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四单元 【过习题】(解析版)第1页
    第四单元 【过习题】(解析版)第2页
    第四单元 【过习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单元 【过习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过习题】(解析版),共14页。
    第四单元 综合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底,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B.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懊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yān)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C.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juè)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D.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wǎn)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答案】D【解析】A.坦荡如底——坦荡如砥。B.懊然——傲然。C.倔(jué)强。故选D。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风景)B.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比较,比得上)C.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高耸在天空中)D.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俯视)【答案】A【解析】A.此处“光景”的意思是境况;状况。故选A。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天兵天将大举进攻花果山的时候,孙悟空没有引颈受戮,而是奋起反击。B.家乡建设得真好,道路平坦宽阔,周道如砥,高楼林立。C.天晴朗得很,星临万户,孩子们在星空下快乐地玩耍。D.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电视观众触目伤怀、感动不已。【答案】B【解析】B项的成语使用属于重复赘余的错误类型。“周道如砥”多用来形容公路平坦,畅通无阻。这里与“道路平坦宽阔”重复,“道路平坦宽阔”与“周道如砥”只能保留一个。引颈受戮:字面意思是伸长脖子等待被杀。常用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指不做抵抗而等死、坐等灭亡。星临万户:星星光临到千家万户,即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星星。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4.下列对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2)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A.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C.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答案】B【解析】(1)将黄土高原比喻成“一条大毯子”;(2)由“不折不挠”“对抗”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3)将树比喻成“伟丈夫”;(4)这里用的是反问。故选B。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四千万元以上。(删去“至少”)B.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在“严格执法”前加“是否”)。C.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太空开发研究。(“毅然”和“决定”位置对调)D.我省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把“扩大”改为“提高”)【答案】C【解析】C.词序颠倒。正确改法是“充分”应放到“发挥”的前面;故选C。6.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碧溪河从村前流过。②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③我家住在碧溪河边,这是江南水乡的小村庄。④河里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水面上不时溅起朵朵水花。⑤春天,桑树抽出新芽,整个桑园就像绿色的海洋。A.④②①⑤③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④②⑤ D.①②⑤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由③句“我家住在碧溪河边,这是江南水乡的小村庄”可知,这是交代家乡的地点,可以作为总领的句子;由①句“碧溪河从村前流过”可知这是承接上文“我家住在碧溪河边”;由④句“河里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可知这是承的上文具体写碧溪河里的景物;由②句“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可知这是转而介绍“桑园”,由村庄到村后;由⑤句“桑树抽出新芽,整个桑园就像绿色的海洋”可知这是介绍具体的桑园里的景色,承接第②句。综上分析进行排序,故选C。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背影》一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B.《白杨礼赞》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赞扬了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C.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D.法国作家罗素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答案】D【解析】D.“法国”错误,罗素是英国作家。故选D。一、课内阅读背影(节选)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8.这两段写父亲送别我的情景,其中写了父亲的以下行为:( )→讲价钱→拣定椅子→( )→嘱托茶房→( )→( )→告别离去【答案】照看行李     嘱咐我路上小心     穿过铁道/爬过月台     买橘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第①段“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可知,第一空,概括为:照看行李;根据第①段“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内容可知,第二空,概括为:嘱咐我路上小心;根据第②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第三四空,重点写父亲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过程。9.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A.弯  吊  缩  拉 B.俯  攀  勾  搀C.探  攀  缩  搀 D.伏  吊  勾  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使用。此题要对课文内容熟悉和准确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根据前文“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路“蹒跚”,“探身”过铁道尚且可以,父亲爬月台时,先要“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以表现其费力,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突出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回来时,看到年事已高,步履不稳的父亲,如此费力为“我”买橘子,“我”赶紧过去“搀”表明了“我”的心疼和感动;故选C。10.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扑扑身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身上的泥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C.“泥土”表明当时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A.有误,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的原因是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也是怕“我”担心,体现了爱子之情;B.有误,“轻松”的原因并非因为买的橘子不重,“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C.有误,“泥土”与父亲爬月台的情节相照应,表明了父亲很费力;故选D。11.“我”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样子,“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作者此时此刻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案】我此时百感交集,理解、愧疚、感激、担忧等,“我赶紧拭干了泪”是怕父亲见我这样而担心。“怕别人看到”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男人,不应该轻易流泪。【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父亲年事已高,步履不稳,过铁路需人扶持。临行之际,为了“我”却在铁道间蹒跚前往。为“我”买来橘子。因而当看见父亲“用两手攀着……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时,“我的眼泪”便“很快地流下来了”。这“背影”集中地体现了父亲待“我”的全部感情,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并!此时此刻,“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因为自己对父亲的误解而愧疚,同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对父亲的担忧,担忧他的身体,担忧他的心境;但为了“怕他看见”(怕父亲为自己担心),“我”又“赶紧拭干了泪”,互相体谅的父子真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怕别人看到”是因为自己已二十岁了,怕别人看见难为情,是不想是别人笑话自己的软弱与多愁善感。12.选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答案】从内容方面,表明是第二次流泪,同时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来看照应文中“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此题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在内容上要联系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写,“又”表明“我”已经不止一回流过眼泪了,突出说明了“我”对父亲的爱,也是对父亲感恩的体现,表现了“我”的惜别之情;在结构上,紧承前文“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在这里照应上文第一次流泪。二、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13.选文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答案】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解析】考查对情节的概括。仔细阅读第①②段,根据所写内容,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来概括即可。①段闻一多先生“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抗战期间蓄须明志;②段“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14.结合文章解释第⑥段画线词语“叫座”的含义。【答案】“叫座”是“听的观众非常多,上座率高”的意思,在这里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解析】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结合上下文说出该词语境义。“叫座”本义指对观众很有吸引力,上座率高。这里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很受学生的欢迎,来听课的学生很多。15.闻先生上课,“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作者为什么要交待这些【答案】通过交代“其他学院学生穿过昆明城来听课”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的“叫座”,教学非常具有吸引力,侧面丰满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解析】考查对侧面描写的理解。写他教古代神话,“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属于侧面描写,这一段的内容很明显是通过听课学生之多来表现闻先生的课具有吸引力。16.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答案】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析这样的学生。【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该题答案应从第⑧段“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中分析,答案从两方面分析:第一是汪曾祺本身读书报告的优点,第二是闻先生等教授鉴赏学生的标准。一、非连续性文本读。【材料一】南通风筝博物馆坐落在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全馆展区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厚重的风筝文化;第二展厅,巨大的风筝贡献;第三展厅,精彩的风筝世界;第四展厅,独特的南通板鹞。除此之外还设有风筝制作室、影视厅。馆中藏有来自民间演奏“空中交响乐”的各种器乐:“嗡声”“啜子”“哨子”“葫龙”等,种类齐全。还收藏着展示传统文化的数十种风筝画品,以及风筝制作器材、工具等,实物、照片、文字俱全。【材料二】①“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叫“风筝”。②近代以来,人们熟悉的“南鹞北鸢”中的“南鹞”,往往就是指南通的板鹞风筝。南通板鹞具有轻风能上天、强风不掉地、一飞冲天的动态美,独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结构美,介于年画、工笔画、壁画、唐卡之间的绘画美,得风而鸣、随风而歌的音律美四大艺术特色。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即有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这种由动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汇聚而成的艺术审美,形成了它在风筝类别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特征。③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鹞”,源于北宋,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南通板鹞风筝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也有由多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这样的风筝因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南通板鹞独特之处在于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放飞时风力鼓荡百哨齐鸣,声线似古筝奏响天籁。④南通板鹞的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寄托人们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如“福寿双全”“花开富贵”“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⑤南通临黄海,渔业资源丰富,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天气预测是头等大事,关乎渔民的生命安全。从前每逢出海前夕,渔民将风筝放上高空,可以据鹞尾的摆动测定高空气流的缓急和气流方位的变化,以此作为获取气候变化情况的一个参考依据。渔民们还放一种六角形风筝,在风筝上绑上小旗,风筝放上天空后,可以从小旗的飘动情况来判断风向和风力,这种风筝称作“顺风旗”,有顺遂平安之意。⑥南通板鹞源自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内心情感物化的体现。在小小的风筝中,凝结的是人们的精神祈盼、审美习惯和艺术品位。风筝高高飞上天,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承载的是浓郁的乡土情怀,难忘的童年记忆,还有人们在千百年间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2日,有删改)【材料三】①《红楼梦》第七十回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不舍得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纨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紫鹃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林黛玉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否则就会沾上晦气。②放晦气当然是迷信说法,但是,放风筝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抬头远视,这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古人对此也有认识,宋朝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朝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选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3月23日,有删改)南通风筝博物馆举办“传承非遗,筝鸣蓝天”专题展览,你作为江海志愿者积极参与。17.在第四展厅,你向参观者介绍南通板鹞的特点。【答案】示例:大家好,欢迎来到第四展厅!南通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形似门板,形状各异,以六角板鹞为多。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寄托美好愿望。【解析】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全面把握材料内容,抓住体现南通板鹞特点的语句进行提取概括,再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叙述。通过材料二第②段中“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即有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这种由动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汇聚而成的艺术审美”的内容可概括为:南通板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动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的特点;通过材料二第③段中“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鹞’,源于北宋,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南通板鹞风筝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这样的风筝因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南通板鹞独特之处在于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的内容可概括为: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鹞”,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其形状以六角板鹞为多,因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通过材料二第④段中“南通板鹞的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寄托人们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的内容可概括为:南通板鹞的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示例:大家好,欢迎来到第四展厅!南通板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动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的特点。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鹞”,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其形状以六角板鹞为多,因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南通板鹞的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18.你来到“风筝制作室”,参与互动。(1)你的同学融融希望制作的风筝能参加“筝迎新年”作品展。下面三种图案中,你推荐了最合适的一种给他,并告知了理由。ABC(2)融融跟他爸爸说:“爸爸,学校建议参观展览的同学,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筝,回去和爸爸妈妈或者同学一起放风筝呢。”爸爸说:“这是你们孩子的娱乐活动,你们放就好。”你听见后,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就放风筝的益处作现场宣传。【答案】(1)示例:选择C。理由:风筝图案由鱼和莲花组成。“鱼”谐音“余”,寓意“吉庆有余”;“莲”谐音“连”。整个图案寓意“连年有余”,符合“筝迎新年”作品展的要求。(2)示例:大家好!放风筝可以在牵线跑步、抬头远视中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家长与孩子一起放风筝还能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这将是孩子难忘的回忆。和您的家人孩子、亲朋好友一起动起来吧,尽情享受美好的快乐时光!【解析】(1)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围绕“筝迎新年”的主题,结合题干所给风筝图片,分析其与主题的关联,再进行选择叙述即可。A图图案为一只猫头鹰,与“新年”主题无关;B图图案由祥云组成蝴蝶形状,中间有一个“寿”,寓意“长寿”,与“新年”主题无关;C图图案为一只金鱼,金鱼两侧还有莲花图案,“鱼”和“余”同音,表示着年年有余,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春节,大量的荷花图、鲤鱼荷花图的运用,是取其谐音,象征“和和美美”、“连(莲)年有余(鱼)”。据此可知,C图最符合“筝迎新年”作品展的要求;(2)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从“放风筝的益处”来进行叙述。通过材料二第⑥段中“在小小的风筝中,凝结的是人们的精神祈盼、审美习惯和艺术品位。风筝高高飞上天,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承载的是浓郁的乡土情怀,难忘的童年记忆,还有人们在千百年间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知,放风筝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勾起难忘的童年记忆,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材料三第②段中“放风筝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抬头远视,这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的内容可知,放风筝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示例:大家好!放风筝不仅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情怀,还能勾起童年记忆,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抬头远视,这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保障身心健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带给孩子美好的童年回忆。来吧,大家一起放风筝,一起感受快乐!19.假如南通风筝博物馆准备增设第五展厅。阅读三则材料,仿照材料一中的展厅名称给第五展厅命名,并就展览内容提出具体建议。【答案】示例:展厅名称:文学作品中的风筝元素具体建议:分类展示名著中的风筝、诗词中的风筝等。【解析】考查活动设计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参考已有展厅的名称和功能,仿照其模式进行设计即可。示例:展厅名称:虚拟风筝天地具体建议: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展出全国不同地区,甚至世界各地的风筝,还可以通过VR技术现场体验放风筝。二、综合运用。20.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是《白杨礼赞》一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选取你周围的一种自然景物,仿照本文的象征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示例:树根在面对成就时,选择做默默的贡献者。成就越大,它就越向深土里扎。它居功不自傲,甘把自己的功劳给别人。我们身边有树根这样的人吗?是谁甘愿做树根响育我们成长?是我们的老师。【解析】考查学生的微型写作能力。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此题选取一种自然景物,仿照本文的象征手法,字数150字左右。如,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红烛,有人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我却觉得老师更像树根。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种特有的朴实气质。然而有的树根经过艺术家的雕刻成为了上等工艺品,有的树根却甘愿埋在地下。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选择了后者,她笑着回答说:“如果我们全都变成了‘工艺品’,那么谁来哺育参天大树呢?”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心灵!我们难道不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吗?树高一尺,根老一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望着在自己之上的大树,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坦然……三、写作。21.按要求作文指南针,是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他们会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徘徊不定时,给予我们方向的指引。请以“你是我的指南针”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叙写具体,内容充实;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答案】你是我的指南针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令我感动的事,它们都像海边的贝壳一串串地排列在我的脑海中。但其中有一件事,令我最受感动,提起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天早晨,我到了学校,今天是公布期中考试成绩的日子。放眼望去,同学们无一不是惴惴不安地猜测着自己的成绩,当然,我也一样。不过,我已经有了几分胜券在握的把握。因为我平时考试就是名列前茅,这次的考试与平时的考题相比,还略显简单,那么这样的话,考一个好成绩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吗?想着又能够得一次优异成绩,又能够接受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不禁把背往椅背上一靠,悠哉悠哉地看起课外书来,边看边哼起了小曲:“今儿咱老百姓真呀真高兴……”。 “铃铃铃”平日最讨厌的上课铃也变成了学校颁发奖状时的背景音乐,为谁颁发奖状呢?当然是我啦!这时,老师夹着一摞卷子走进了教室,清了清嗓子:“现在开始按顺序读成绩,第一名……”被读到名字的同学都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是已经读到了第三十名,为什么还没有读到我?我一边竭力地思考着原因,一边不自觉地开始了“正襟危坐”。这时,一个声音入了我的耳畔,使我感到“山崩地裂”:“王兴原,第三十五名……”我从巅峰刹时跌入低谷,胳膊都不知道是怎么抬起来的了,颤颤巍巍地接过了“伤痕累累”的考卷 接下来的一节课,老师讲解卷子,可我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我只是想,老师看见我退步这么快,难道不会批评我吗?我甚至有些后悔,后悔我没有多检查就交了考卷,后悔考试前几天没有好好复习…… 下了课,老师果真把我叫进了走廊。我低下头,等待老师的批评,哎,老师白天为我们讲课,到了晚上,还要为我们备课,那劳倦可想而知!而我,却不体谅老师,还给班级拖后腿,这怎么能行呢!就在我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时,老师开口了:“王兴原,你的成绩现在不稳定完全是因为你太马虎了,多细心一些,也要专心听讲,这样成绩才能有所提高。”那话语是轻轻的,是柔和的,不像是严师的严厉批评,更像是一位慈母正在悉心教育孩子。可是,说是不马虎,专心听讲,又谈何容易呢!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在我走进教室的瞬间,老师俯身说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茅塞顿开,从此成绩直线上升。 老师,您就是我学习道路上的指南针!【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明确写作的方向。题目“你是我的指南针”是一个比喻式的题目,“指南针”的作用是指明方向,给迷途的人以指引。“你”可以是人,如为你指明人生方向的老师,为你指点迷津的父母,帮你找到方向的朋友;也可以是物,如一棵不怕风雪的树,一朵在雨中摇曳生姿的莲,一只不怕艰难、慢慢前行的蜗牛。注意写作中要突出人或物对自己的“指引”作用,从而契合题目中“指南针”这一喻体。【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