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设计
展开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危害
3.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填空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1)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人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人类系统运行产生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其调节能力,损害其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各种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资源和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越大;区域差异显著。
(3)技术水平: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例如人类排放的大气,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例如,DDT在环境中难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例如:许多贫困地区生态破坏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答案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1)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人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人类系统运行产生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其调节能力,损害其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各种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资源和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越大;区域差异显著。
(3)技术水平: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例如人类排放的大气,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例如,DDT在环境中难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例如:许多贫困地区生态破坏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合作探究一】对比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2.自然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生物多样性也保证了自然系统的弹性,使自然系统能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人类系统的运转完全依赖于自然系统,人类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系统的运转条件和方式。大多数人类生活在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当中,维持人类系统所需的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人类系统将无法消纳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调节服务来降解。当人类索取和排放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能力时,就会干扰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就会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臭氧洞、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合作探究二】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 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环境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1.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
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岀现。
2.不是
3.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唯一与经济水平相关联,也不会自动发生,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据此回答1~2题。
1.PM2.5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资源短缺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根据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M2.5就是空气中的浮尘,肉眼可见
B.PM2.5对呼吸道健康的人没有危害
C.PM2.5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D.PM2.5在海洋上含量高,因为海洋上空水汽充足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4.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1.A 2.C
第1题,PM2.5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第2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肉眼是不可观测的;因为可入肺,故对呼吸道健康的人也有危害;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因此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含量高。
3.C 4.B
第3题,材料中有“农作侵入牧区”“草地变成旱地”等信息,说明当地以牧业为主,草地变旱地,牧场超载,会造成土地荒漠化。第4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地区因人口激增、人口素质较低,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应为非洲的热带草原区,人类的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学案,共9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