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13520/0-1700465325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13520/0-17004653256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13520/0-17004653257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含解析),共9页。
第五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2.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 )A.以男丁为计征对象B.保证农民不违农时C.推动单一的货币税D.土地私有制为基础3.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初定租、庸、调法,规定在限额之外,“不得横有调敛”。该规定( )A.限制了统治集团不得为所欲为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C.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D.解决了唐政权财政困难4.货币是商业交换的产物,当人们从原始的“以物易物”时代走出来,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易时就产生了货币。下图所示货币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5.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以上材料( )A.反映了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B.说明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C.说明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D.反映出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6.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统计表,它反映了北宋( )A.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废除C.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D.海外贸易成为财政支柱7.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长安)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该凭证是( )A.飞钱B.交子C.会子D.庄票9.货币与赋税制度是选择性必修一的重要专题,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化 ②赋税形态经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③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发行金圆券 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10.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11.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北宋中期“交子”出现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D.重农抑商观念的动摇12.下图为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的轨迹图(1992~2003),表明中国( )A.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B.加入世贸组织成效较显著C.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D.积极融入全球化中13.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这一措施在当时( )A.增强了政府经济调控力B.加剧了通货膨胀C.结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D.杜绝了白银外流14.下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它反映的现实是( )A.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欧洲经济发展遭遇了挫折D.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15.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奠定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这一“无体系的体系”中,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是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这必然导致(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美元的货币权力大大降低C.多元化世界货币体系形成D.世界经济动荡与国际收支失衡16.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钱币与谷帛并行。这( )A.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B.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C.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D.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17.“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交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D.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18.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B.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发展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19.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800元,此后分别调至每月1600元、2000元、3500元,至2018年调至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变化表明( )A.个税征收呈下降的趋势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D.居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20.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此后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1928年,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中国维护关税自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B.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是“改订新约”运动的内容C.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实现贸易平等化D.实现民族独立是维护国家关税自主权的前提保障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老百姓的赋税负担就加重一次,是为“黄宗羲定律”。(22分)材料一 由于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出发点都不是“减税”而是“并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于传统社会里缺乏对于官僚阶层的有效制约,皇权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但是皇权相对于庞大臃肿的官僚阶层来说,所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同时,老百姓没有任何议价权利,也普遍没有民主权利,必然导致官僚阶层的为所欲为。由于外来军事威胁不够大,君主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去让出部分政治权力给纳税人。材料二 通过将正杂明暗诸税合并为简单的税种征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他税,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却无法解决百姓负担过重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制度上约束政府和官员开征新税的权力从未被提及。正是由于“黄宗羲定律”的存在,才导致中国古代赋税征收中存在诸多不法行为,官员们的额外索取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的中国农业耕种技术有显著提升,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并未见明显改善。——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历史上为何存在“黄宗羲定律”》(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定律”现象产生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定律”现象的影响。(1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 传承与创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与创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第五单元检测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隋唐时期所实行的租庸调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按丁征收,每丁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称为“庸”,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据此可知,其是以男丁为计征对象,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而不是“租庸调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推动了单一的货币税,而不是“租庸调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所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而不是“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高祖初定租、庸、调法,规定在限额之外,‘不得横有调敛’”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限制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遏制了”的说法绝对化,故B项错误;“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故D项错误。故选C。4.答案:D解析:结合选必一所学,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故②排在最前面;图①上有文字“半两”,即“半两钱”,出现在秦时期,故①排在第二位;图④上有文字“五铢”,即“五铢钱”,西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沿用到唐朝初年,故④排在第三位;图③顶上有文字“中统元宝交钞”,“中统”是元代忽必烈的年号,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宋代纸币无实物),故③排在最后;选择D项符合题意。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可知,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度的前提下,世界各国货币均与黄金挂钩,反映了人们对金本位的广泛接受,故选D项;“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说明越来越多的货币通过与黄金挂钩取得了贸易支付地位,逐渐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各国货币可以与黄金兑换,并未说明各国货币与美元兑换的汇率变化,无法体现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排除B项;各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需要通过黄金的等价兑换,否则无法直接自由流通,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入呈下降趋势,而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故选C项;农业税收入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北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削弱,并且,北宋时期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述及了“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并没有述及“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偏灾赈蠲外……辄止勿责”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B项;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A项;蠲免是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需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排除D项。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进奏院,领取半联票券,持券可游走四方,合券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与题意相合,故选A项;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无需“回本道合券取钱”,可以直接使用,排除B项;会子是南宋发行的纸币,可以直接使用,排除C项;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视同现金,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国家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且白银作为金属货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故①正确;在奴隶社会时期,赋税主要是劳役地租,小农经济形成后转变为实物地租,明清时期货币地租成为主流,故②正确;金圆券开始发行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发行的,故③错误;我国是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而非新中国成立后,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0.答案:C解析: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而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是由于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当地盛产粟,而唐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水稻是当地的主产农作物,所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其主要原因,故选C项;题干指的是赋税征收的时间变化,而不是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指的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关系问题,而题干指的是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与区域问题,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关,而与种植区域与种类无直接关联,不影响财政年度的计算时间,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以便贸易”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方便贸易,“交子”出现,故选A项;北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并存,政治格局并不稳定统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动摇”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上表,可知1992年以来,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逐渐下降,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故选D项;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而材料是关税,排除A项;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贸组织,排除B项;经济特区主要是沿海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而材料是关税税率的下降,两者互不统属,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银外流,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故选A项;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大量发行法币的政策加剧了通货膨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并不代表结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排除C项;这项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银外流,杜绝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元不断贬值,难以与黄金进行等价兑换,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也使得人们对美元的市场信心明显动摇,故选B项;目前依然是美国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经济发展受挫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美元依托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在今天依然是主要的世界货币之一,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但是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规定使得美国经济的任何动荡必然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故选D项;经济滞胀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排除A项;“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可以看出,美元的权力进一步的增长,排除B项;“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说明美元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没有货币能够对它构成挑战,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东汉田庄经济、土地兼并盛行,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货币更换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强调社会分裂动荡影响商品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国家的统治权由君主一人以强力独断专行,与材料商品经济衰退无关,排除B项;币制混乱与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江南经济,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康熙帝统治时期,田赋的征收以田亩为标准,以白银为征收形式,这与明朝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相一致,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据此可知,这一财务政策是一条鞭法的延续,故选C项;用白银来征收田赋、用现金来缴纳田租,这一做法会增加政府的白银收入,使国库充裕,使得政府有更多的货币来发展海外贸易,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皇权的加强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这个关系,排除B项;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需要用现金形式交纳田租,会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与“藏富于民”无关,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明代交易媒介由多样变为单一,白银逐渐取代宝钞和绢布等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即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B项;因纸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最终退出社会流通领域,但这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占比情况,不能得出“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土地不管用何种交易媒介交易,仍然是进行农业生产,“冲击”说法错误,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不断调整,并进行各种专项附加扣除,这说明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项;“每月1600元、2000元、3500元,至2018年调至每月5000元”说明个税征收呈上升的趋势,排除A项;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基本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据材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没有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说明民族独立是维护国家关税自主权的前提保障,故选D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协定关税”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排除A项;“改订新约”运动的内容是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而1937年才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排除B项;“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说明没有实现贸易平等化,排除C项。21.答案:(1)原因:财政改革出发点是“并税”;缺乏对官僚阶层权力的约束;百姓缺乏权利;君主没有让渡权力的意识和需求。(2)影响:短期内减少了税种,减轻了负担,缓和了矛盾;滋生和纵容了官僚队伍的不法行为;严重影响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由于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出发点都不是‘减税’而是‘并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于传统社会里缺乏对于官僚阶层的有效制约”可知,财政改革出发点是“并税”,缺乏对官僚阶层权力的约束;据材料一“老百姓没有任何议价权利,也普遍没有民主权利”可知,百姓缺乏权利;据材料一“由于外来军事威胁不够大,君主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去让出部分政治权力给纳税人”可知,君主没有让渡权力的意识和需求。第(2)问,据材料二“通过将正杂明暗诸税合并为简单的税种征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他税,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短期内减少了税种,减轻了负担,缓和了矛盾;据材料二“才导致中国古代赋税征收中存在诸多不法行为,官员们的额外索取更是不胜枚举”可知,滋生和纵容了官僚队伍的不法行为;据材料二“历史上的中国农业耕种技术有显著提升,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并未见明显改善”可知,严重影响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无法解决百姓负担过重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制度上约束政府和官员开征新税的权力从未被提及”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激化了阶级矛盾。22.答案:(1)短文内容①从制度的适应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等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②从两税法对中国传统税制的改变以及一条鞭法与两税法的联系与区别等角度阐述二者是如何体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的;③从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所产生影响的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对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大意义。(2)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解析:本题要求结合两税法和一条鞭法讨论中国古代税制的“传承与创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税收起源很早,且税收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早期征税时间不固定,经常是国家需要的时候就会进行征收,使得百姓压力巨大,两税法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以往税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开启了定时征税的先河;而一条鞭法也延续了“一岁之役”,继承了定时征税的传统;两税法以前征税的主要内容是人丁税,使得无地的百姓也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一条鞭法“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创造性的将税收计入田亩,让真正有经济实力的人来纳税,能够极大的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且一条鞭法创新性的征收货币税,是对传统实物税的突破和创新,也迎合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解放了部分劳动力,有利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总的来说,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继承了传统税制的同时,都有所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年代宝钞白银谷物和绢布1402~1424(明成祖)82.5116.51424~1425(明仁宗)66.7033.31425~1435(明宣宗)22.52.575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064.835.21450~1456(明代宗)090101457~1464(明英宗天顺年间)093.96.11464~1487(明宪宗)01000两税法一条鞭法◎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元额”,向各地摊派。各州县根据所摊税额,向下摊派◎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徭役、杂税,但丁额不废◎“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宁欣《中国古代史》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明史·食货二》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