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综合测试)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综合测试)
1.下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初期的宗旨是
A.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B.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C.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D.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2.秦至明,人口数量即便是盛世,总数从未破亿,但是清乾隆27年,数量达3亿,清代人口数量骤增主要源于
A.儒家伦理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观念的变化 D.赋税制度的变革
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人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这一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简化税收名目
C.增强对农民的控制 D.保证财政收入
4.图1、图2所示分别为秦汉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及其拓印。据图可知,这两种货币均
A.由国家统一铸造 B.沿用贝币的形态
C.标记货币的重量 D.仅作为铺币使用
5.《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C.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6.魏晋时期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政策调整旨在
A.加强控制民众的私有财产 B.政府垄断粮帛生产
C.与民休息、减少财政支出 D.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7.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样式
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体制改革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的形式
8.斯基德尔斯基曾这样评价某国际体系,“如果说协定确实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那就是摩根索(美国原财政部部长)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在华盛顿的观念”。该体系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9.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金本位制度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B.B.世界金融霸权中心从未发生区域性转移
C.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
D.浮动汇率后美元不占国际货币最大权重
10.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致力于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它提高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该组织
A.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B.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
C.以灵活性、渐进性、开放性为重要特点
D.建立于1945年,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11.《通典田制》规定的授永业田:“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以发展军事为主要目的
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双重性
12.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使美元成为国际性流通货币 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美国确立国际金融霸主地位 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3.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 )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14.780年,唐朝开始实行“居人之税”,即规定在纳税过程中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同时也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政策( )
A.确保了税收公平 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赋役制度的进步
15.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人丁数为1913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统计标准逐渐发生变化。乾隆时期,人口统计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统计标准混乱 B.人头税负担仍沉重
C.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D.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17.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赋税管理,赋税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因人事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故称“两税”),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编自刘晌等《旧唐书》
材料二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通令全国实施的一项新的赋役制度,它“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将一切征项,包括赋、役及额外加派、土贡方物等,悉并一条,化繁为简;它取消各种摇役名目,实行银差,使徭役空前简化;同时,一条鞭法实行徭役征银并部分“摊丁入亩”。它简化了赋役制度,改变了历代赋、役分开征收的方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同时,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摘编自蒲志新《略论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的征税依据并说明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从唐中叶至明中叶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并分析明中叶改革赋役制度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2.D3.D4.C5.C6.D7.B8.A9.C10.D11.D12.B13.A14.D15.C
16.(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精耕细作。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17.(1)依据:以土地、人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
原因: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户籍紊乱。
(2)总趋势: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
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