的含义、实质、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材料二: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率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多媒体通过示意图展示禅让制]
3.从上面可以看出,禅让制注重的是人的品德。那么尧、舜、禹有什么贤德之处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呢?(从个人的品格和功绩来回答)
PPT展示史料:
材料一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战国·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任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战国·《吕氏春秋》
4.思考探究:搜集禹和他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的资料,从中总结他们治水的方法及结果?对比鲧和大禹治水,总结从中得到的启示?
老师总结:
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要创新思维。
5.从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出示材料:“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学生思考,老师总结:“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禹以身作则、奉献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疏堵”结合的方法反映了禹灵活变通,方法得当,懂得创新。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史实也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应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补充】大禹姓姒(si),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人,禹吸取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塞为疏导,开凿沟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禹在13年的治水过程中,还发明了规和矩这两种工具,用它们测量大地,绘制地图。他把中国分为九州,还铸造了九座大鼎,象征统治九州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学生读图,从图中的读出并记住:
黄河流域出现了炎帝、黄帝、蚩尤(chīyóu)等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阪泉之战:
交战双方:黄帝与炎帝;目的: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
结果: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涿鹿之战:
交战双方:炎黄联盟与蚩尤;地点:涿鹿;结果:炎黄联盟胜; 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阅读材料题:
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炎帝的发明答案提示:
①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手工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
③商业:教人们交换物品。
④音乐历法: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的发明答案提示:①皇帝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②下属发明: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学生回答: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编制乐谱等,留下了实物遗存,可供考证,所以可信。
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答案提示:尧舜禹;通过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禅让”: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禅让”的实质: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禅让”制的特点:
(1)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
(2)首领没有特权。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尧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都主动承担责任。尧是一位生活俭朴,克己爱民的部落首领。他还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他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禹: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水患,花了9 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任务后,采用疏导的方法,引导人们按地势高低开路挖渠,疏导洪水入海。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被尊称为“大禹”。
增加教学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阅读、浏览教材文体的能力。
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这一内容的讲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内容。
从现实生活入手,缩小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起 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和阅读能力,从课本材料中 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认识到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提取材料信息,认识黄帝和炎帝的功绩。华夏之祖当之无愧。应 怀有对祖先的传颂、尊崇和怀念之情。科学的区分传说与史实。
初步了解半坡居民的建筑类型,种植的粮食作物等知识。
培育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半坡人历史知识了解记忆。培育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五六千年前的远古传说,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互相攻伐,不断合并,炎黄部落联盟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部落各族杂居融合,相互交往、交流,去小异而存大同,逐渐演化为华夏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禅让制民主推举成为首领的,没有任何的特权。他们身上的创新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学习。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课堂巩固
1.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
A.形成华夏民族B.进入青铜时代
C.出现原始农业D.掌握冶铁技术
【答案】C
2.学者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汇集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他们是( )
A.炎帝和黄帝B.仓颉和嫘祖
C.盘古和女娲D.后羿和大禹
【答案】A
3.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这反映出,黄帝的功绩是( )
A.平定天下 B.发展生产
C.创立制度 D.抚民教民
【答案】B
4.儒家经典记载: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两条材料说,“《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的差异最能说明( )
A.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
B.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
C.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答案】B
5.相传,大禹治水吸取其父亲用“堵”的办法失败的教训,改而用“导”。《吕氏春秋》记载大禹“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老百姓)。”这彰显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公而忘私 B.先人后己
C.勇于创新 D.严以律己
【答案】C
6.传说炎帝发明耒耜、陶器、天文历法等,黄帝发明弓箭、水井、衣裳等。这些传说( )
A.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智慧
B.再现了真实可靠的历史
C.体现了炎黄是部落首领
D.说明了禅让制变世袭制
【答案】A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图片展示,知识拓展,历史推断,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 冷战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