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至二年级第六章 球类活动第一节 小篮球游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至二年级第六章 球类活动第一节 小篮球游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预计效果,场地器材的布置回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依据《课程标准》,遵循运动技术动作形成规律和二年级学生运动心理活动规律,结合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本课设计。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熟悉篮球的球性,学习基本的运球手法,掌握“死球救活”的基本技术,在反复的练习中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尚未接触过篮球课,对篮球既陌生也觉得好奇。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也喜欢模仿,对于特殊技能有天生的崇拜感。另一方面,由于该年龄段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及篮球运动对动作技术的要求较高,所以课堂上的练习形式不能死板,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体验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本课所用的教材、教学方法就是根据以上特点来设计,注重在学习简单技术动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运动时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教学中不断设计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在学习、玩乐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及身心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 认知与技能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与健身功能,通过球性熟悉及死球救活的学习,80%的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熟悉球性的练习,50%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死球救活的手法。
(二)体能与健康目标:在篮球的练习和游戏当中锻炼身体,提高手指、手腕灵活性,发展上肢力量及身体灵敏性。
(三)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钻研的精神。
四、教学程序
(一)开始热身部分:
执行课堂常规,教师导入课堂内容。随后通过“抛接球”和“胯下接放球”练习,把本课主教材内容与热身准备活动相结合,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本部分的导入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和身体准备。
(二)学习提高部分:
1、熟悉球性。具体为以下步骤:
(1)手指点按球练习;(2)低运球练习;(3)高运球练习;(4)合作练习。
通过前三种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手指对于控制球、运球的重要性。通过合作练习,让学生能够根据球跳动的节奏进行运球,同时体会到与同伴练习的乐趣。
2、学习“死球救活”的手法。具体为以下步骤:
(1)提出问题:运球失误,球不继续跳了,只用一只手怎样把球救活?
(2)教师展示“死球救活”的手法。
(3)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体会用正确的手法救球。
(4)最后通过优生展示以及分层次教学,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
以上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语言提示,个别纠正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鼓励学生体验、探索动作,树立自信心。
3、游戏:抛接地滚球。
通过“抛接地滚球”的游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球性,也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奔跑能力,达到上下肢均衡锻炼的目标。
(三)整理恢复部分:
1、采用上下肢静态拉伸的方式让学生的肢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同时再次识记本课重难点。较为舒缓的节奏使学生的身心从兴奋逐渐恢复到安静,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教师小结。简单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运球动作技术要点;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预计效果
1、预计80%的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熟悉球性的练习,50%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死球救活的手法。
2、运动强度:中等,最高心率:12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0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50%左右。
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
1、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感觉动作太难,积极性不高。(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动作技术,动作不协调。(3)学生练习中不按要求进行练习,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2、解决预防方法:
(1)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用游戏比赛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及时给予提醒纠正;教师或优秀生作正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多观察模仿,鼓励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3)学生在练习中不按要求进行练习,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教师要及时纠正。
七、场地器材的布置回收
1、布置:篮球场一个,篮球53个
2、回收:学生顺序把球归还器材室。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至四年级第三节 乒乓球精品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案例类别,活动名称,参与学生年级班级,授课教师,教学亮点,教学重,场地与器材,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体育第二节 小足球游戏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热身激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体育人教版一至二年级第三节 乒乓球游戏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热身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