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音】畎(quǎn)亩、傅说(fù yuè)、胶鬲(gé)、孙叔敖(á)、百里奚(xī)、空乏(kòng fá)、拂(bì)士
【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一、文学常识
【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二、重点词语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兴起,被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
12、海:海滨。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14、市:市井,集市。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使命。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4、体肤:肌肤。
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27、所为:所行。
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1、曾:同“增”,增加。
32、能:才干。
33、恒:常常,总是。
34、过:过错,过失。
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39、发:流露,显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43、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7、恒:常常。
48、亡:灭亡。
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通假字
【曾】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
【生】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使动用法:
【苦】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
【入】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
【过】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古今异义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为代词“这”;今为判断词。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征】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发】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②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而】
①而后作(而:表承接)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而:表并列)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成语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法家拂士】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忠臣贤士,出自《孟子·告子下》。
三、行文思路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旨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藏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艺术特色
一、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二、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三、多用短句,琅琅上口。如开头的六句,第二段“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四、理解性默写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艰苦磨练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句子是(),()。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
【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乱国外患者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7、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
6、“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表现人物相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
2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2、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3、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4、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5、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人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a href="/yw/tb_c12790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内容概括,重点理解,考点精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402589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活版导学案</a>,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生字注音,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核心理解,课文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史记》,历史评价,作品简介,创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