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1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2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20页。

    【考点综述】
    理解文史常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15新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对这类实词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例: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例: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例: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备考策略
    1、2022、2023高考文言实词(词语)这一题型,淡化了文化常识,可以说是民心所向。题目难度降低,重在基础知识考察,靠的是厚积薄发。平时训练题目不必太偏太难。
    2.回教材细落实。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2022届、2023届新高考,还是老教材新高考的过渡模式。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2024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常读课下注释,熟悉课本上的文史常识。
    3、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积累更多课外的文史常识,并检验自己掌握的文史常识的准确性。基础抓落实。
    4.多阅读重能力。文言文阅读基本功培养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同时对文言实词、虚词、固定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化常识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
    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第11题题干设置是“下列对材料中(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题干指令看,本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
    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
    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具臣”的解说,就是命题人根据语境推测出来的。
    考法探究
    下面我们先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真题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一题的解读方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讨论:请同学们从考法角度思考,看看这道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1.考查词语的用法,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有所关联。
    A项中“围”在选文中指被围困,是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是被选拔,也是被动用法,所以选项判定是正确的。
    2.考查多义词的语境义,与课文中的语句放在一起比较。
    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回顾,是新课标卷的重要趋势。而且不限于高中教材,甚至涉及初中教材。如A项“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自初中教材《孟子》三章,B项“不可以不劝爱人”才是选自高中教材《兼爱》。
    3.死知识考得活,考查思维能力,要真的读懂文本才能判定。
    C项“具臣”,词典释义是“备位充数之臣”,但是选项说的是“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学生如果没有语境分析的能力,即使背了词典,也照样做不出来。
    4.注重文化传承,考虑词义的历史演变,重视古今词义比较。
    D项“诬说”,不仅考了文中意思,还把它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做了比较,“诬说”在文中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现在是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两者并不一样。
    5.四个选项考的知识类型各不相同,考查内容多,范围广。
    A项考词语的被动用法,B项考多义词的语境义辨析,C项联系句式特点和前后语境判定词语的指代对象,D项考古今词义的变化。
    6.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分别考了两项,提醒我们复习时在两类词身上都要发力,不可偏重其一。
    7.选项字数相当,AB两项各35字,CD两项各34字,信息量对等,保证了命题的公平性,体现了命题人用心之精细。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考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分类串记法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二)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取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黜、免、夺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
    (三)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例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常见“号”的区别: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
    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文言阅读高频词语归类及常见文化常识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 做相关的政事, 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 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 到, 去。
    2、劝: ①鼓励, 奖励; ②受到鼓励、 奖励。
    3、课: 考核、 督促、 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 巡视, 巡行; 考察, 核实, 查明。
    6、游: ①游玩, 游览; ②旅行, 外出求学或求官; ③交际, 交往。
    7、趣、 趋: ①小步走, 跑; 又引申为赶快, 迅速。 ②通“促”, 催促。
    8、劾: 举报, 检举, 揭发。
    9、白: 告诉, 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 进谗言, 说坏话。
    11、害: 嫉妒。
    12、闻: ①听说, 听见; ②使知道, 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 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可得闻乎”。】
    13、少: 批评, 轻视, 看不起。
    14、让: ①责备, 责怪; ②谦让, 辞让。
    15、党: 偏袒, 伙同, 包庇。
    16、矫: 假托, 假传
    17、.质: 作人质; 抵押。
    18、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 ②住宿, 停留(用于个人) 。
    19、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 --由“输送、 运输”引申。
    20、当: 判刑, 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 触犯; ②牵连, 定罪。
    22、多: 赞扬,欣赏。 “高、 贵”等字, 若带宾语, 就是意动, 也意译为此。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 他官(官场) 反应、 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 案件, 案情; 监狱: 监管案件。
    2、脱: ①副词, 表推测, 也许、 或许; “事既未然, 脱可免祸”。 ②连词, 表假设, 倘若、 如果。
    3、第: ①只, 只是, 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 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 若在疑问句中, 表反问, 难道、 怎么。 “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 别的, 其他的, 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 。
    三、 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 刚上任、 刚到任。 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 请辞、 告老、 请归、 乞归: 辞官。
    3.用事: 掌权, 主管。
    4.视事: 在任, 在职; 办公。
    5.听事: 办公的地方。
    6.逆旅: 旅馆。
    7.部曲: 私家军队。
    8.祖道: 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 祭祀路神。
    9.家人: 平民, 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 起于家, 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 发怒。
    12.女弟:妹妹
    13.从子: 侄子。 从, 堂房亲属; 又如“从兄、 从弟、 从父”等。
    四、 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 通“向”: “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 。
    2.详, 通“佯”: “行十余里, 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 。
    3.蚤, 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 。
    4.倍, 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 。
    5.禽, 通“擒”: “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 。
    6.畔, 通“叛”: “人言公之畔, 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 。
    7.趣, ①通“趋”: “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 。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 。
    8、内, 通“纳”: 接纳, 让……近来; 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 。
    9、郤, 通“隙”: 隔阂, 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 。
    10、责, 通“债”: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 。
    五、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 俄、 俄而、 俄顷; 顷、 顷之、 顷刻、 有顷; 旋、 寻、 无何。
    2、表过去: 既、 既而, 先、 先是、 先时, 初, 时、 当是时, 曩、 尝, 昔、 向。
    3、表一段时间: 比、 迨、 逮、 及、 洎、 居(后带时间, 则译作“过了……”, 不译作“居住”, 如“居无何, 居三月”)
    六、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一)表官职的
    1、宰相: 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 主持, 相, 辅佐。
    2、御史大夫: 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工。
    4、三司: 太尉, 司徒司空。
    5、中书省: 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 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 军事首脑。
    8、郎中: 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 宫廷内侍, 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 官庚侍卫。
    11、校尉: 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 管文件, 图书, 侍读。
    13、太史: 记史, 管文收。
    14、国子监: 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 唐代谏官。
    16、总督: 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 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知, 管理。
    18、知州: 州一级行政长官。
    19、太守: 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 秘书。
    21、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这些词, 都有个明显的特征, 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 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 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 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 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二) 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 授、 拜、 除、 封
    ②表提升的: 擢、 拔、 陟、 升、 迁,晋、进
    ③表调动的: 调、 徙、 转、 改、 放、 出、 出官
    ④表降职的: 左迁、 迁谪、 谪、 逐、 贬、 诎(黜)
    ⑤表罢免的: 夺、 黜、 罢、 免、 去、 废、 蠲[juān]
    ⑥表恢复的: 复、 还
    ⑦表辞去的: 辞、 致政、 告退、 退、 归故里、致仕、乞骸骨、悬车
    ⑧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补、为、就
    (三)表其他杂项的
    1、表人物个性的: 耿、 (仁) 厚、 (仁) 矜、 耿介、 刚毅、 周密、 宽厚、 正直、 埂、 鲠、 骨鲠(刚正忠直)、 鲠切、 聪、 慧、敏、 木讷、 佞、 诈、 阿谀、 谄谗、 谲
    2、表人物品行的: 行、 德、 操、 节、 清(廉) 、 淫(靡) 、 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 第、 登第、 中第、 状元、 会元、解元
    4、与学校有关的: 庠、 序、 太学、 博士、 太傅
    5、表敬重的: 敬、 重、 尊、 恭
    6、表赞扬的: 多、 嘉、 称、 誉、 与、 许、 叹
    7、表社会状态的: 治、 乱、 兴、 盛、 衰
    8、表少数民族的: 蛮、 夷、 戎、 狄
    9、表人物地位的: 贵、 显、 卑、 官绅、 豪
    10、表主管的: 知、 典、 主
    11、与水利有关的: 堤、 决、 溃、 溢、 涨、 灌溉、 涝、旱、 堰、 芜秽
    12、与粮食有关的: 粟和稷(禾、 谷)、黍、 稻、 菽、 稼穑、耕耘、 稔、 熟、 刈、 籴、 粜、 廪、 府、 欠收(歉、饥、馑、荒、侵)
    13、表粮食丰收的: 丰、 饶、 赡、 足、 给、 登
    14、表食物的: 糗、 馔、 肴、 膳、 羞(馐) 、 蔬、 果、脂膏
    15、表饱饥的: 饱、 饥、 饿、 馁、 馑
    16、表俸禄的: 俸、 禄、 秩、 饷
    17、表布匹的: 布、 麻、 匹、 丝、 绢、 锦、 练、 绫、绡、 绸、 罗、 缎、 绮、 纱、 绦、 缟、 缣、 缯、 蚕、 桑
    18、表穿戴的: 纨绔、 布衣、 履、 绶、 冠、 冕、 巾、 免冠、 带
    19、表房舍的: 宇、 舍、 馆、 宅、 第、 邸、 庑、 屋
    20、表桌床的: 案、 几、 床、 榻
    21、表违背的: 牾、 忤、 逆、 倍(背)
    22、表揭发的: 劾、 讦、 揭、发擿(tī)
    23、表害怕的: 畏、 惧、 惮、 骇、 患
    24、表嫉恨的: 恶、 厌、 憎、 贬、 衔、 怨、 患、疾、 恨、 怒、 诅
    25、表暗中的: 阴、 间、 密
    26、表诬陷的: 中、 谮、 诬
    27、表朝见的: 朝、 觐
    28、与京城有关的: 禁、 阙、 畿、 京、 京畿
    29、与皇帝有关的: 上、 帝、陛下; 台阶:祚、除、陛; 践祚、 登基、嗣位、居正; 用事(当权); 朕、 孤、 寡人; 御、 诏、 召、 诰、制;(驾) 幸; 膳; 对策、 轮对; 奏、 表、 疏、章、议。
    30、表说话的: 曰、 云、 谓、 诏、 诰、 告、敕、 白、 陈、 对、 语、 谕、 喻、 晓、 辩、 问、谢、 折、 诘、 诉、 咨(谘)
    31、表劝说的: 说、 劝、 规、 讽、 讥、 谤、 谏
    32、表责备的: 过、 责、 咎、 诛、 让、 谴、 尤
    33、表宽容的: 容、 贷、 恕、 宽,宥
    34、表喜乐的: 乐、 欣(然) 、 悦(说) 、 欢、 蹈舞、陶然
    35、表哀怒的: 怒、 愤、 恼、 忿恚、 涕泣、 骂、 责、戾、 诟、 谩
    36、表刑罚的: 辟、 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 赭衣、 械、黥、斩以徇
    37、表监狱的: 囹圄、 狱
    38、表拜访的: 造、 过、 访、 谒(见) 、 顾
    39、表告别的: 辞、 别、 谢
    40、表离开某地的: 去、 迁、 徙
    41、表到往某地的: 如、 过、 诣、 往、 经
    42、与马匹有关的: 马、 驹、 厩、 策、 羁、縻、 辔、 逸、 驭、 御、 驾、 辕、 辙
    43、表行动的: 步、 趋、 走、 遁、 亡、 逃、徙、 匿
    44、表死亡的: (驾) 崩、 山陵崩、 薨、 卒、不禄、 死、 没(殁) 、 终、 圆寂
    45、表囚犯或战俘的:南冠、楚囚
    七、 其他常用词语
    (1)先: 祖先, 已经死去的, 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 古代一种赋税;使缴纳赋税;考核;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 官吏的俸禄, 十年为一秩。
    (4)逸: 马脱了缰绳, 放纵。
    (5)禁: 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 回答或对话。
    (7)如: 到, 往。
    (8)檄: 古代用来征召、 声讨的文书。
    (9)中: 中伤、 诬蔑别人, 使受损害。
    (10)诬: 捏造事实诬陷别人、 言语不真实。
    (11)掾: 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 工匠, 精巧, 擅长,官吏。
    (13)僭: 超越本分, 过分, 虚假不真实。
    (14)孤: 幼年失去父亲。
    (15)贷: 借出、 借入, 宽容、 宽免。
    (16)狱: 官司, 案件, 监牢。
    (17)白: 告诉。
    (18)与: 赞扬。
    (19)多: 赞扬。
    (20)遽: 急速, 就, 恐惧。
    (21)尤: 罪过过错, 指责归罪, 优异突出, 特别尤其。
    (22)给: 食用丰足。
    (23)劫: 强夺, 掠取, 威逼, 威胁。
    (24)按: 追究, 考察, 调查。
    (25)赡: 富足充足, 供给供养。
    (26)令: 美好, 县令。
    (27)执: 捉拿。
    (28)延: 延请。
    (29)省: 减免。
    (30)谢: 道歉, 推辞, 告诉。
    (31)折: 驳斥, 指责使对方屈服。
    (32)第: 次第, 官僚和贵族的住宅, 科举考试的等级。
    (33)察: 考察, 考察后给予推荐。
    (34)(34)赧: 因羞愧而脸红。
    (35)竟: 结束, 完。
    (36)坐:因……而犯罪, 因为。
    (37)寻: 不久。
    (38)祚: 大堂前东面的台阶, 帝位。
    (39)造: 造访。
    (40)过: 拜访, 经过,过失, 责备。
    (41)弑: 子杀父, 臣杀君。
    (42)用: 财用,因为。
    (43)典: 主持。
    (44)雅、素、向:平时
    (45)甫:才,刚刚
    (46)树:种植
    八、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
    (4)宗法礼仪名词
    ①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 ②六亲
    《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
    《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
    ③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④五常
    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⑤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⑥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⑦三牲、牺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
    ⑧【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5)古代地理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6)古人跪拜礼
    “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毕恭毕敬的隆重大礼。“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比较轻于“稽首”,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表示普通的礼貌。“空首”是国君答拜臣下的礼节。即拜跪在地上后,先以双手落地,再引头至手。由于头并没有与地面接触,故曰“空”。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2021·新课标Ⅰ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D 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2021·新高考Ⅱ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C原文为“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这里“将”是“率领”的意思,那么“部曲”应该是指“军队”,因此也就是前者。
    (2021·全国甲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 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 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 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答案:C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2021·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即达到。抵极刑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也没有“尸体示众”之意。
    (2022·新课标Ⅰ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王之蔽,蒙蔽之意。
    (2022·新课标Ⅱ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答案:B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
    (2023·新课标Ⅰ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不可以不劝爱人”是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
    (2023·新课标Ⅱ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答案:B“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2023·全国甲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 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 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 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答案:D逆旅,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逆,迎接。旅,旅人。
    (2023·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答案:A穷冬,寒冬、隆冬。《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穷秋,深秋。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设错类型
    1.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混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其对应名第,迷惑考生。
    2.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部门或官职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3.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4.弄错祭祀等级标准
    考查祭祀仪礼时,弄错天子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或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张冠李戴。
    6.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7.混淆官职任免词语
    将涉及官职任免的文言词汇混淆,如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
    从2021-2023年命题方式看,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考查,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
    1.关联教材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和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11-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可联系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进行印证。2023年新高考Ⅱ卷11-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可联系教材《燕歌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和书中注释。
    2.巧于归类联想
    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归纳整理,方便记忆。
    3.剖析词语推断
    做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解释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
    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表述错误
    这种错误现象在历年真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同时需要靠知识积累来应对。表述错误往往直接改变加点词语的含义,或是在补充说明的部分设置误区。如果考生基础扎实、文史常识积累丰富且较为全面,那么在解决这类题时往往得心应手;如果基础较为薄弱,则很难选出错误选项。
    例:2023年全国乙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A 选项: 穷,困窘,窘急②。“穷冬烈风” (《送东阳马生月序》)中的“穷”是“终端,终极”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A选项表述错误。
    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鱼目混珠
    例:2019年全国Ⅲ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C选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形近替换
    形近替换是文化常识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陷阱设置。出题人会利用词汇的古今异义或者一词多义等特点来设置陷阱,一般有两种典型做法,第一种是以今义带入古义,即用现代汉语思维去解释古代汉语词汇;第二种是想当然地做出一些论断,往往忽略了其内涵和文化背景。这种错误选项似是而非,难以分辨,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结合原文,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重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
    例:2019年全国Ⅱ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匀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B选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表述与之不符,故错误。选项后半部分“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则属于迷惑成分,因为商汤、周武王、孙武三人都符合这一陈述,考生在做出判断时应多加注意,切勿主次不分。
    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混淆感情色彩
    混淆感情色彩是文化常识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陷阱设置。混淆感情色彩具体体现为将中性义与褒义、贬义进行互换。这种改变往往是不易察觉的,考生在作答时应子细审题,必要时还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例:2018全国Ⅰ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在古代,“践阼”和“登基”往往是指经正常程序登上帝位,属于中性词语;而通过武力或威逼夺权的行为,不能被以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接受,所以在描述这种行为时,古人往往会用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记载,比如“篡位”“僭位”等。
    以2022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改编的10道“词语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解析】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
    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
    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
    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
    C.“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
    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即将发生;后者是“将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时间的名词。A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听见”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项,二者含义都是动词“到”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
    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
    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项正确,符合结构“形容词+介词(于)”,“于”表示比较。D项,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来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
    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
    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
    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
    答案:B
    【解析】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
    答案:C【解析】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效便计于王”与“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文请行矣”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
    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
    答案:
    B【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行为”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比”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C.“秦已去魏”与“已矣乎!”(《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停止”“算了吧”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动词“给予”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撤军”。后者是“相距、距离”的意思。D项,前者做动词,根据语境翻译为“率领所有的”,后者是副词,全部,全都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国之利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不同。
    B.“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C.“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与“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D.“燕不救魏”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两句中的“不”字含义不同。
    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连词,连结动词“出”和“望”,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所以这里“而”表示顺承,翻译为“就”。后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翻译为“可是”。A项,前者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快、迅猛”的意思。C项,二者都表示假设关系,翻译为“即使”。D项,前者是否定副词,暗示前后句为否定的假设关系。后者通“否”,根据语境,翻译为“不从师”。
    相关试卷

    专题25+词语使用和病句修改(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25+词语使用和病句修改(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31页。

    专题25+词语的使用和病句修改+(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25+词语的使用和病句修改+(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25词语的使用和病句修改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专题25词语的使用和病句修改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文言文翻译(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8+文言文翻译(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帝阴养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间,多阅读重能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秦时明月汉时关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