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1.运用图片、示意图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和动力机制,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2.运用图片、示意图和文字材料等资料,掌握世界城镇化的主要进程和阶段,学会比较和归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和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城镇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和动力机制。
2.知道世界城镇化的主要进程、阶段划分及特点。
3.比较归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
1.学会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2.正确理解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和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的含义及其差异。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0年对比》,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0年对比的事实,提出驱动城市生长的原因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城镇是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也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你知道什么是城镇化吗?城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何差异呢?它们的城镇道路分别存在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正是这节课将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能够得到圆满的解答。
(板书)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世界城市分布的地域差异。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读图思考: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可能的答案)1.基本上一致。
2.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 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板书)1.城镇化的含义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城镇化的含义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板书)2.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认知: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
(板书)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城镇化的动力是什么?
2.城镇化与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关系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1.城镇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工业是大多数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相对发达。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生:(可能的答案)1.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杭州市城市空间的变化。
下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分析随着时间推移,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有什么变化?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1)植被越来越少,建筑用地越来越多,城镇占地面积越来越扩大。
(2)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空间扩张。
教师过渡: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众多,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那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及水平有地域差异吗?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板书)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世界城镇化的大致过程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2)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知识拓展1】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教师给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补充:世界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归纳总结】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所学知识适时进行归纳小结,完成表1.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知识拓展2】了解世界六大城市群。
教师展示“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六大城市群的分布位置及其发展状况。
接下来,教师利用图文材料选择性的介绍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概况。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4.英格兰大都市带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5.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板书)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有哪些特点?
2.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主要特点:
(1)城镇化水平很高。主要表现在: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②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③发达国家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普遍重视保护和继承城镇的历史文化。
(2)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市边缘区发展较快。
2.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知识拓展3】郊区城市化的含义及其影响。
学生阅读材料,认识郊区城市化的含义、出现原因和结果。
郊区城市化:指的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转变为城市的中上阶层人口从市中心区移居到城市郊区或外围地带,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
原因: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而郊区生态环境比较好、房租地价便宜。
结果:①城市中心区的人口数量下降;②由于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扩张,导致一些区域核心城市不断吞并周围的中小城镇,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知识拓展4】美国的城市郊区化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教师展示材料,学生阅读认知:美国的城市郊区化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材料 美国的郊区城市化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2)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3)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4)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知识拓展5】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的含义和影响。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并展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逆城市化的含义、实质、原因及其影响后果。
逆城市化:指的是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离城市更远的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或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从而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实质:“逆城镇化”现象,并不是城镇化的衰落,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城乡一体化形成的基础之上的。
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交通、水电、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达到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②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方式出现,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人们能方便快捷的往返。
后果:大城市中心区出现“空心化”现象、失业率上升、空旧房增多、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问题。
【知识拓展6】理解再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展示文字材料:“英国的城市复兴计划”和“再城市化”。
英国的城市复兴计划
“棕地”是一些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如何重新利用“棕地”正成为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对于仰仗水域发展起来的城市,河流港口区域一般就成为典型的“棕地”。在伦敦,泰晤士河两岸的码头货运业、造船业等工商贸易活动在20世纪下半叶落下帏幕,大量船坞旧址和仓库旧地被空置。
伦敦市政当局通过城市规划,将人们的生活引向河岸,大多数泰晤士通路区的房屋都建在河岸两旁,市民临河而居,散布在泰晤士河、利河、梅德韦河以及斯威尔河一带。这些河流将成为交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资源,同时也可美化周围的环境。
再城市化
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促使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这一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
(板书)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哪些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
(1)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2)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有虚假城镇化或“滞后城镇化”等问题。
【知识拓展7】“虚假城镇化”的含义和影响。
教师展示相关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虚假城镇化”的具体含义、主要原因。
图片配文:墨西哥城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约2200万,是美洲人口最多的都市区。它集中了全国约1/2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是该城市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
主要原因:①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②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拉丁美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就是这一类型。
【知识拓展8】“滞后城镇化”的含义和影响。
图片配文:达拉维贫民窟:位于印度的商业之都孟买的中心地带,是仅次于肯尼亚内罗毕的基贝拉,排名世界第二大、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在近2平方公里的区域,居住人数超100万。
滞后城镇化:是指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主要原因: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4: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小组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共同完成表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
生:(可能的答案)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课堂小结】
城镇化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
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相
同
点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较缓
快
城市人口比重
较大
较小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和中期阶段
城市化表现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
不同点
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441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业质量标准,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品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品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页。
地理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