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课件、教案、学案多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飞来峰,学习目标,阅读目标,立德树人,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文体知识,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习思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情感、哲理: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背诵、运用: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体会书写的美感,学会在写作中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五
激发对自然、生命、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鄞县(今浙江宁波)任满回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广情怀。
律 诗律诗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每首八句,每句字数相同,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简称五律、六律和七律。六律较少见。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颔联、颈联都必须是对偶句。
从本课中找出哲理句并分析其含义。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前四后三,如:飞来山上/ 千寻塔,闻说鸡鸣/ 见日升。
《登飞来峰》中,诗人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1.前二句如何写的飞来山上的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2.“浮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浮云”在这里指的是奸邪小人。这两句诗为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揭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和长远。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诗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飞来峰资料,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飞来峰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