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设计,共3页。
与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学习观。“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这也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 点
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熟悉该首古诗词及补充资料。
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认为,“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品味诗歌意境。
设 计
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品析名句,把握诗歌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目 标
熟练朗读并背诵该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环
节
一
故事导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所以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激发学生兴趣
环
节
二
自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培养自学水平
环
节
三
读诗歌,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情感。
环
节
四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背景透视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个年他正好三十岁。
知人论世,借助背景知识深入了解诗歌含义
环
节
五
小组合作:
解释重点字词意思。
理解诗歌的含义。
《登飞来峰》前两句及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体会诗境: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情感培养
达标检测
背诵古诗
学练结合
作 业布 置
背诵并默写该首诗
课后巩固
教 学反 思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有感情的诵读该首诗,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意,理解诗歌内涵,本课时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