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导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49991/0-16987110650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导学案
展开腰站中学化学导学案 主备人:毛艳民 授课人:毛艳民 备课时间:2019.11.22 上课时间:2019.11.26 编号:048
课题 | 燃烧和灭火 | 课 型 | 新授课 | (3)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再往里放煤?
3、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合作探究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阅读课本第12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只要破坏其中的 ,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方法有 、 、 。 3.学生分组做第130页的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4、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实验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理,可以设计一种灭火器,请解释这个装置灭火的原理:
三、总结阶段 【课时小结】请归纳本节课你的收获?
【拓展提升】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 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 个条件,只要破坏 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市一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放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起阻燃作用。 (1) 请写出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做阻燃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学 习 目 标 | 1、明确燃烧的条件并能够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 2、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和它们的适用范围。 | |||||||||||||||
重点 | 明确燃烧的条件并能够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 | |||||||||||||||
难点 | 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
一、自学阶段 【前置性学习】请同学们自读教材P128—130页,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燃烧?
2、下图是小丽同学设计并完成的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实验: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3、请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有哪些?
二、 导学阶段 【合作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1、请同学们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基础巩固】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一、选择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火会更旺,这是因为( ) A.木柴是可燃物 B.温度已达到着火点 C.散热快 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2、 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 A.马上拨打119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3、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4、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喷水器 5、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所致。瓦斯中会有甲烷和一氧化碳气体,当矿井中瓦斯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明火即燃烧爆炸。为避免灾难发生,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①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火源 ②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 ③提高通风能力 ④将矿井中的氧气抽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用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如图所示,将红磷和白磷分装于Y形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 该处然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内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