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设计
展开【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
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
CaCO3+CO2+H2O===Ca(HCO3)2
学法指导:
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
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
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
1.上游地区
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比较
知识点三:风沙地貌
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上图A属于风蚀地貌,B属于风积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知识点四:海岸地貌
1.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石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知识链接:
风蚀蘑菇的成因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三、启迪思维,重点突破
重点一:喀斯特地貌
探究活动:
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
提示:(1)云贵高原。溶蚀、淀积作用。
(2)不能。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归纳拓展: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续表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学以致用:
[2019·济南市高一期末]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1)A;(2)D;(3)B
重点二:河流地貌
探究活动:
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请小组合作探究: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1)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归纳拓展:
1.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
方法技巧: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如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处为凹岸。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指点迷津:
冲积扇与洪积扇都是流水在谷口沉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发育形成的气候条件的差别如下:在湿润、半湿润区的谷口常形成冲积扇,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谷口常形成洪积扇。
学以致用:
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_______,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_______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河流A段的岩层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A、B、C三点中,最易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
(5)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型。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第(3)题,河流在流经岩性差异明显的河段时,由于差异侵蚀,可能会形成瀑布景观。第(4)题,C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易形成聚落。第(5)题,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溯源侵蚀;下蚀
(2)D;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
(4)C
(5)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冲刷严重,泥沙左岸堆积,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将与左岸相连。
重点三:风沙地貌
探究活动:
在台湾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
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及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归纳拓展:
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3.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学以致用:
1.[2019·华中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格尔盆地
(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
(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
解析:第(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正确。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故C正确。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C正确。
答案:(1)D(2)C(3)C
2.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1)~(2)题。
(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A。第(2)题,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被风搬运的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
答案:(1)A(2)C
重点四:海岸地貌
探究活动:
青岛金沙滩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开发区)凤凰岛。南濒黄海,呈月牙形东西伸展,全长3500多米,宽300米。水清滩平,沙细如粉,色泽如金,故称“金沙滩”。青岛金沙滩是中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沙滩,号称“亚洲第一滩”。“金沙滩头平,遥望天水涌。冲浪水盈盈,踏歌万里行”。诗人在《金沙滩》诗赋中,描写了金沙滩海水浴场的美丽动人的画面。
金沙滩属于什么地貌?
提示:金沙滩属于海岸堆积地貌。
归纳拓展:
海浪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学以致用: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m,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下题。
1.“蓝窗”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蚀地貌
C.海岸地貌
D.山岳地貌
解析:“蓝窗”是在海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海蚀拱桥,属于海岸地貌。
答案:C
2.如图为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著名的景点“十二使徒岩”,目前仅剩下七个岩柱。有人说旧的“使徒”倒下,新的“使徒”将不断形成,出现这种“前赴后继”现象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浆活动
D.地壳运动
解析:根据图中海浪信息可知,新的“使徒”将不断形成,这种“前赴后继”的力量来自于海浪侵蚀,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都不会形成图示“使徒”,流水堆积多形成三角洲和冲积扇地貌。故选A。
答案:A
四、达标测评
素养一:地貌景观的判读与成因分析(综合思维)
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泰山风光
D.长白山天池
2.该地形景观的成因主要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第2题,桂林山水是石灰岩经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答案:1.B;2.B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
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
B.庐山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答案:3.D;4.C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5~6题。
5.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6.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第5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6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答案:5.C;6.A
素养二:地貌景观图绘制(地理实践力)
7.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了。”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解析:五幅景观图依次是风蚀蘑菇(风蚀地貌)、海蚀柱等(海水侵蚀地貌)、刃脊等(冰川侵蚀地貌)、三角洲(流水堆积地貌)、沙丘(风积地貌)。第(1)题,“海南的三亚”是关键信息,这里靠海,海水侵蚀地貌最常见。第(2)题,“最高海拔”是关键信息,从五幅图中判断应为C,冰川侵蚀地貌最常见。第(3)题,“暑假”和“冒着高达40℃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常见。
答案:(1)B
(2)C;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
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冲积平原
三角洲
基本
特征
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三角洲向海岸一侧延伸可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呈鸟嘴状,如长江三角洲;有的呈扇形,如黄河三角洲。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
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
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水洞
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
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
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导航,知识导学,重点导析,探究活动,知识归纳,方法点拨,知识拓展,地理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 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