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文言文翻译(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你能找出下列翻译的误区吗?
1.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叛乱攻打吴起,吴起走到楚王尸体旁边,埋伏在那里。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皇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朴素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3.帝阴养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间。
译:皇帝在阴间养了三千个死人,散落在人间。
归纳常见八大失误
1缺乏赋分点意识,关键点没翻译,非关键点倒翻译。
2直译意识不强,遗漏了对某些词的翻译。
3不灵活意译,生硬直译造成译句生涩。
4多义词弄错意思,翻译不能切合语境。
5搞不清楚特殊句式,翻译不合乎现代语法规则。
6不明了句子的陈述对象,翻译时常遗漏主语。
7不注重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造成翻译不流畅。
8忽略补充原句中的省略成分,导致译句不连贯。
考题考向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各4分,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
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
备考策略
1、2022、2023高考文言实词(词语)这一题型,淡化了文化常识,可以说是民心所向。题目难度降低,重在基础知识考察,靠的是厚积薄发。平时训练题目不必太偏太难。
2.回教材细落实。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2022届、2023届新高考,还是老教材新高考的过渡模式。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2024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常读课下注释,熟悉课本上的文史常识。
3、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积累更多课外的文史常识,并检验自己掌握的文史常识的准确性。基础抓落实。
4.多阅读重能力。文言文阅读基本功培养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同时对文言实词、虚词、固定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化常识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
翻译的步骤
要确保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就要在具体答题过程中做到如下五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3)切。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用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誊。逐一查对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落实得分点
根据分值猜点,翻译题每句四分,所以每句至少有3-4个采分点。
一般来说这些词语句式容易是得分点。
实词:重点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虚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及其固定搭配结构。
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文化常识:节气、官职调动、食物、称呼、容器等。
翻译原则
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古汉语中多是单音节词语,翻译的时候必须变成双音节词语。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注意:“对译”“保留”,落实直译
(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
“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看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字字落实,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与上下文意对应即可。
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
(2)通过“保留法”,使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即对文言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
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
意译:灵活变通
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合乎文意,明白晓畅
尊重原文的意思,逐字逐句翻译,遇到一些修辞,格外注意,联系上下文做到合乎文意,明白晓畅。
(1)比喻的翻译。①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缙绅”本义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如果出现在句中,应译成它的借代义“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
(4)委婉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锺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三)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用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其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文言词语要注意分别从不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简单的说“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三.翻译“六字法”
留、删、换、调、补、变。
(一)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为理清句意,二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二)留、删、换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2022年全国甲卷)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以上两句中的专有名词,如“楚王”“张仪”“楚”“齐”翻译时直接保留即可。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例:(2022年全国乙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以上两句中的文言虚词,如第一句、第二句中“而”,在句中都表顺承,不用译出,可直接省去;第二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可直接删去。
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现在已不用的古汉语词句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例:(2022年新高考I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以上两句中的现在已不用的古汉语词“吾”,替换成“我国”;单音词“熟”,变为双音词“丰收”,“行”变为双音词“行走”,单音词“助”,变为双音词“帮助”,单音词“与”,变为双音词“给予”,单音词“去”,变为双音词“离开”。
(三)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1.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句子语序表达出来。
例:(2023年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第二个句子中的“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需要高速语序,翻译成“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餐食装满”。
2.“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被省略的语句,古汉语用语简约,前文的内容后文一般就不再重复,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2022年新高考Ⅱ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禹”“汉”,作为人名,在文言文中只第一次出现是全称,有名有姓,以后出现一般只写名,不再出现姓氏,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把人名补全,需要翻译成“邓禹”“吴汉”。“与语” 是省略句,省略了“与”的宾语,翻译时需要补上,译为“和他交谈”。
(3)“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为表意相同的语句。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文意。
例:2021年新高考Ⅱ卷“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一句中,“犬羊”喻指乌合之众,并非实指“狗和羊”,此处应意译,句子译为“石虎胆敢率领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
“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一句中,“荆棘”喻指障碍,句子应译为“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一句中,“遗民”不能直译为“遗留下来的百姓”,句子正确的翻译应为“现在沦陷区的人民遭到摧残伤害,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
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通常指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考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以下方面:
(一)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二)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三)保证文意通顺,避免出现“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考生的语境意识却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隔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却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1)2023新高考全国卷一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分)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骄侮”“先”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可信)。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请” “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2023新高考全国卷二
文段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文段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分)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评分参考: 重点 “却” “得” “不亦……乎”。
(2)(4分)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评分参考: 重点 “出奇” “不易” “斯”。
3、(2020·新高考Ⅱ)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来纠正他们。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偷惰”,偷安怠惰;“矫”,矫正,纠正;“陈”,列,意为演奏;“杖”,杖责。)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色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断绝。(“罢市”,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集市停止买卖以表示哀悼;“丧”,灵柩;“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白色衣帽;“酹”,洒酒祭奠。)
4、(2021·全国乙)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但(您)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点:忿、信,状语后置句、判断句(乃)]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得分点:覆视、矜、状,句意通顺)
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 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4: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5: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6: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7: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1.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注意把握“特殊句式”(点击蓝字可看)
误区8: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
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考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10: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正确理解文言句意的技法
①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句子的翻译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此句是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标志。
②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等,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愚溪诗序》)
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姓”名词作动词,是“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里居住,所以把这条小溪叫作冉溪。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推敲分析义项等方法进行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句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既然是教育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而应是“厌恶”之意;“而”可表示并列、转折等关系,依据意味推敲,此处理解为转折关系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语意就是相反的,由此可推知,“辞”不可能是“告别”之意,而应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就可翻译为: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④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来把握文句意思。
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
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也一样,如“望”“求”,都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⑤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可做好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分析句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其中“之”放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主谓关系;“有”是动词,作谓语;“得”是宾语,动词作名词,引申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整句可翻译成: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所收获。
⑥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战国策·魏策》)
“挠”修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可理解为“屈服的”。“长跪”在古汉语中是“直着身子跪拜”的意思。“谢”有多种意义:感谢、谢绝、推辞、告诫、道歉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道歉”之意。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特别提示
文言文中含有比喻、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意译。
1.比喻的翻译
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虎狼之心”使用了比喻手法,可译为“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2.借代的翻译
翻译时如果把句子中使用借代手法的词语直译过来,会导致语意表达不通顺,所以应意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这里的“杯杓”代指“酒”,整句话可译为“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前来告辞”。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句的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又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应译为“到处叫喊喧哗,骚扰破坏”。
4.并提的翻译
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翻译时,需要将并提句分开翻译。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时,一定要遵循“由合而分,各自配对”的原则,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把握方法
(一)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得楚和氏璧 。
得到了楚国的和氏
(二)(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不为事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事的变化转变 (自己的想法)。
3.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译: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
4.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译: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他的深度。
(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不是会游水,却渡过了江河。
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译:其次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辱 。
3.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四)⒈夫晋,何厌之有?
倒装:晋,有何厌?(宾语前置)
译: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3.豫州今欲何至?
译:刘豫州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4.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和骨头
(五)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怪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它接触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咬到人,没有能够抵抗得住的。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项伯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译: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4、胜杯杓,不能辞
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5、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会(决)战。 (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会(决)战。
7.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有朝一日您去世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8.秦时明月汉时关 。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9、五经,贯六艺
译:精通五经六艺。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
设题角度
2023
新高考Ⅰ
卷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意动:先,虚词:唯,固定句式:是以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请、一隅、审、信
新高考Ⅱ
卷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重点实词:却、得、缓辔
句式:固定不亦---乎------
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重点实词:出奇、不意
代词:斯
2022
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
固定词语: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句式:省略句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 古今异义词:军师
句式:固定句式
2021
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虚词:遂
古汉原句
帝
曰
吏
奉
法
律
不
可
枉
也
更
道
它
所
欲
王
无
复
言
现汉译文
皇帝
说
官吏
奉行
法典
律令
不
可
违犯
再
说
其他
要求
赵王
没有
再
说
方法
组词
换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保留
保留
换词
删除
换词
换词
换词
删除
换词
保留
换词
换词
换词
专题18+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8+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18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专题18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9+突破文言文阅读简答题(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9+突破文言文阅读简答题(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人物事迹或形象特点,探寻事件原因,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写作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7+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