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5碳排放与环境安全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61643/0-17044338086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5碳排放与环境安全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61643/0-17044338086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5碳排放与环境安全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61643/0-170443380870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一课一练
展开自然界中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域性B.差异性
C.无序性D.整体性
2.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B.②
C.③D.④
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3~4题。
3.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
A.巴西B.埃及
C.南非D.俄罗斯
4.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海洋、岩石、生物等不同圈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原因是( )
A.岩石圈“储存库”的碳储存能力有限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层中最多
C.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
D.“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
6.下列措施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海洋生物固碳B.使用清洁能源
C.改善产业结构D.降低工业能耗
【能力提升】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7~9题。
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D.副热带高压减弱
8.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D.冬季、变暖
9.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美国贝丁顿(BedZed)低碳生活社区建设成本比伦敦普通住宅要高50%,但从长远来看,投入多,耗费少,既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又减少了社区的长期能耗。与同类住区相比,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贝丁顿的住户的采暖能耗降低了88%,用电量减少25%,用水量只相当于全英国平均用水量的50%。社区内采用多功能公共空间的设计,运动场、菜地、洗浴、娱乐中心等一应俱全。结合下图完成10~12题。
10.贝丁顿低碳生活区使用的清洁能源主要是( )
①水电 ②热电 ③光伏电 ④火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1.贝丁顿低碳生活区用水量只相当于英国平均用水量的50%,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接蓄雨水和循环用水B.脏衣物都采用干洗
C.减少洗澡、洗衣次数D.用洗菜水冲洗马桶
12.从低碳生活方面考虑,社区内多功能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 )
A.便利居民生活B.减少对外联系
C.减少居民出行D.减少消费开支
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统计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有关我国碳排放的正确叙述是( )
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碳排放总量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浪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
14.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比较接近的一组国家是( )
A.印度和俄罗斯B.美国和中国
C.俄罗斯和日本D.日本和美国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室效应在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将会寒冷无比。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又称“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同区域的农牧业生产。
(1)说明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与过程。
(2)若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强大气环流,试分析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变化的原因。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甲、乙两地农牧业产量带来的影响。
(4)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城市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做好哪些工作。
课后作业提升5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1~2.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及水圈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各个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从而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①为火山喷发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②为人类活动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③为生物残体被分解,释放二氧化碳,④为植物释放二氧化碳,而人类影响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为燃烧化石燃料,故选B。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作物栽培带向北移动地域”判断,俄罗斯的作物栽培带扩大最为明显。第4题,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A错误;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有升高,但不能表明是全球所有地区,B错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面积的毁林,C项正确;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小岛国家的“灭顶之灾”,故D错误。
答案:3.D 4.C
5~6.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可知,A、B错;不是由于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C错;结合材料“岩石圈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因此与“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有关,D对。第6题,结合图示可看出水生生物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下来,因此有利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A对;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降低工业能耗使得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但不能减少现有的碳含量,故不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排除B、C、D。
答案:5.D 6.A
7~9.解析:第7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8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9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7.A 8.B 9.C
10~12.解析:第10题,据图分析,图中贝丁顿低碳生活区有“光电板给电动车充电”“生物燃料热电联产厂”“热回收式风能驱动换气扇”等能源利用形式,因此使用的清洁能源主要是热电、光伏电,②③正确,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1题,贝丁顿低碳生活区用水量只相当于英国平均用水量的50%,据图分析可知,通过雨水收集、雨水储蓄池、污水处理、节水厕所等主要措施实现了用水量大幅度减少,A正确;脏衣物都釆用干洗、减少洗澡、洗衣次数、用洗菜水冲洗马桶材料中没有体现,B、C、D错误。故选A。第12题,多功能公共空间内运动场、菜地、洗浴、娱乐中心等一应俱全,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必要活动,减少出行,节省了能源消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正确;便利居民生活、减少消费开支没有充分体现低碳理念,A、D错误;减少对外联系不是多功能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B错误。故选C。
答案:10.B 11.A 12.C
13~14.解析:第13题,据图可知,我国消费的碳排放总体小于生产碳排放总量,故A项错误;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大于浪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故B项错误;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进口产品所产生的,故C项错误;我国通过出口商品把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故D项正确。第14题,日本与俄罗斯两国人口总量接近,而且消费本国碳排放量接近,故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比较接近,C项正确。
答案:13.D 14.C
15.解析:第(1)题,该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学生往往记得大气对地球表面具有保温作用,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简单过程。该题需要从温室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的高透过性,对地表长波辐射的高吸收性剖析原理,从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入手分析其过程。第(2)题,虽然不同地区降水的异常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大气环流往往是全球性水汽平衡的纽带,一般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气流、由山麓吹向山顶的气流以及由近地面上升的气流往往带来更多的降水,反之带来的降水偏少。甲地位于北纬40~60°间,受西风带控制,若西风带加强,则会带来更多的海洋水汽,导致甲地气候更加湿润,降水更多。而乙地地处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若大气环流加强,则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和由内陆吹来的信风会更强,导致降水减少,加剧当地气候干旱程度。第(3)题,农牧业生产往往离不开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对于全球气候而言,对农业生产往往存在两面性。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由于积温不足气温升高往往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会普遍导致增产,有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低纬地区由于积温本身较高,因此气候变暖不会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而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旺盛,会加剧干旱程度,导致农牧业减产。第(4)题,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政府引导、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更需要各行各业协心同力。作为城市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可以通过发展公交、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废气排放管理等措施来完成。
答案:(1)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使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加温,增温后的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被温室气体高度吸收;温室气体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促使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加强了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西风增强后,有利于输送水汽,降水增多;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其势力增强会导致干热程度加剧,降水减少。
(3)甲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暖伴随二氧化碳增多;有利于牧草生长和种植业发展;乙地气温升高,但降水减少,农业生产水源不足;伴随干旱灾害和荒漠化加剧,会导致农牧业减产。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汽车;改进发动机,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尾气排放管理。
高中地理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后练习题,共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习题,共6页。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综合训练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