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十二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B.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D. 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四幅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明练琴前调整琴弦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琴声的响度
B. 宇航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不能直接听到同伴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无法在太空中传播
C. 美海军通过“蓝鳍金枪鱼”的预定位声呐系统搜寻马航失联飞机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 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3.如图所示是剑河四中某班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四种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图甲所示,2021年4月17日晚,我国部分地区观察并拍摄到了罕见的“月掩火星”天象,即月亮转到地球与火星之间时的现象。选项图中所示的光现象中与“月掩火星”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墙上影子
B. 海市蜃楼
C. 铅笔“弯折”
D. 杯弓蛇影
5.“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诗。其中“卧看满天云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船B. 云C. 岸边的树D. 月亮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
7.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
②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③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
④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
⑤超声波清洗眼镜
⑥医用B超诊断仪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⑤⑥C. ①②③⑥D. ③④⑤⑥
8.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③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9.以下描述中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积雪消融
②湖面起雾
③瓦上结霜
④衣服变干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0.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
A. 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B. 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 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 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11.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观察到如图2所示场景,此时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各元件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完整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B. 利用图中成像特点可以制成幻灯机
C. 保持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到40 cm刻线处,向左移动光屏可得到清晰的像
D. 保持蜡烛和透镜不动,换用焦距为8cm的透镜,光屏向左移动可得到清晰的像
13.下列各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的是( )
A. ②①B. ②④C. ③①D. ③④
14.祝融号火星车运用了比铝还轻的新型复合材料,满足了火星车轻量化的要求。“比铝还轻”反映了这种材料( )
A. 速度大B. 质量大C. 密度小D. 体积小
15.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的密度是c的两倍
B. 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C. 若将c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为2×103kg/m3
D. 若将b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为0.5×103kg/m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2分)
16.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__ cm;乙图中停表读数是______ s。
17.如图为航天员叶光富吹奏葫芦丝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______发声的;而听众能够分辨葫芦丝和古筝,主要因为两种乐器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18.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9.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现象;随后“白气”消失,这是______现象;冰雕作品会一点点变小,这是______现象。
20.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水平的河岸上行驶,它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 (虚像/实像),倒影相对于汽车的速度是______ m/s。
2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测量的数据,绘制了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当物距u=15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22.纯水的密度是1.0×10³kg/m³,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一杯水结成冰后,它的质量______,它的体积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³kg/m³)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23.根据已知光线,画出法线和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24.小鹏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选择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______。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的一侧进行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如图乙所示,小鹏坐在汽车里,观察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从光学角度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
25.小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小华为了准确的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找到了平行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
26.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量石块密度的过程如图:
(1)将天平放到水平实验台上并将游码移至正确位置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质量时,在右盘加了三个砝码后,指针还是稍微偏左,再放入5g的砝码,天平的指针如图1所示,此时应用镊子取下______ g的砝码,再向______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
(3)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石块的质量m=______g。
(4)若把石块放入装有60mL水的量筒内,量筒的水面如图3所示,则石块的体积V=______cm3。计算得出石块的密度为______g/cm3。
(5)若在图3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石块的密度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27.清晨某同学从家以1m/s的速度步行去学校,步行100m发现快要迟到了,他用2min的时间扫一辆恰好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随后以5m/s的平均速度骑行3min到达学校。求:
(1)该同学步行的时间。
(2)该同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28.一块碑石体积为30m3,为了计算它的质量,取一小块作为这块碑石样品,测出它的质量为140g,用量筒装入100mL的水,然后将这块碑石样品完全浸没水中,此时,水面升高到150mL,求:
(1)这块碑石的密度;
(2)这块碑石的质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用力越大,锣的声音响度就会越大,选项说法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
2.【答案】A
【解析】解:A、调整琴弦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琴声的音调,而不是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宇航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不能直接听到同伴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无法在太空中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美海军通过“蓝鳍金枪鱼”的预定位声呐系统搜寻马航失联飞机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A、音调是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的,调整弦的松紧可改变音调;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音调与响度的辨别、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利用等知识点,属声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三点:
(1)玻璃泡要全部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能触及容器底和容器壁;
(2)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
(3)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可根据以上要点选择答案。
在温度计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玻璃泡全部浸没于液体,不能触及容器底和容器壁,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
4.【答案】A
【解析】解:A.“月掩火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墙上影子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铅笔“弯折”是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区分生活中常见的三类光现象,可解答此题。
5.【答案】A
【解析】解:云与船的相对位置没变,所以说云是静止的,参照物是船。
故选:A。
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不变时,我们说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6.【答案】B
【解析】解:
A、不同人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在墙体中传播,即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
C、“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比较简单。
7.【答案】C
【解析】解: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
②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
③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
④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利用的是声音传递能量;
⑤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的是声音传递能量;
⑥医用B超诊断仪,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
综上分析可知,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①②③⑥。
故选:C。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根据题目所给具体事例,分析与信息有关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解:①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②蜡烛滴“泪”是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③固体清香剂变少,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④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和④。
故选:D。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9.【答案】A
【解析】解:①积雪消融——熔化,吸热;
②湖面起雾——液化,放热;
③瓦上结霜——凝华,放热;
④衣服变干——汽化,吸热。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0.【答案】C
【解析】解:镜子表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垂直照射的手电筒的光,反射后几乎还是向上的,人眼在侧面看,几乎接收不到镜子的反射光线,所以镜子比较暗;
白纸表面粗糙,发生漫反射,手电筒的光反射后,各个方向都有,人眼在侧面看,白纸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较多,人感觉更亮,故C正确。
故选:C。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反射光线方向集中,眼睛只有在某些位置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漫反射表面粗糙,反射光线方向散乱,眼睛在各个位置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人眼感觉物体的亮暗,取决于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的少,感觉暗。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是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多少,才是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如果镜面反射的光正好进入人眼,人感觉要比漫反射亮,如果镜面反射的光没有进入人眼,人感觉它是很暗的,不如漫反射亮。
11.【答案】D
【解析】解:AB、看甲点时,甲点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B错误;
CD、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B、由题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该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利用图中成像特点可以制成照相机,故AB错误;
C、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物距u=30cm>2f,像距f
故选:D。
(1)物距大于像距,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该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相同;
(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且u>2f,f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13.【答案】C
【解析】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图③是近视眼的成因图;
要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图①是矫正近视眼的。
故选:C。
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14.【答案】C
【解析】【分析】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本题以祝融号火星车为内容,考查了材料密度的应用,难度不大。
【解答】“比铝还轻”反映了这种材料在相同体积时,质量小,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小,即密度小。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解:AB、由图像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
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maVa=1kg2×10−3m3=0.5×103kg/m3,
ρb=mbVb=2kg2×10−3m3=1×103kg/m3,
ρc=mcVc=4kg2×10−3m3=2×103kg/m3,
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b物质的密度是c物质密度的12,故AB错误。
C、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所以将c的质量减半,密度不变,还是2×103kg/m3,故C正确;
D、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所以将将b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还是1×103kg/m3,故D错误。
故选:C。
(1)从图像中找分别出a、b、c一组对应的m、V,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a、b、c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相同)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对密度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像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图像中的单位。
16.【答案】2.50338.5
【解析】解:(1)由图可知,A的视线倾斜了,读数方法错误,B的读数方法正确,按B视线对应的刻度读数;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被测铅笔的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1.00cm,左边对应的刻度值3.5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50cm−1.00cm=2.50cm。
(3)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略偏过0.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大盘指针示数为38.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8.5s=338.5s。
故答案为:2.50;338.5。
(1)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物体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17.【答案】振动 音色
【解析】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不同的乐器即便演奏相同的乐曲,因为不同乐器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所以听众能够分辨葫芦丝和古筝是通过音色辨别是何种乐器。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影响音调的因素以及音色的应用,一般地说,物体越长、越宽、越厚、越重、越粗,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反之音调越高。
18.【答案】声源 响度
【解析】解: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响度决定,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噪声监测装置显示的是噪声的响度。
故答案为:声源;响度。
(1)减弱噪声的途径:①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消声;②在传播过程中,用柔软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声波--吸声;③在传播过程中,用真空玻璃等办法来隔断声波的传播--隔声;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观察图片,dB为响度的单位。
本题考查了响度及生活中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措施,属于基础题型。
19.【答案】液化 汽化 升华
【解析】解: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由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白气”消失,是从液态变为了气态,是汽化现象;
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说明由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所以是升华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汽化;升华。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
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20.【答案】虚像 0
【解析】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汽车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成的是虚像;
汽车沿河岸水平行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倒影(像)也沿河岸以相同的速度水平运动,则汽车和倒影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倒影相对于汽车的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虚像;0。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汽车在水中成虚像;汽车沿河岸水平行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倒影(像)也沿河岸以相同的速度水平运动,据此分析汽车和倒影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得出倒影相对于汽车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点是判断倒影相对于汽车的速度。
21.【答案】缩小 照相机
【解析】解:由图知,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也为1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0cm,则f=5cm;
当物距u=1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凸透镜成像时,u=v=2f,在图象上找到u=v对应点,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2.【答案】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00kg 不变 变大
【解析】解:(1)纯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为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103kg。
(2)一杯水结成冰,所含物质多少没变,质量不变;根据公式ρ=mV,当m一定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冰的体积变大。
故答案为: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103kg;不变;变大。
(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公式ρ=mV可知水结冰后密度和体积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及其特性和密度及其特性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
23.【答案】解:过入射点O做出法线ON,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等于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即可做出反射光线OB.如下图所示: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4.【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 不能 虚 不变 为了使车内物体所成的像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解析】解:(1)玻璃板既可以成像,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故实验中选择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是光发生了反射,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的大小不变。
(5)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挡风玻璃倾斜安装,是为了使车内物体所成的像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不能;虚;(4)不变;(5)为了使车内物体所成的像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1)玻璃板既可以成像,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是光发生了反射;
(3)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现;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5)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5.【答案】同一高度 10.0放大 投影仪
【解析】解:(1)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故凸透镜焦距是10.0cm;
(3)如图乙所示,物距为15cm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成像规律的是投影仪;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0;(3)放大;投影仪。
(1)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
(3)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成像规律的是投影仪。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测量焦距的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6.【答案】左 5 右 偏大
【解析】解:(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向右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放上最小的5g 砝码,指针稍微右偏,此时应用镊子取下5g的砝码,再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
(3)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故
石块的质量为:m=20g+20g+10g+3.4g=53.4g;
(4)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和水的总体积与量筒中水的体积之差,故
石块的体积为:V=80mL−60mL=20mL=20cm3,
由密度公式,石块的密度为:ρ=mV=53.4g20cm3=2.67g/cm3;
(5)在图3中读数时视线仰视,读出的总体积偏小,算出的石块体积也会偏小,而质量是准确的,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测得的石块密度将偏大。
故答案为:(1)左;(2)5;右;(3)53.4;(4)20;2.67;(5)偏大。
(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
(2)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放上最小砝码,指针稍微右偏,此时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3)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
(4)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和水的总体积与量筒中水的体积之差;
根据密度定义公式求出小石块密度;
(5)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仰视,测出体积偏小,由密度公式分析密度变化。
本题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的计算以及量筒读数不规范导致的误差分析,测固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比较基本且重要的实验,应掌握扎实。
27.【答案】解:(1)该同学步行的时间t1=s1v1=100m1m/s=100s;
(2)该同学骑行的路程s2=v2×t2=5m/s×3×60s=900m,
从家到学校的总路程s=s1+s2=100m+900m=1000m,
从家到学校的总时间t=t1+Δt+t2=100s+2×60s+3×60s=400s,
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v=st=1000m400s=2.5m/s。
答:(1)该同学步行的时间是100s;
(2)该同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2.5m/s。
【解析】(1)知道路程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v=st计算时间;
(2)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骑行的路程,再计算总路程,计算出步行、扫码、骑行的总时间,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时间和平均速度的计算,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答案】解:(1)碑石样品的体积:
V样品=150mL−100mL=50mL=50cm3,
碑石的密度ρ=m0V0=140g50cm3=2.8g/cm3=2.8×103kg/m3;
(2)这块碑石的质量:
m=ρV=2.8×103kg/m3×30m3=8.4×104kg。
答:(1)这块碑石的密度为2.8×103kg/m3;
(2)这块碑石的质量是8.4×104kg。
【解析】(1)利用排水法测量样品的体积,知道其质量,利用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岩石的密度;
(2)知道碑石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碑石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1mL=1cm3,1g/cm3=1×103kg/m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2023-2024学年物理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2023-2024学年物理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4页。
内蒙古满洲里市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内蒙古满洲里市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