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336130/0-17072643089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336130/0-17072643090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336130/0-17072643090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共14页。
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1.课内阅读。①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②有人会说,成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③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④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1)选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 、 。(2)判断。①选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去掉,因为“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以前的可再生性和现在的不可再生性,给人们以警示。( )②“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写出了地球容易被破坏,旨在提醒人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3)读选文的第①段,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生活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飞机的舷窗为什么是圆的黄沛然为什么飞机的舷窗是圆的?这要从飞机的演变历程说起。其实,最初的飞机舷窗并不是圆角的,而是方形的。1952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喷气式客机横空出世,本以为乘坐这架飞机可以扶摇直上,但是结果惨不忍睹。 从1952年10月到1954年4月这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在17架投入飞行的“彗星”中,竟有6架相继发生事故,有99名旅客和机组人员遇到此类事件。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让大家不得不加速寻找原因。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海军舰队,不惜一切代价来查明真相。经过分析,技术人员发现了事故的原因:“彗星”号的方形舷窗在多次起降后,舷窗拐角处出现了因金属疲惫而导致的裂痕,从而在内外压差所产生的强大外推力作用下造成机身解体。原来,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为了解决舷窗的问题,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尝试后发现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平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历史的演进总是需要付出代价,今天的安全出行也归功于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最终,飞机舷窗就变成了今天这“圆胖圆胖”的样子啦。 (选自2020.5《读者》)2.派出海军,不惜一切代价来查明飞机事故真相的是哪一项?( )A.德·哈维兰 B.戴高乐 C.斯大林 D.丘吉尔3.圆形舷窗的最大优点是哪一项?( )A.不容易疲惫B.有焦点C.易于分散重量和压力D.会破碎和裂缝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A.1952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喷雾式客机横空出世。B.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让大家不得加速寻找原因。C.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D.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5.“从1952年10月到1954年4月这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在17架投入飞行的‘彗星’中,竟有6架相继发生事故,有99名六旅客和机组人员遇到此类事件。”这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为什么飞机的舷窗是圆的?这要从飞机的演变历程说起。”为开头,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绿色”浅层地温能 (1)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2)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 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3)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4)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 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 瓦以上的能量。(5)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7.“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画线句中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阅读。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11.这节诗主要通过三黑的 、 和 描写,表现了翻身后的三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时的 心情。12.“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为什么这么“甜”呢?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自己的土地。 B.可以随便逮蝈蝈。C.自己当家作主耕种田地,有可以展望的未来。阅读。无声的尊重①一个冬日的傍晚,身在德国的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看到后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经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跟了过去。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地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⑥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位上,然后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⑦“您好,您要去哪里?”⑧“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⑨“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⑩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⑪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⑫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13.请根据文章情节发展,将“//”分成的三部分分别用一个词简单概括。 —— ——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的主要人物是 ,他是一个 的人。文章围绕中心意思还写到了其他几个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是 16.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侧重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 17.请结合语境解释文章第④自然段中“默契”的意思。默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章第⑫自然段结尾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写出你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写出你对“无声的尊重”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随雨水不断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都已超标或接近临界值。第三,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聚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的表层泥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③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④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方案。他们培育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20.阅读短文,说说导致土壤污染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读短文第③自然段,说说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短文中介绍的解决土壤污染的办法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你最欣赏的办法是 ,因为 。24.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 水资源 土地资源(2) √ √(3) 工厂将污染物排到河里,造成水污染;农药的滥用导致土壤污染。 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根据第①自然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①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本来”一次说明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来是可以不断生长的,但是因为人类的破坏,现在已经不可再生了,因此不能去掉,说法正确。②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可知这句话告诉了人类地球太容易被破坏了,告诉人们要保护地球,说法正确。(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文章第①段,说说自己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组织语言表达,并拟写宣传标语,如:我想到了人们随意污染河水,拟写宣传语:别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2.D 3.C 4.A 5.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的数据说明了最初的飞机出事故的情况很严重,很有说服力,令人印象深刻。 6.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中,点明了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海军舰队,不惜一切代价来查明真相。”可知答案选D。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为了解决舷窗的问题,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尝试后发现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平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可知圆形舷窗”可以“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故选C。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A.结合短文“1952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喷气式客机横空出世”可知A项“喷雾式客机”说法错误。B.结合短文“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让大家不得不加速寻找原因。”可知B项说法正确。C.结合短文“原来,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可知C项说法正确。D.结合短文“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尝试后发现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平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可知D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文意的选A。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18个月”“17架”“99名”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飞机出现事故的后果很严重,有力地说明了“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这一观点。6.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这样的开头方式点明了说明对象,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7.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 8.不能。“一般情况下”是说明通常是这样,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9.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10.C【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关键信息。文章第②段“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第③段“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优点: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8.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一般情况下”不能删去,意思是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表示估计,去掉就表示所有情况都具有一定的温差,不符合说明文内容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去9.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结合“大家熟悉水泵吧”可看出,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水泵)与不太了解的事物(热泵)比较,以彼推此,让读者准确地了解所说明的事物(原理)。也就是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结合文章第①段“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可知说法正确。B.结合文章第②段“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可知说法正确。C.结合第④段“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可知应该是室内环境不是室外环境。D.结合第④段“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可知说法正确。11. 动作 心理 神态 喜悦 12.B【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句分析描写方法。从“一边耙地,一边想着”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从“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从“心里真甜、笑嘻嘻”可知表现了翻身后的三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时的喜悦心情。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结合课文内容可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是因为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可以自己当家作主耕种田地,又可以展望未来。B选项不正确。13. 盲人上车 大家让座 盲人下车 14.有一位盲人上公交车,人们纷纷礼让他,直到盲人下车。 15. 盲人/盲人男子 自尊、有礼貌 中年男子 短发女孩 司机 小男孩和妈妈 16. 动作 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17.本文指等公交车的路人默默地达成一致,都排到盲人和导盲犬的后面。 18.①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②升华情感,紧扣主题。 19.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层意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第一部分是①至④自然段这里讲的是一个盲人男子在候车站准备上车,第二部分是第⑤至⑩自然段写盲人男子上公交车大家都在默默关心他并让座,第三部分是⑪至⑫盲人男子到站下车。再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即可,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盲人上车(盲人候车)——大家让座(乘客礼让)——盲人下车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可根据上题对层意的概括来整理出主要内容,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一位盲人男子在候车站准备上公交车,在公交车内大家纷纷礼让默默关心着这位盲人,直到盲人下车。15.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阅读文章可知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盲人,从文中“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地引领下,自行上车。”可以看出盲人是一个讲自尊,有礼貌的人。文章围绕中心还写了其他几个代表性人物,从“后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已经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可知,这些人物分别是中年男子、火红短发女孩、司机、小男孩和妈妈。16.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赏析。划线句子“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跟了过去。”中用“憋”“掐灭”“跟”一系列的动词对短发女孩进行描写,故这句话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出短发女孩对盲人男子无声的尊重。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词语的理解。“默契”意思是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结合上下文,从“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和“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可知,文中的“默契”指的是等公交车的路人默默地达成一致,都排到盲人和导盲犬的后面。18.本题考查对文章尾段表达上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是环境描写,且句式相同,用窗外的寒冷来衬托乘客对盲人男子无声地尊重让人的内心感到温暖,突出了人心美。这种结尾方式做到紧扣主题,升华情感,乘客们无声的关爱与尊重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温暖,同时也是对他们“无声的尊重”的赞美。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思维拓展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去写对“无声的尊重”的理解,因此我们要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去理解,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示例:文章中那些乘客给予那位盲人男子“无声的尊重”让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残疾人士,也许我们能做到不用异样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也能做到用我们自己认为的“帮助”去怜悯他们,但是那些残疾人士可能更希望别人能把他们当正常人看,他们只是某些方面有点残缺而已,他们也想要平等对待,我们用默默地不留痕迹地尊重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会更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温暖。20.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随雨水不断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21.土壤污染不像其他污染会很快显现出它的危害性,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22.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食物品质不断下降,危害人畜健康。 23. 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采用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用转基因植物来净化土壤等。 让植物来净化土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24.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随雨水不断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可知,土壤污染是因为人口增长、工业发展迅猛,固体废物、有害废水不但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尘土也随雨水渗透到土壤中。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可知,一般污染很快就能被大家所关注,土壤污染是需要时间的,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人们发现的较慢。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可知,土壤污染会导致经济损失、食物品质下降、人畜健康受到危害。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培育出的治理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可知,短文介绍加强工业“三废”、生物净化土壤、施有机肥、换土、翻土、培育转基因植物、集中焚烧等措施来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写出你最欣赏的解决土壤污染的办法即可,围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来作答。24.本题考查公益广告。公益广告语有以下特点:内容具体,指向明确;语言简洁,朗朗上口;构思新颖,充满创意;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在拟以写时可巧用修辞手法、成语或俗语,注意押韵。示例: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
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1.课内阅读。①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②有人会说,成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③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④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1)选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 、 。(2)判断。①选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去掉,因为“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以前的可再生性和现在的不可再生性,给人们以警示。( )②“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写出了地球容易被破坏,旨在提醒人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3)读选文的第①段,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生活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飞机的舷窗为什么是圆的黄沛然为什么飞机的舷窗是圆的?这要从飞机的演变历程说起。其实,最初的飞机舷窗并不是圆角的,而是方形的。1952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喷气式客机横空出世,本以为乘坐这架飞机可以扶摇直上,但是结果惨不忍睹。 从1952年10月到1954年4月这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在17架投入飞行的“彗星”中,竟有6架相继发生事故,有99名旅客和机组人员遇到此类事件。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让大家不得不加速寻找原因。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海军舰队,不惜一切代价来查明真相。经过分析,技术人员发现了事故的原因:“彗星”号的方形舷窗在多次起降后,舷窗拐角处出现了因金属疲惫而导致的裂痕,从而在内外压差所产生的强大外推力作用下造成机身解体。原来,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为了解决舷窗的问题,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尝试后发现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平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历史的演进总是需要付出代价,今天的安全出行也归功于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最终,飞机舷窗就变成了今天这“圆胖圆胖”的样子啦。 (选自2020.5《读者》)2.派出海军,不惜一切代价来查明飞机事故真相的是哪一项?( )A.德·哈维兰 B.戴高乐 C.斯大林 D.丘吉尔3.圆形舷窗的最大优点是哪一项?( )A.不容易疲惫B.有焦点C.易于分散重量和压力D.会破碎和裂缝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A.1952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喷雾式客机横空出世。B.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让大家不得加速寻找原因。C.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D.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5.“从1952年10月到1954年4月这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在17架投入飞行的‘彗星’中,竟有6架相继发生事故,有99名六旅客和机组人员遇到此类事件。”这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为什么飞机的舷窗是圆的?这要从飞机的演变历程说起。”为开头,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绿色”浅层地温能 (1)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2)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 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3)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4)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 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 瓦以上的能量。(5)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7.“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画线句中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阅读。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11.这节诗主要通过三黑的 、 和 描写,表现了翻身后的三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时的 心情。12.“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为什么这么“甜”呢?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自己的土地。 B.可以随便逮蝈蝈。C.自己当家作主耕种田地,有可以展望的未来。阅读。无声的尊重①一个冬日的傍晚,身在德国的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看到后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经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跟了过去。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地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⑥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位上,然后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⑦“您好,您要去哪里?”⑧“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⑨“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⑩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⑪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⑫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13.请根据文章情节发展,将“//”分成的三部分分别用一个词简单概括。 —— ——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的主要人物是 ,他是一个 的人。文章围绕中心意思还写到了其他几个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是 16.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侧重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 17.请结合语境解释文章第④自然段中“默契”的意思。默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章第⑫自然段结尾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写出你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写出你对“无声的尊重”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随雨水不断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都已超标或接近临界值。第三,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聚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的表层泥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③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④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方案。他们培育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20.阅读短文,说说导致土壤污染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读短文第③自然段,说说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短文中介绍的解决土壤污染的办法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你最欣赏的办法是 ,因为 。24.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 水资源 土地资源(2) √ √(3) 工厂将污染物排到河里,造成水污染;农药的滥用导致土壤污染。 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根据第①自然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①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本来”一次说明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来是可以不断生长的,但是因为人类的破坏,现在已经不可再生了,因此不能去掉,说法正确。②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可知这句话告诉了人类地球太容易被破坏了,告诉人们要保护地球,说法正确。(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文章第①段,说说自己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组织语言表达,并拟写宣传标语,如:我想到了人们随意污染河水,拟写宣传语:别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2.D 3.C 4.A 5.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的数据说明了最初的飞机出事故的情况很严重,很有说服力,令人印象深刻。 6.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中,点明了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海军舰队,不惜一切代价来查明真相。”可知答案选D。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为了解决舷窗的问题,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尝试后发现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平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可知圆形舷窗”可以“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故选C。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A.结合短文“1952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喷气式客机横空出世”可知A项“喷雾式客机”说法错误。B.结合短文“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让大家不得不加速寻找原因。”可知B项说法正确。C.结合短文“原来,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可知C项说法正确。D.结合短文“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尝试后发现曲形设计舷窗没有焦点,能够平均分散重量和压力,从而大大降低窗户破碎和裂缝的可能性。”可知D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文意的选A。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18个月”“17架”“99名”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飞机出现事故的后果很严重,有力地说明了“方形的窗户放在飞机上是不合适的”这一观点。6.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这样的开头方式点明了说明对象,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7.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 8.不能。“一般情况下”是说明通常是这样,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9.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10.C【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关键信息。文章第②段“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第③段“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优点: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8.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一般情况下”不能删去,意思是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表示估计,去掉就表示所有情况都具有一定的温差,不符合说明文内容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去9.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结合“大家熟悉水泵吧”可看出,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水泵)与不太了解的事物(热泵)比较,以彼推此,让读者准确地了解所说明的事物(原理)。也就是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结合文章第①段“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可知说法正确。B.结合文章第②段“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可知说法正确。C.结合第④段“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可知应该是室内环境不是室外环境。D.结合第④段“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可知说法正确。11. 动作 心理 神态 喜悦 12.B【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句分析描写方法。从“一边耙地,一边想着”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从“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从“心里真甜、笑嘻嘻”可知表现了翻身后的三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时的喜悦心情。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结合课文内容可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是因为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可以自己当家作主耕种田地,又可以展望未来。B选项不正确。13. 盲人上车 大家让座 盲人下车 14.有一位盲人上公交车,人们纷纷礼让他,直到盲人下车。 15. 盲人/盲人男子 自尊、有礼貌 中年男子 短发女孩 司机 小男孩和妈妈 16. 动作 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17.本文指等公交车的路人默默地达成一致,都排到盲人和导盲犬的后面。 18.①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②升华情感,紧扣主题。 19.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层意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第一部分是①至④自然段这里讲的是一个盲人男子在候车站准备上车,第二部分是第⑤至⑩自然段写盲人男子上公交车大家都在默默关心他并让座,第三部分是⑪至⑫盲人男子到站下车。再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即可,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盲人上车(盲人候车)——大家让座(乘客礼让)——盲人下车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可根据上题对层意的概括来整理出主要内容,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一位盲人男子在候车站准备上公交车,在公交车内大家纷纷礼让默默关心着这位盲人,直到盲人下车。15.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阅读文章可知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盲人,从文中“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地引领下,自行上车。”可以看出盲人是一个讲自尊,有礼貌的人。文章围绕中心还写了其他几个代表性人物,从“后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已经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可知,这些人物分别是中年男子、火红短发女孩、司机、小男孩和妈妈。16.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赏析。划线句子“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跟了过去。”中用“憋”“掐灭”“跟”一系列的动词对短发女孩进行描写,故这句话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出短发女孩对盲人男子无声的尊重。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词语的理解。“默契”意思是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结合上下文,从“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和“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可知,文中的“默契”指的是等公交车的路人默默地达成一致,都排到盲人和导盲犬的后面。18.本题考查对文章尾段表达上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是环境描写,且句式相同,用窗外的寒冷来衬托乘客对盲人男子无声地尊重让人的内心感到温暖,突出了人心美。这种结尾方式做到紧扣主题,升华情感,乘客们无声的关爱与尊重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温暖,同时也是对他们“无声的尊重”的赞美。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思维拓展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去写对“无声的尊重”的理解,因此我们要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去理解,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示例:文章中那些乘客给予那位盲人男子“无声的尊重”让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残疾人士,也许我们能做到不用异样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也能做到用我们自己认为的“帮助”去怜悯他们,但是那些残疾人士可能更希望别人能把他们当正常人看,他们只是某些方面有点残缺而已,他们也想要平等对待,我们用默默地不留痕迹地尊重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会更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温暖。20.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随雨水不断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21.土壤污染不像其他污染会很快显现出它的危害性,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22.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食物品质不断下降,危害人畜健康。 23. 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采用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用转基因植物来净化土壤等。 让植物来净化土壤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24.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随雨水不断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可知,土壤污染是因为人口增长、工业发展迅猛,固体废物、有害废水不但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尘土也随雨水渗透到土壤中。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可知,一般污染很快就能被大家所关注,土壤污染是需要时间的,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人们发现的较慢。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可知,土壤污染会导致经济损失、食物品质下降、人畜健康受到危害。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由文中“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培育出的治理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可知,短文介绍加强工业“三废”、生物净化土壤、施有机肥、换土、翻土、培育转基因植物、集中焚烧等措施来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写出你最欣赏的解决土壤污染的办法即可,围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来作答。24.本题考查公益广告。公益广告语有以下特点:内容具体,指向明确;语言简洁,朗朗上口;构思新颖,充满创意;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在拟以写时可巧用修辞手法、成语或俗语,注意押韵。示例: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4fe52fb62f6e7725d9cc9bc40120c53f.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