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下册 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内能及其改变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内能及其改变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课 题
内能及其改变
课时
单位
执笔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并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经历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环节
设计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梳理知识,课堂小结——达标检测,巩固升华
评价设计
1.在观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反馈练习一”,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趣味活动和体验活动,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2的达成,并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3.通过“达标测试、反馈提升”活动,检测本节课的综合掌握情况。
学法
教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延伸学习
教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的观察与实验法、讨论法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用具:压缩空气演示仪、火柴.
学生用具:细铁丝、酒精灯、火柴、打火机、砂纸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观看视频:火箭升空
思考:推动火箭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高温高压的气体能够推动火箭做功,说明气体具有能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形式的能(板书:内能)
观察,思考,发表观点。
利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为我国有这样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
课
内
探
究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模块一: 内能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一)认识内能:
观察对比:(课件展示)
比较1 :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有动能吗?称为分子动能。
比较2:拿在空中的粉笔盒由于地球的吸引具有势能,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具有势能;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引力或斥力,它们之间有势能吗?称为分子势能。
小结:(板书: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与分子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 。
(二)影响内能的因素
讨论交流:(课件展示)
比较静止在地面上的火箭和在空中飞行的火箭所具有的机械能和内能?
2、冰山和铁水有内能吗?为什么?
3、等量热水和冷水,哪种情况下内能比较大?为什么?
4、一杯20℃的水和一桶20℃的水的内能是否相同?为什么?
5、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冰,水,水蒸气的内能相同吗?
小结:
1、机械能 为零 内能 为零(“可以”或“不可以”)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能
3、内能和物体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 ,分子动能就越 ,物体内能也就越 。
4、内能和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的个数就越 ,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越 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
5、内能和物质状态的关系:
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也就 ,从而会改变分子的势能大小,所以内能也_____同。
(板书:影响因素:温度、质量、状态...)
反馈练习一: [学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0C的物体的内能为0 ( )
②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
③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
④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温度
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
⑤冰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小 ( )
快速浏览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观察对比机械能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小组讨论5个问题加深对内能定义的理解,并交流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
独立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学习。
将抽象的微观世界与宏观的机械能作类比,掌握物理学中类比法认识内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通过反馈练习检查模块一的掌握情况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模块二 :改变内能的方法
合作探究:
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呢?你有哪些方法温暖冰凉的铁丝呢?
(课件展示学生的方法)
通过以上实验,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交流展示:
1、热传递改变内能:
分析:将铁丝放到火炉上烤,铁丝吸收 ,温度 ,内能 .这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叫 。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做功的例子吗?
强调几点:
①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②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③在热传递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你能还举出生活中哪些热传递的例子吗?
【归纳总结】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
2、做功改变内能: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做功的例子吗?
思考:做功是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实验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演示实验时厚玻璃筒内放入火柴头,然后迅速向下压活塞,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2:用打气筒向瓶内充气
学生分组实验,用打气筒向瓶内充气(注意塞子不能对着同学)
提出问题:
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出现水雾是什么物态变化?
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
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能转化为 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 ,温度 , 能转化为 能。
反馈练习二: [学案]
1. 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用打气筒打气时,打气筒发热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2.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了是通过热传递还是做功呢?
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板书)
分组做实验后互相交流、讨论、归纳、交流,相互补充
交流生活中热传递实例
交流生活中做功实例,相互补充,展示自己。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积极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组完成实验
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认真思考总结如何通过做功减少物体的内能
独立完成反馈练习二
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联系生活,让所学物理知识回归生活。
用火柴头代替教材中使用消化棉,实验现象更明显。
通过提问搭桥降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的难度。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观察结果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
反馈练习,检测本模块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
梳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并在全班展示。
学会将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
课堂检测
达标检测,巩固升华
见学案
独立检测
学生交流答案
巩固所学知识
结
束
语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将这节课所学的内能这种新的能量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拓展延伸
分层次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将本节课重点内容清晰的呈现出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第三节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第三节 电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进行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第三节 内能及其改变精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