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展开教学设计
课题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课型 | 新授 |
授课 年级 | 八年级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 ||
自主 学习 任务 | 教学重点: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自主学习任务:1.每名同学准备好一把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组成要素,了解长度的常用单位;2.知道机械手表的读数方法,了解时间的常用单位。
| ||
学生问 题反馈 及归纳 |
| ||
二次教 学目标 |
| ||
板书 设计 |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一课时 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的的单位: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符号: 换算关系: 2.长度的测量: 工具:刻度尺 测量方法: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第二课时 时间的测量、误差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符号: 换算关系:
工具:停表 测量方法: 停表的使用方法
概念: 区别:
|
要求 |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备注 |
重点体现 师生活动, 依据教学 内容,重 点 书写如何 导 入,以问 题为导向 引发小组 讨论,老 师 采用什么 方法,指 导、检查学 生的 学;讲 什么、练什 么、如 何检 测教学目 标。 |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容易产生错视觉错觉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他们的长度关系,提问数名同学的身高,并询问获得身高的方法,由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介绍微米纳米两个新单位。 教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知道的长度单位? 学生: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单位对应的符号是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上书写,其他同学观察,他写的符号到底对不对? 学生: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Km m dm cm mm 教师:老师今天再给同学介绍两个新单位,一个叫纳米(nm),一个叫微米(µm )。 (2) .认识长度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00µm ; 1µm =1000nm
(3).阅读教材,了解国际单位中,米的准确定义。 2.长度的测量 (1)认识刻度尺并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师: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刻度尺,观察它有哪些要素组成。 学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三个要素并进行指导纠正,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三个要素。 (2)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物理教材的长、宽、高,要求各小组测量完后,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的表格中填入各组测量的数据。 (测量完成后,让学生观察各组数据,并提问他们的测量方法。) 教师:指出各组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邀请学生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学生:①会认 ②会放 ③会看 ④会读 (教师进行逐一解读并示范) (3)介绍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及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如: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间接测量等
(二) 1.时间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学生:时(h)、分(min)、秒(s) 教师:其中秒是时间的国际单位
(1)常用工具:机械停表,其它:石英钟、电子手表等 (2)测量方法: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教师:展示机械停表,小组内进行认识、读数 学生小组:记录数据,并总结读数方法 教师:纠正小组中出现的错误读数方法,介绍正确的读数方法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可以被避免;误差不能被消除 三,课堂小结 1.长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2.时间的测量:停表的使用方法 3.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cm B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cm C 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 D 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9.6s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cm.
3.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_______s. 4.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几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1.65cm,1.67cm,1.32cm,1.66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m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