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1.学习思路本章介绍的是环境与国家安全。注重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需要认识各种环境问题,增强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能力。2.学习技法(1)碳排放与碳减排。在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事件逐渐增多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的要求,落实“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与国际合作”三个内容。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提倡采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特点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掌握污染物跨境污染的预防和解决措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3)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评价某具体自然保护区决策的得与失时,能够收集相关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4)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从人地关系历史演变的视角,了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相关的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从各国政府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认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环境保护现状。通过对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以及我国环境保护进展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领悟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措施对维护环境安全,乃至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 名 师 助 学 】小应用:下图示意自然界的碳循环,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的圈层。(2)说出碳元素参与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形式及序号①②③的含义。(3)说出人类活动是如何扰动自然界碳循环的。【答案】(1)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2)碳元素通过二氧化碳参与自然界碳循环。①表示燃烧,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光合作用。(3)人类活动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从而扰动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想一想:全球气候变暖与其他地理知识的联系。【答案】大气: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增多;温带夏季变长,冬季变短。洋流:风海流减弱。河流:流量短期增多,长期减少。地貌: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后退;冻土(永久冻土)变薄,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植被:山地林线上升;自然带分布向高纬度扩展。农业:作物分布向高纬度扩展;春耕播种提前。交通: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变长。自然灾害:洪涝、干旱、风暴潮加剧。
新视点:阳光居室阳光居室是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修建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下图所示西欧地区阳光居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
小科普1:计划举国搬迁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陆地最高海拔不超过5米。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图瓦卢的国家安全。预计到2050年左右,图瓦卢60%以上的陆地国土将被海水淹没。21世纪以来,图瓦卢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经失败,计划举国搬迁,呼吁世界各国接纳图瓦卢的“环境难民”。但多年来的各方奔走和努力并没有收到积极的效果,目前仅有新西兰政府愿意接收图瓦卢的撤离者,并严格限定了每年的接收人数。
小科普2:(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既包括气温上的变化,也包括降水上的变化。就气温而言,可能是变暖,也可能是变冷,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2)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不只包括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汽(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臭氧(O3)等都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022年黑龙江哈尔滨期末)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碳排放一般指温室气体排放,下图为碳排放权交易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受碳排放权交易冲击最大的企业是( )A.钢铁企业 B.电子组装厂C.生物制药企业 D.电子商务企业2.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将会( )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费比重 ③增加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④推动生产技术和工艺革新A.②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④
【答案】1.A 2.D[解析]第1题,钢铁企业能耗大,碳排放量大,碳排放额度缺乏,政府会征税,企业生产成本会上升,受碳排放权交易冲击最大,A项正确。第2题,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将会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①正确;会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比重,②错误;会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③错误;会推动生产技术和工艺革新,从而实现节能减排,④正确。
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完成第3~5题。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大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B.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C.城镇化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关D.城镇化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相关4.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有(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当前可采取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主要有( )①植树造林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④加强国际合作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3.B 4.D 5.A
[解析]第3题,印度、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的是发达国家,B项正确;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不呈相关关系,C、D项错误。故选B项。第4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中吸收地面辐射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项正确。第5题,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库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实际;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提高各国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水平。①②④正确,故选A项。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 情 境 探 究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
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右图)。
(1)概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答案】整体先上升后下降。(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答案】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排放二氧化碳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你的看法。【答案】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 整 合 提 升 】1.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
2.碳循环的意义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水平,保证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
歌诀法记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气候变暖生忧患,温室效应最相关。人类活动需反思,影响岂止大自然。变暖海面必上升,旱涝台风频出现。生态系统需调整,得不偿失是综观。人类健康受威胁,不只代谢被扰乱。传染媒介和滋生,范围、环境均改变。
3.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产生: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温室效应使地球保持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使生命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但由于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加强,导致地球表面异常升温。(2)温室效应的利弊: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3)应对措施: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 学 以 致 用 】[考向1:碳循环](2023年辽宁大连期末)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世界上现有的海洋生物能够固定碳总量的55%。
下图为海洋碳循环示意图,下表为我国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统计表。据此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蓝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进入慢速循环的碳起到长期储碳的作用B.蓝碳生态系统有缩小臭氧层空洞的功能C.红树林在海洋固碳中所起到的作用微弱D.蓝碳生态系统仅分布于热带海区附近2.影响滨海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因素有( )①土地利用方式 ②海洋经济发展 ③全球气候变化 ④人类碳排放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挖掘我国滨海地区蓝碳潜力的主要目的是( )A.优化能源生产结构B.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C.保障国家能源安全D.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答案】1.A 2.A 3.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海洋碳循环慢周期长达千年,进入慢速循环的碳可以起到长期储碳的作用,A项正确;臭氧层空洞主要是人类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蓝碳生态系统不能缩小臭氧层空洞,B项错误;红树林是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海洋固碳中所起到的作用巨大,C项错误;
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蓝碳生态系统不仅分布于热带海区附近,D项错误。第2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红树林减少,会对海洋固碳产生影响,①正确;海洋经济发展如污水的排放可能加剧水污染,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固碳产生影响,②正确;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生长和盐沼面积,对海洋固碳产生影响,③正确;人类碳排放量与滨海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关系不大,④错误。第3题,我国人口众多,碳排放总量大,滨海地区蓝碳固碳能力强,挖掘我国滨海地区蓝碳潜力可以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D项正确。
[考向2: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据此完成第4~5题。4.下列属于全球变暖通过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有( )①环境难民增多 ②粮食和水供应受损 ③建筑物腐蚀严重 ④核污染事件增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包括( )A.加剧资源危机B.移民、环境难民增加C.生存空间扩大D.疾病死亡人数增加【答案】4.A 5.C[解析]第4题,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环境难民增多;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旱涝灾害增多,导致粮食水供应受损,故①②正确;建筑物腐蚀严重属于酸雨危害,核污染属于突发性环境事件,两者都不属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故③④错误。
第5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小,C项符合题意。气候变化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正常运转的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威胁国家安全;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 情 境 探 究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实现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
下图为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指出碳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碳源和碳汇。【答案】碳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动植物呼吸;海洋释放。碳汇:光合作用;海洋溶解。(2)简述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答案】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或降水分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健康。(3)说出我国实现碳减排的具体措施。【答案】发展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光伏、风能);植树造林;减少对森林的破坏;降低能耗;改善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 整 合 提 升 】1.碳排放增多的原因
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使得大气圈的组成发生变化,导致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水圈: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气圈: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增多。生物圈: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3.碳汇交易对买卖双方产生的积极意义(1)(卖方)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收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2)(买方)发达国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工业减排成本;促进工业减排。
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4)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防止海水入侵。(5)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等。(6)加强国际合作。
4.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学 以 致 用 】[考向1: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023年安徽亳州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右图示意2005—2020年我国某市能源相关碳排放情况,其中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读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可知,该市碳排放量( )A.生活消费变幅最小B.第三产业逐年增加C.第二产业降幅最大D.第一产业比重无变化2.碳排放强度下降,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解全球变暖 B.能源消费量下降C.能源利用率提高 D.环境质量变好【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5—2008年该市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较大,2008年之后,该市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减少,第二产业降幅最大,C项正确;由图可知,第一产业碳排放量变幅最小,A项错误;第三产业碳排放占比波动上升,B项错误;读图可知,第一产业碳排放量的比重变幅较小,D项错误。第2题,碳排放强度下降能够缓解全球变暖,但不是对该市的影响,A项错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因此不能说明能源消费量下降,B项错误。能源利用率提高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而不是对该市的影响,C项错误。碳排放强度下降,说明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减少,大气污染减少,因此会使该市的环境质量变好,D项正确。
[考向2:碳减排与国际合作]2012年12月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多哈会议上决定将《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资金。据此完成第3~5题。3.《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A.酸雨问题 B.臭氧层破坏问题C.核扩散问题 D.全球变暖问题
4.下列哪个国家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能早日执行?( )A.俄罗斯 B.美国C.德国 D.马尔代夫5.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的义务,说明( )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B.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C.国际环保中,不论国家大小,承担的责任都是相同的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答案】3.D 4.D 5.D[解析]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目的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全球变暖问题,D项正确;酸雨、臭氧层、核扩散均与二氧化碳排放无关,A、B、C项错误。第4题,马尔代夫属于地势低平的岛国,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其危害最大,D项正确。第5题,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D项正确、C项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排放二氧化碳,均会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B项错误。
课外 | 核心素养 · 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教材第72页 探索1.利用可再生资源解决用电、用水问题,不产生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发电板和蓄电池保障绝大部分能源为绿色能源。双层隔热设计,保持恒温,保证采光、通风和排热,减少能耗。2.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仔细观察并回答。一般学校可以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提供绿色能源,科学设计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解决部分用水问题。
教材第73页 思考1.人和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氧气释放回大气中。当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残体等物质分解时,碳就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气和海洋之间交换。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2.略。
教材第73页 阅读碳汇:森林、草原、庄稼等绿色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中藻类植物也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碳源:自然界中的碳源主要包括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生物遗体分解也会放出二氧化碳。教材第74页 思考(上)碳循环不平衡会加剧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碳循环。
教材第74页 思考(下)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教材第75页 活动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沿海的低地;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大片土地沼泽化,或是大片良田盐渍化。教材第77页 思考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等等。
教材第78页 活动1.清洁,污染小,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直接利用,热能效率高;地热是可再生资源;地热能可以持续稳定地提供能源。2.地热能属于清洁能源,能够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减排。教材第79页 思考奠定了世界各国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确立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并开展低碳行动,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
教材第79页 活动1.绿色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生活中节约用电,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改变观念,适度消费。2.保护现有森林,积极营造新的森林;继续植树造林,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协调生态改善与地区经济民生改善的关系。教材第81页 思考碳交易中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减排的目标。
教材第81~82页 作业题1.海平面上升,淹没我国部分沿海低洼地区;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加重;影响农业生产;流行疾病快速传播,影响人类健康;等等。2.(1)热量条件变好,作物生长期延长,冻害频率降低,积雪期缩短,湿润条件变差,干旱频率增大,蒸发量增加,农业地带将大幅度地向北和高处推移。(2)略。
3.(1)地球大气碳库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增加。(2)新增植被面积约1.3亿公顷。植树造林约0.54亿公顷。增加了碳汇,提高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数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我国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结构,提高生态功能。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人地协调观——碳中和推生碳交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 000余家。2021年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仪式。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约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
下图示意2014—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情况。
【思考探究】(1)指出2014—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答案】变化特点:2014—2017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2018年交易总量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制约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速较快,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碳排放总量仍在增加;我国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实现碳中和的措施。【答案】利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调整生产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植树造林抵消自身和供应链产生的碳排放;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对上下游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等。(3)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答案】背景:全球气候变暖。意义: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综合思维——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应对全球变暖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闭幕,世界各国全面应对气候变化踏上新征程。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闭幕,
大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相比,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定在1.5 ℃内。中国、俄罗斯、巴西等100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40多个国家同意放弃使用煤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于2020年9月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即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在本世纪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 ℃以内,做出应有贡献。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全球碳循环,生物圈,碳酸盐,碳循环,海洋碳库,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光合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系统,岩石圈,碳酸盐,有机化合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31《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x、31《碳排放与碳减排》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