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限时训练(19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题,共8页。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36分
[知识点1:环境问题的产生。知识点2:环境问题的危害]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023年山东滨州月考)暗夜星空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和遗产,国际上设有“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其中有6家世界级别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在中国。据此完成第1~2题。
1.暗夜保护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应对日益蔓延的( )
A.全球变暖B.臭氧层破坏
C.水体污染D.光污染
2.我国建立阿里等暗夜保护地的最主要目的是( )
A.科普天文知识B.消除光污染
C.保护星空资源D.带动经济发展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暗夜保护是指保护黑暗的夜晚,由于夜晚光越强,夜晚的星辰越暗,暗夜保护目的是应对随着人类科技发展而日益蔓延的光污染,D项正确。第2题,日趋严重的光污染,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欣赏、观测星空,如西藏阿里的星空资源全球稀缺,需要得到精心保护,这是建立阿里暗夜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C项正确。
[知识点1、2](2023年广东湛江期末)2022年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21年我国酸雨区面积约36.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比2020年下降1.0%。据此完成第3~4题。
3.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垃圾随意丢弃B.使用含磷洗衣粉
C.生活污水随意排放D.大量使用煤炭
4.酸雨的危害主要有( )
①酸化河湖水,影响鱼类生存 ②酸化土壤,危害植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污染大气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乱扔垃圾与酸雨形成的关系极小,A项错误;使用含磷洗衣粉、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主要造成水污染,B、C项错误;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大,且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会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而形成酸雨,D项正确。第4题,酸雨的危害主要有: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毁坏森林;腐蚀石材、钢材等,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文物古迹等的损坏,故①②③正确。酸雨降落至地表,对大气污染较小,④错误。
[知识点1、2]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6.在乙地区,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绿洲萎缩迹象的是( )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在气候比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业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发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业活动多,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第6题,地表反射率下降、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生物生产能力提高都反映出植被覆盖率提高,绿洲面积扩大的迹象;土壤盐碱度升高则表明土壤水分蒸发更加旺盛,意味着植被遭到破坏,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绿洲萎缩的迹象。
[知识点1、2](2023年安徽合肥联考)昆虫是自然界种群最丰富的动物。据研究,近几年昆虫灭绝的速度是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八倍,已有近三分之一濒临灭绝,40%的种类正在减少。目前昆虫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急剧下降,这意味着所有的昆虫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这将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崩溃。据此完成第7~8题。
7.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矿产开发规模扩大B.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C.全球气候变化显著D.自然植被退化严重
8.昆虫锐减或灭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A.社会系统崩溃B.食物链条中断
C.人类文明倒退D.农业产量下降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昆虫数量锐减的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即自然植被的减少和退化,D项正确。第8题,昆虫帮助细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机质,有助于生成土壤,移除粪便和尸体,增加土壤肥力。昆虫能为植物授粉,昆虫可以帮助大部分农作物授粉,保持农田健康,并能控制有害植物数目。某些昆虫提供重要产品,如蜜、丝、蜡、染料、色素等。如果它们消亡了,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农业产量下降,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知识点1、2]9.(2023年新疆博湖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来,人们从自然界中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司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可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估算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大约是6 000亿美元。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收获,也并不都是好事。实际上,对可入药植物和动物的需求导致这些物种濒危,如传统药物用乌龟入药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材料二 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中药材将不存在,中医将难以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4分)
【答案】动植物资源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中药材被污染。
(2)产生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过度采集天然药材;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水土污染严重。
(3)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中药材资源?(4分)
【答案】保护中药材的原生环境;有计划地开采、利用中药材资源。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7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2023年贵州贵阳期末)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水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的污染。近年来,城市地表径流成为一种典型的非点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此完成第1~2题。
1.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的原因最主要是( )
A.城市大气污染和废弃物多B.城市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C.农业生产严重污染地下水D.地面硬化,地表径流量小
2.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铺设透水砖,增加径流 ②将被污染的水体存入水库 ③禁止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
④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城市大气污染物多,随降水沉降至城市地表,和其他废水、固体废弃物共同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物,A项正确;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主要是因为城市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较多,与城市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关系不大,B项错误;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农业活动很少,C项错误;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主要是因为城市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较多,与地面硬化、地表径流量小关系不大,且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量较大,D项错误。第2题,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且铺设透水砖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关系不大,①错误;将被污染的水体存入水库,会污染水库水,也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错误;禁止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③正确;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④正确。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023年云南宣威月考)砗磲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大型底栖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砗磲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就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因此砗磲被称作“太阳能”动物或“光合”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水深不超过20米的水域,依靠坚韧的足丝终生附着在礁石之上和珊瑚之间,无须移动。但是近年来,砗磲数量大大减少,很多地区的砗磲资源几乎枯竭。据此完成第3~5题。
3.下列海域中,砗磲分布数量较少的可能是( )
A.斯里兰卡周边海域B.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海域
C.新西兰北岛附近海域D.马达加斯加周边海域
4.下列不属于近年来砗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
A.相关工艺品贸易的蓬勃发展
B.渔船在珊瑚礁海域附近的捕鱼活动
C.海洋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光照条件的变化
5.为恢复砗磲自然种群,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人工繁育并放生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为体型较大的砗磲个体建档、分发“身份证”,以便加强对种群的监控 ④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⑤全面禁止捕捞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3.C 4.D 5.A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砗磲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大型底栖贝类。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海域均地处热带,马达加斯加附近海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影响,水温较高,砗磲分布数量较多,A、B、D项错误;新西兰北岛主要位于温带,砗磲分布数量较少,C项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砗磲是贝类动物,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其较大的体长带来的美学观赏价值,使得相关工艺品贸易蓬勃发展,导致人们大量捕捞砗磲,砗磲数量减少,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砗磲依靠坚韧的足丝终生附着在礁石之上和珊瑚之间,渔船在珊瑚礁海域附近的捕鱼活动会影响砗磲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数量减少,B项错误;海洋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影响砗磲的正常生存环境,导致数量减少,C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指气温升高,对浅海水域(水深不超过20米的水域)的光照条件影响不大,对砗磲数量减少影响不大,D项正确。第5题,人工繁育并放生可以增加砗磲数量,有利于恢复砗磲自然种群,①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砗磲的影响,有利于恢复砗磲自然种群,②④正确;为体型较大的砗磲个体建档、分发“身份证”,以便加强对种群的监控,当发现砗磲数量减少或生长异常时,可以人为加以保护,有利于恢复砗磲自然种群,③正确;全面禁止捕捞会影响附近渔民收入,应禁止在砗磲生活海域附近捕捞,而不是全面禁止捕捞,⑤错误。
[综合思维]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据此完成第6~7题。
6.PM2.5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B.生态破坏
C.资源短缺D.生物多样性减少
7.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M2.5就是空气中的浮尘,肉眼可见
B.PM2.5对呼吸道健康的人没有危害
C.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D.PM2.5在海洋上含量高,因为海洋上空水汽充足
【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PM2.5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第7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肉眼是不可观测的;因为可入肺,故对呼吸道健康的人也有危害;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因此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含量高,海洋上含量低。
[综合思维]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9.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①饮用泉水 ②食用蔬菜 ③食用家禽 ④开采矿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8.B 9.A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矿产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故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是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②③正确。排放到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有可能通过作物生长而转移到作物植株内,也有可能被人体或畜禽摄取,因此,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禽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但重金属污染物会被水稻和家禽吸收,①④错误。第9题,读图可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主要有从环境中摄取和通过饮食摄取,饮用泉水可能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元素,①正确;食用蔬菜与食用家禽可能从食物中摄取重金属,②③正确;开采矿产不是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综合思维]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引江济汉工程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属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长约67.23千米,年平均输水37亿立方米。
材料二 引江济汉工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江兴隆河段缺水之虞,还为当地河段输入新鲜“血液”,但也有学者对沿线水域生态、长江水污染以及血吸虫病等疾病预防存在担忧。
(1)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汉江下游地区产生的环境问题。(6分)
【答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减少了汉江下游水量,导致旱灾发生的概率增加;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加剧;水生生物生长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受损。
(2)简述引江济汉工程的环境意义。(8分)
【答案】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位和流量,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华”现象;改善鱼类的生存空间;维持水域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指出引江济汉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6分)
【答案】开挖引水渠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与大量植被被破坏;工程沿线地区水污染较严重;长江流域血吸虫病等疾病的传播问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巩固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作业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该城市可能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精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湿地的主要调节服务功能有,该公益项目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阅读材料,完成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