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情境默写,相关成语,写作素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挖空训练
臣闻吏议逐(驱逐)客(客卿),窃(私下)以为(认为)过(错)矣。昔缪公求士,西(名词作状语,从西方)取(得到)由余于(从)戎,东(名词作状语,从东方)得(得到)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句式:状语后置),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生)于秦,而缪公用(任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遂(于是)霸(称霸)西戎。孝公用(使用,采用)商鞅之法,移(改变)风易(改变)俗,民以(因此)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亲附)服(归附),获(俘虏,打败)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社会安定)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并、囊括)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占有)成皋之险,割(割取)膏腴之壤,遂散(拆散)六国之从(同“纵”),使之(他们)西面(面向西)事(侍奉)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强,加强,增强)公室,杜(堵塞、封闭)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成就)帝业。此四君者,皆以(依靠)客之功(功劳)。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同“纳”,接纳),疏(疏远)士而不用,是(这)使国无富利之实(实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得到)昆山(昆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驾驭)纤离之马,建(树立)翠凤之旗,树(摆,架起)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同“悦”,喜欢)之,何也?必(一定,如果一定)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供玩赏的宝物),郑、卫之女不充(充实)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充满)外厩,江南金锡不为(被)用,西蜀丹青不为(用作)采。所以(用来……的东西)饰后宫、充下陈、娱(使动用法,使……愉快)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附着,加上)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而(表并列)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娇美妖冶)窈窕赵女不立(站立)于侧也。夫击(敲击)瓮叩缶,弹筝搏(击打、拍打)髀,而歌呼呜呜快(使……畅快)耳者,真(的确,实在)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舍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使……退,摈弃)弹筝而取(取用)《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听)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是这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是非对错),非秦者去(使离开),为客者逐。然则(这样那么)是所重(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者在乎(古今异义,在于)色、乐、珠玉,而所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控制,占据)海内、制(遏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武器锋利)则士(士兵)勇。是以太山不让(推辞,拒绝)土壤,故能成(成就)其大;河海不择(同“释”,舍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却(推却,拒绝)众庶(百姓),故能明(使……明,明示)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丰裕,繁盛)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却)弃(舍弃,抛弃)黔首(平民、老百姓)以资(资助,供给)敌国,却(拒绝)宾客以业(使成就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退却)而不敢西向,裹足(比喻止步不前)不入秦,此所谓“藉(同“借”,借给)寇兵而(表并列)赍(送给、付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值得)宝(当作宝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资助,供给)敌国,损(减少)民以益仇(增加敌国的力量),内(在国内)自虚(使自己虚弱)而外(在国外)树怨(结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达到目的,能够)也。
二、情境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 , ”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句子是:
,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从反面以水为例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 , ”两句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 , ”。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 , ”的不良印象。
6.《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 ”。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 ,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8.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
【答案】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5.(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6.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7.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8.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三、相关成语
迁臣逐客:指遭贬官放逐之人。
却客疏士: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移风易俗: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民富国强:指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民殷财阜:殷,殷实,富足;阜,丰富。民众富足,物产丰饶。
膏腴之地: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蚕食鲸吞:指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佳冶窈窕:指美女。佳, 美。冶,妖冶。窈窕,美好而文静。
快意当前:贪图享受眼前一时的快活。
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有理与无理。
裹足不前:裹足,包缠住了脚。脚像被缠住似的不前进。形容心存顾虑而不向前走。
杜门却扫:却扫:不再扫路迎客。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指谢绝应酬,自求清静,不与外界交往。也作“闭门却扫”。
郑卫之音: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这两个诸侯国的音乐不是正统的雅乐。后泛指淫靡的音乐或靡丽的文风。
四、写作素材
一、适用主题
1.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李斯在文中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他指出,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正是因为它善于吸引和利用外来的人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我们应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国家发展要靠人才,民族振兴需要人才。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要以更大魄力、更宽眼界,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切实以人才的扎根开花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硕果累累。
2.广纳贤才,强国之道:广纳贤才,强大国家,从古至今一直是国家的治国之本,无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句句箴言,还是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用心之良苦,无不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重要意义。李斯指出,逐客政策会导致人才流失,使国家失去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逐客也会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国家越是强大,越应广纳贤才。国家的发展不应局限于眼前利益,而要目标长远,坚持海纳百川,必能成就伟大。
3.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李斯认为,取消逐客政策是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挽留人才,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为秦国服务。这对于秦国的统一和发展至关重要。要坚持视才如金,引导鼓励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助力人才学有所用。勇于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敢于突破平衡照顾的束缚,想方设法为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舞台,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以礼待之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努力打造“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人才荟萃高地,不断厚植人才成长的丰沃土壤。
二、相关名言
1、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出自《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凡是非同寻常的功业,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
2、士者,国家之大宝,功名之本也
语出《汉书·李寻传》。人才,是国家最贵重的珍宝,是建立功业、播扬美名的根本依靠。极言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士:人才。大宝:最宝贵的东西。功名:功业和名声。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语出三国曹操《短歌行》。意谓山不厌弃土的堆积,堆积得越高越好;海不厌弃细流的汇集,水越深越好。比喻招纳人才,越多越好。厌:满足。
4、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语出元代迺贤《南城咏古》诗之一。一千斤黄金有什么值得吝惜的?要知道,一个有才之士本来就是很难访求到的。意谓不惜重金聘求贤才是值得的。这两句诗本意于战国燕昭王的故事:燕昭王为延请天下名士,曾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某地筑台,并置千金于台上。士:指贤才。
5、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语出《三国志·蜀志·董允传》注引《襄阳记》。功绩因为有人才才能建成,事业因为有人才才能发展。说明建功立业离不开人才。功:功绩。才:人才。业:事业。广:发展。
6、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语出《墨子·亲士》。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不是一个源头的水聚成的;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毛制成的。喻指伟大的事业要靠众多的贤才才能完成。千镒之裘:镒,古重量单位,一镒为一金,即二十四两。裘,皮衣。白:指狐狸的腋毛。
7、学术者,人才之本也;人才者,政事之本也
语出清代颜元《习斋记余》卷一。学问是造就人才的根本,人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下文曰:“无学术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无政事。”学术:学问。
8、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
语出宋代张孝祥《论用才之路欲广札子》。国家是强盛还是衰弱,不在有多少军队,也不在钱粮是否富足,仅仅在于智能之士是多还是少。说明人才的重要。甲兵:军队。金谷:钱和粮食。独:唯,仅仅。
9、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语出三国曹植《美女篇》诗。美女仰慕品质高尚的人,只是寻求贤才确实难啊。比喻有志之士怀才不遇,也说明贤才难得。高义:指品德高尚的人。良:确实,果真。
10、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语出《潜夫论·实贡》 十步之内,一定会有茂盛之草;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也一定不乏有才之人。此以茂草与俊士并举,以引喻修辞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只要有任用贤才之心,世上是不难发现贤能之人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情景默写,文言知识,诸父,素材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 鸿门宴一课一练,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文化常识,相关成语,素材美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