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4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5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56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59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63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67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2-17032327377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0-17032326947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0-17032326948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0-170323269488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1-17032326964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1-17032326965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8/15110845/1-17032326965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课件 6 次下载
-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课件 7 次下载
-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课件 6 次下载
-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课件 7 次下载
-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解析版) 课件 6 次下载
历史中国历史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一等奖教学课件ppt
展开1.秦汉经济
2.秦汉科技
我是谁? 我从何处来? 我在做什么?
打磨工具,形似镐的刨土工具
1.耕种工具:铁犁(翻耕工具)、耧车(播种工具) 二牛一犁一人 2.耕种方式:牛耕 一牛一犁一人 3.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涅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农耕技术等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和新的作物种类推广 ►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粮食产区的扩大
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
秦朝:秦渠、江南运河 两汉:六辅渠、白渠、黄河治理
下述材料中讲述的是哪件秦汉时期的水利建设?提到了哪些建议措施?
材料三: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疲)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增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足以通渠成水门,民利其灌溉,相率治渠,虽劳不罢(疲)。民田适治,河堤亦成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班固《汉书•沟洫志》
材料二:九河今皆填灭,案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严可均《全汉文》卷四十九
材料二是汉代平当领河堤事时(水利部部长),给汉哀帝上的治理黄河的奏书,请求广泛征求能疏浚河川的人才。
材料三是贾让应诏上书的“治河三策”。上策为人工改河、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移民补偿;中策为穿渠分水;下策为在原来狭窄弯曲的河段上进行修补加固。
根据教材知识和所学材料思考秦汉时期粮食生产增加的原因?
►铁制农具与牛耕 ►耕种技术►水利建设 ►天地人的因素
1.耕种技术 代田法:西汉赵过发明的,把一亩地分成三圳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把谷物种在圳(沟)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圳里,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每亩地量产增加一斛到三斛。 区田法:氾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并推广的,专为抗旱而设计。把田分成一块一块或一行一行,作区深耕,不耕小区以外的土地,区田内等距点播。这个特点使山坡、丘陵和其他不平的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了耕地面积。
2.二十四节气 起源:夏商时期★发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定型: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载:“两维之间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先秦时期的人们就已经通过简单的方法观测日影,到了汉代,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下,深厚的农业技术和文化凝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颗人类智慧的结晶。 影响:指导生产;创造了众多二十四节气规律的诗歌、俗语、谚语戏曲等。
思考汉代纺织业取得的成就以及纺织业的主要特色。
材料四:素纱单衣重量仅49g,质地轻而薄,折叠后可放入火柴盒中。其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细于现代的家蚕丝,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2019年南京云锦研究所终于成功复制出了这件衣服。
材料五: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五星出东方”汉晋织锦,出土时也曾有很多学者推测是蜀地制造的锦,但也无法找到更多的证据支持。转折点就发生在老官山出土的织机模型之上。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确认它们属于提花织机。而提花织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类似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工人在纺织时的“选综”,就相当于对花纹进行编程,最终织出有图案的锦缎。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织锦。
纺织技术世界领先水平;远销海外(丝绸之路)。汉代纺织技术高超、使用提花机编织花纹、创造多彩织物,掌握了丰富的染色技术。
借助教材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表格内容
►种植桑麻,促进了丝、麻纺织业的发展 ►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提高了冶炼效率►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织出锦、绢、罗、纱等品种的丝绸;染色技术能让丝绸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湛
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等
资金雄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垄断生产,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传承有封闭性,容易导致失传
从图片和材料中,可以了解哪些秦汉时期商业发展具体措施?
材料六:《三辅黄图》里提到:“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二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班固在《西都赋》中也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材料七:秦朝颁布的《金布律》中记载“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材料八:不论是“坊”(或“里”)还是“市”,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范围,其形状大体为正南正北的豆腐块式方块地区。其大小大体一致,四周均有围墙包围,各有一定的门径出入。“里”或“坊”有“里门”或“坊门”,有人专门监督里(坊)内居民出入,谓之“里门监”,里(坊)内的居民,都不允许向街开门,出入总于里门。“市”也有“市门”,如秦之咸阳城,就有“市南门”与“北门”,出入也有人监视。
►设立了市,汉代时期有长安九市,是由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设有官吏专门管理►市场周围设有墙垣,坊市分治►市场内商贾按经营商品性质不同又划分为隧或肆►买卖明码标价
从材料中,可以得知秦汉时期商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材料九: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徽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徽贵,贵之徽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体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十: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东汉班固《汉书》材料十一:“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电编。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秦汉时期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富足的大商人很多;►政府将豪杰、诸侯、强族、迁徙到京师统一管理,从而发展长安的商业经济。
在图片中回答造纸术的传播顺序,思考造纸术传播的影响?
材料十二:“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一个没有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一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使得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三是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四是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借助教材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格内容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十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十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说,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大一统论,提出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对作者生平的了解,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精神?
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精神之体现,这种高贵的精神,如星斗,如火炬,感动世人,光耀千秋。
★王充《论衡》对社会上宣扬神灵怪异的学说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青铜铸像: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武威铜奔马绘画艺术:墓室壁画、帛画等
符合当时民众渴求平等的愿望,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苦难的民众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1.在参观过程中,小明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汉代播种工具的是( )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3.西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他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撰成( )A.《史记》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第11课 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a href="/ls/tb_c403731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1课 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五单元主旨,第五单元目标,第11课学习目标,江南圩田,经济的繁荣,历史纵横北宋人口,经济重心的南移,科技文化,王实甫《西厢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a href="/ls/tb_c403730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四单元主旨,第四单元目标,第9课学习目标,宇文恺,隋唐经济,隋朝经济,隋唐科技,人物扫描贾耽,历史纵横雕版印刷术,隋唐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中国历史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中国历史<a href="/ls/tb_c403730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单元主旨,第5课学习目标,磨锄铜俑,秦汉经济,秦汉科技,秦汉文化,人物扫描司马迁,拓展阅读地动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