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测试题
展开[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回答1~3题。
1.以下关于图示地区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地貌季相变化明显 D.地表形态独特
2.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D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3.该地最可能位于( C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A不符合题意;植被覆盖少,B不符合题意;地貌季相变化不明显,C符合题意;风蚀地貌形态独特,D不符合题意。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植被覆盖少,多风蚀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相对湿润,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A、B、D错误。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图示景观最可能位于柴达木盆地。
(2022·哈尔滨六中期中)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和俯视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新月形沙丘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能是( C )
A.降水较为集中 B.风力较弱
C.盛行风强劲 D.降水均匀
5.若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则图示正确的是( C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4题,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西北风强劲。故选C。第5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和凸坡,图中只有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2023·黑龙江绥化市开学考试)读“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海岸地貌主要为( B )
A.海浪侵蚀地貌 B.海岸堆积地貌
C.风力堆积地貌 D.雅丹地貌
7.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B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沙滩 D.海蚀崖
[解析] 第6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因此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浪侵蚀、风力堆积、雅丹地貌无关,B正确。第7题,风蚀蘑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的风蚀地貌,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风蚀蘑菇,B正确。海岸附近可以看到三角洲、沙滩、海蚀崖。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D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9.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C )
A.③地貌属于冰碛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
C.①地貌的形态特点是高耸尖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非洲
[解析] 第8题,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②符合;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①符合;U形谷是由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③符合;因此,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9题,图中③地貌为U型谷,属于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②地貌为冰斗,是山岳冰川地貌,两极地区为大陆冰川地貌,B错误;①地貌为角峰,特点是高耸尖锐,C正确;冰川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纬度较低的非洲大陆分布少,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0.读某中学学生收集到的地貌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岩石是_石灰__岩,图示景观属于_喀斯特__地貌,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流水侵蚀(溶蚀)__。该景观在我国位于_云贵__高原。
(2)乙地貌是由_风力沉积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西北__地区,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3)丙图是_海南__省三亚市的“南天一柱”景观,其巨大的岩石形态是_海浪侵蚀__作用形成的。
(4)丁地貌的名称为_风蚀蘑菇__,其形成与_风力侵蚀__作用有关。
[答案] (2)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解析] 第(1)题,甲景观为石林,是石灰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该石林景观位于云贵高原。第(2)题,乙景观为沙丘,属于风积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该地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第(3)题,丙地貌属于海蚀地貌。第(4)题,丁地貌属于风蚀地貌。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北京朝阳区期末)在自然界,石头经常充当“被欺负”的角色,风霜雨雪、海浪冰冻会把看似坚硬的石头“啃”成“马蜂窝”。读“我国两处蜂窝石景观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处地貌主要分布在( B )
A.甲—云贵高原 B.乙—东南沿海
C.甲—黄土高原 D.乙—四川盆地
2.乙处蜂窝石的形成,解释最恰当的是( B )
A.侵蚀强度的差异 B.岩石硬度的差异
C.侵蚀时间的差异 D.沉积作用的差异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处植被稀少,气候干旱,推断应该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乙图位于海岸地带,可以推断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第2题,同一个地点,同一块岩石,侵蚀强度、侵蚀时间的差异不大,故A、C错误;同一块岩石也会存在硬度的差异,侵蚀作用下会导致蜂窝石的形成,故B正确;蜂窝石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不是沉积作用形成,故D错误。
海岸地理学家Pikey说:“任何地方,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足够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哪里就有障壁岛的存在。”下图为障壁岛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最可能形成障壁岛的区域包括( C )
①沙丘广布的海滩 ②大湖湖口 ③波涛汹涌的海岸 ④珊瑚礁众多的远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上图所示障壁岛属于( B )
A.海水侵蚀而成B.泥沙沉积而成
C.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D.火山喷发形成
[解析] 第3题,障壁岛的形成条件包括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沙丘广布的海滩可供应沙子,①正确;大湖湖口的底部较平坦,②正确;波涛汹涌的海岸,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沉积,③错误;障壁岛在海岸附近,④错误。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属于泥沙沉积而成,B正确。
(2022·河南信阳期末)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5~7题。
5.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 B )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6.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B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7.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D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解析]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是在常年盛行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的。结合材料,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分布区风向固定,B正确。沙丘两翼是否有植被与水分状况有关,若水分缺乏,则不一定有植被,A错误。材料中抛物线形沙丘两翼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图示中抛物线形沙丘迎风坡较陡,而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C错误。两者均为风积地貌,因此可能会存在同一地区。第6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风。第7题,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背风面,甲、丁在迎风面。
(2022·浙北G2联合体期中联考)下图示意峡湾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8~9题。
8.峡湾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B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甲、丙
9.下列地区能看到峡湾景观的是( D )
A.渤海沿岸 B.非洲南部
C.长江口附近 D.新西兰南岛
[解析] 第8题,峡湾的形成过程:在冰期,冰川发育,对应甲图;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对应丙图;后来全球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回灌,形成峡湾,对应乙图。正确的顺序是甲、丙、乙。第9题,高纬度沿海地区如挪威、新西兰,厚重的冰川从陆地伸入海洋,在海岸上侵蚀形成峡湾,D正确。渤海沿岸、非洲南部、长江口附近纬度较低,没有大量冰川侵蚀形成峡湾。
二、综合题
10.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堆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堆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堆积。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堆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后测评,共7页。
高中地理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同步训练题,共8页。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