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导与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280479/1-17061500948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导与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280479/1-17061500949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导与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280479/1-17061500949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导与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280479/0-17061500934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导与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280479/0-17061500935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品导与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280479/0-17061500935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精品同步测试题
展开①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②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
③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苔藓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分析】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是指群落中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光照.
2、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路和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
【解答】解:①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如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①正确;
②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②中缺少“所有”一词,②错误;
③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如阴湿山洼草丛中的所有生物,③错误;
④苔藓是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识记要求,难度不大.
2.(2022春•广安区校级月考)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有的细菌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自养型,如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另外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属于分解者。
【解答】解: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能量是不循环的,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蚯蚓,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全面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2022•沅陵县校级开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无机环境,对生态系统作用不大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
1.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等.
【解答】解:A、生产者也可能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等,A错误;
B、消费者、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消费者的生活依赖活体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则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营腐生生活,B正确;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识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判断,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022春•武汉期中)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瘤菌参与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不参与碳循环
B.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生产者
C.秸秆中的化学能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不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D.微生物只能够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土壤微生物包括大量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在这些微生物中自养型的微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光能或化能合成的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还有少量寄生于植物和土壤动物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解答】解:A、根瘤菌既参与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也参与碳循环,A错误;
B、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因而其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秸秆中的化学能只能提高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C正确;
D、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强化学生对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5.某农户在其庭院中种植了谷类、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养殖了家畜和家禽,还建有一沼气池,构成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
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人的食物
C.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
D.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不能作为消费者的饲料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基石,可以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答】解:A、首先要弄清代谢产物的含义是指新陈代谢中的中间产物(如微生物代谢中产生的抗生素)和最终代谢产物(如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选项中“都是”不对,如水,A错误;
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不能作为人的食物,B错误;
C、人的有机排出物主要是粪便,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C正确;
D、题干中的一部分分解者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如蘑菇可以被人食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加深学生组成成分的识记与理解。
6.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鳜鱼占有两个营养级
B.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水蚤数量减少时,藻类数量一定增多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澡类是生产者,具余动物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相能量。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
【解答】解:A、鳜鱼捕食鲫鱼,当鲫鱼占第二营养级时,鳜鱼占第三营养级,当鲫鱼占第三营养级时,鳜鱼占第四营养级,故鳜鱼都占据两个营养级,A正确;
B、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
C、通气有利于水中的需氧型分解者呼吸作用,促进需氧型分解者将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
D、水蚤数量减少时,鲫鱼、鲢鱼可捕食更多的藻类,故藻类的数量不一定增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传递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2021春•兴庆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组分1、2、3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真核生物
C.能量只能通过组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
D.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解答】解:A、图中的组分1、2、3只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够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蓝藻,以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B错误;
C、能量可通过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输出,C错误;
D、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8.(2022秋•白银区校级期中)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B.若除去鼬,则草原上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6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兔→人、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
【解答】解:A、人捕食兔,兔与人都捕食植物,故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A正确;
B、若去除鼬,鹰获得的能量变多,数量会增多,B正确;
C、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竞争会增强,C正确;
D、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鼬→鹰、植物→鼠→鹰,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及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2021秋•南宁期末)“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B.生产者
C.消费者D.分解者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指阳光、水、空气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诗句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提到,只缺少分解者。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诗句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成分的具体生物的代表与特例.
10.(2021春•青铜峡市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生态关系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有些生物既可是生产者,也可是消费者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阳光等;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解答】解:A、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比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昆虫时属于消费者,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还有些细菌可以是消费者,如寄生细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生物成分的类别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2022秋•和平区校级月考)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以上各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
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三营养级
D.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浮游藻类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即浮游藻类→裸鲤→鸬鹚;浮游藻类→裸鲤→绿头鸭;浮游藻类→裸鲤→大天鹅;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绿头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大天鹅。
【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的全部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缺少分解者,所以不能构成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群落,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B正确;
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浮游动物数量上升会导致水生昆虫数量上升,这样水生昆虫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加强,再因浮游藻类的不足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下降,由于食物减少水生昆虫的数量下降,这种维持稳定状态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的营养级别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如图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关于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生物
B.a中全是异养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题图分析:由于b的箭头是双向的,所以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解答】解:A、b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正确;
B、a消费者中全是异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真核生物,如寄生细菌为原核生物,B错误;
C、c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以及蚯蚓等腐生动物,C错误;
D、b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3.如图为长期停留在太空站的太空人获得所需物质的模式图。其中生物X和Y分别表示( )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
【分析】分析题图:生产者能吸收矿物质和二氧化碳,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供太空人利用,故X是生产者,分解者可以将尿液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故Y为分解者。
【解答】解:根据试题分析,X是生产者,Y为分解者。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解,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14.(2021秋•河南期中)下列有关如图所示食物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B.鹰和蛇为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每一种生物都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狼、草→兔→鹰、草→昆虫→黄鼬→狼、草→昆虫→鸟→鹰、草→昆虫→鸟→蛇→鹰。在这个食物网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种群都是消费者。
【解答】解:A、从食物网中可发现黄鼬只被狼捕食,蛇只被鹰捕食,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A错误;
B、鹰捕食蛇,而鹰和蛇又都捕食鸟,所以鹰和蛇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
C、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C错误;
D、在图中鹰在草→昆虫→鸟→鹰、草→昆虫→鸟→蛇→鹰这两条食链上分别是第四、五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的理解,重点要学生能够分析出食物链的数量,理清相互关系。
15.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年一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均属于第二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对蚂蚁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利
D.啮齿动物可通过影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增加;由于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则小粒种子植物数量减少,因此蚂蚁的数量减少。
【解答】解:A、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另外两者生活空间相同,说明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均属于初级消费者,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由于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因为没有捕食者以及和小粒种子植物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数据急增,小粒种子植物占劣势,进而蚂蚁的数量减少,说明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对蚂蚁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利,C正确;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6.(2022春•秀屿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
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图中①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③为细胞呼吸,其中②为有氧呼吸过程,③为无氧呼吸。
【解答】解:A、能进行①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所有细胞类生物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不一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分解者,B错误;
C、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C正确;
D、分解者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即②或③过程,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尤其是生物成分的种类及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17.(2021秋•农安县期末)研究表明,在我国华北地区某苹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蚧虫、蚜虫和食心虫等;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蚁等。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A.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
B.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C.中性昆虫在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
D.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分析】1、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解:A、卷叶蛾、蚧虫、蚜虫以植物为食,是初级消费者,A正确;
B、卷叶蛾→螳螂→黄雀,缺少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而螳螂是第三营养级,B错误;
C、中性昆虫可以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群落结构更加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概念、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难度一般。
(多选)18.(2022秋•富锦市校级期末)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吞食内脏。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题中有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
【分析】由题干中蜣螂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分析得出该蜣螂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根据生物进化的观点得出生物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B正确;
C、生态系统中除了蜣螂、蜈蚣、千足虫和无机环境外,还应该有生产者等,C错误;
D、捕食关系的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D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选)19.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蛇、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含有5条食物链,即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解答】解:A、图中次级消费者,即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猫头鹰、食虫鸟、蜘蛛、蟾蜍,蛇为第三、四级消费者,A错误;
B、猫头鹰在草→食草鸟→猫头鹰食物链中占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食物链中占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和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食物链中占第五营养级,在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食物链中占第六营养级,B正确;
C、蟾蜍捕食蜘蛛,两者存在捕食关系,它们同时以昆虫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D、食草鸟和昆虫均以草为食,若昆虫数量减少,短期内食草鸟因缺少竞争者而数量增加,D错误。
故选:AD。
【点评】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及某一生物数量变化后,其他生物数量变化趋势。
三.解答题(共3小题)
20.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1)根据表中信息,试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
(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 ,物种C与物种A的关系属于 .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
.
(3)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 .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解答】解:(1)由表格中进食一栏可看出,该表格中存在两条食物链,其构成的食物链为植物→物种A→物种C→物种D;植物→物种B.所以营养结构关系是:
(2)A与B都以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物种C以物种A为食,属于捕食关系,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原因是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故答案为:
(1)
(2)竞争 捕食 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1.(2022春•芗城区校级月考)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 条食物链,鹰处于 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 。
(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3)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 。若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 。
【分析】分析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牧草是生产者,其他动物都是消费者;
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野兔和灰鼠的种间关系为竞争,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变弱,灰鼠食物比例明显变小,说明灰鼠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解答】解:(1)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野兔→鹰、牧草→灰鼠→鹰、牧草→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图甲中麻雀捕食蝗虫,两者存在捕食关系;麻雀与蝗虫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
(4)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故答案为:
(1)4 第三、四 麻雀、鹰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捕食和竞争 减少
(4)灰鼠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构成一个 ,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 。
(2)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除去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成分可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复杂食物网的原因是 。
(3)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 ,原因是
;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 ,原因是
。
【分析】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
2、分析实验:A瓶由于有光照,即能量输入,较为稳定,B瓶由于没有光照,没有能量输入,不能维持较长时间,不如A瓶稳定.
【解答】解:(1)生物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同生产者之间需要竞争阳光、水分等,因此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分解者营腐生生活,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同时又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即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使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3)B瓶无光照,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缺少物质和能量来源,导致一段时间后数量减少;其他生物因生产者数量减少,缺少食物而数量减少。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竞争
(2)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3)降低 无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因缺少物质、能量死亡 降低 浮游藻类、水草(生产者)数量减少,浮游动物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减少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实验,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休息
与其它物种关系
进食
其它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
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
45%吃种子
10%
物种C
75%
l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课时训练,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第2课时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第2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第2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第2课时导学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群落的演替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a href="/sw/tb_c400389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3节 群落的演替精品巩固练习</a>,文件包含23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原卷版docx、23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a href="/sw/tb_c40038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a>,文件包含22群落的主要类型课后练习原卷版docx、22群落的主要类型课后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