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天气变化14 风的形成教案
展开课题名
《风的形成》
教材分析
该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感受风”目的是通过制造风、观察风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风的存在。活动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活动3“观察风的形成”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风的成因。活动4“感受风的力量”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了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风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树立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情分析
对流是靠液体和气体的自然流动,使热量从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的过程。对流是液体和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造成对流的原因往往是温度不均所引起的压强差或密度差。例如空气受热后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密度大而下降,这样就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风是导致广大地区冷热和干湿空气交换以及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风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风能的利用主要有以风能作为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但是风速过大也会造成灾害。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利用风力来发电,春天利用风放风筝等,因此学生对于风是非常熟悉的,但对风的形成原因并不清楚。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核心教学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1)能根据实验观察出空气受热后的流动情况。
(2)能够根据实验观察总结出风形成的原因。
(3)能够根据“小风车的制作方法”制作出一架风车,并完成相关测试。
2.学习分析内容:该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感受风”目的是通过制造风、观察风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风的存在。活动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活动3“观察风的形成”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风的成因。活动4“感受风的力量”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了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风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树立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感受风的形成,探究风的成因,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
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
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
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一):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在没有风的环境里,点燃一支线香,观察线香烟柱的流向。
实验(三):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
(3)提示:①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②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如下表)。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猜想的现象
实际现象
蛇形纸带
将蛇形纸带吊起来,放在火焰上方,会有什么现象?
纸杯简易天平
将两个相同纸杯挂在简易天平的两端,烤热一个纸杯内的空气,观察现象。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①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②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A.在管口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
(3)出示注意事项。
①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②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如下表)。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
蜡烛状态
线香烟流动路线
估计实验箱风(有或无)
内、外温度
点燃前
点燃后
结论
风是在空气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形成的。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热地方 气温高 空气轻
↑
冷地方 气温低 空气重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中选取。
教学反思
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
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风的形成”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10 蜜蜂传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71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 蜜蜂传粉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三年级下册生物资源5 昆虫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学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70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生物资源5 昆虫教案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发现,形成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人版 (2017)2 树与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冀人版 (2017)<a href="/kx/tb_c400070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树与草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学习,小结与实践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