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古诗二首》课件+教案
展开1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夜宿山寺》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作者简介
2.导入新课:课件中的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3.理解诗题。
(1)指名读诗题,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全班齐读。
(2)猜测:通过题目,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吗?(时间:夜晚。地点:山中寺庙。)教师介绍:李白在外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人静,他登上山顶寺庙的高楼,写下了这首诗。
。
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
(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2个字,一人读后面3个字,试着读出节奏。
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
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学习1.2句
1.翻译重点字词
2.逐句翻译
3.结合图片理解诗句意思。
(1)危楼高百尺
正面描写寺庙的高度,目测大约有百尺(诗人所处时代,一尺大约是30厘米,百尺相当于现在十层楼那么高),这里的百尺是虚指,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他看到的高度。
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
(3)理解“摘星辰”。(
①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
②想象画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从视觉的角度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寺庙高耸入云的特点。
④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
学习第3、4句。
1.翻译重点字词
2.逐句翻译
3.结合图片理解诗句意思。
(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
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这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寺庙和天上的神仙离得很近。 “不敢”“恐惊”写出了诗人登上“危楼”时的心理状态,进一步说明了这座寺庙的高度。
李白对于天上住着神仙这件事深信不疑,所以不敢高声说话,深怕打扰到神仙们。
(2)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
(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4.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极力渲染寺庙之高。淋漓尽致的描绘出寺庙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高度的惊叹以及对工匠们高超技艺的赞扬。
5.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敕勒歌》
板块一 情境导入,走进意境
1.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2.教师介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他们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生。我们今天要学的《敕勒歌》是他们民族的一首民歌,也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4.板书诗题“敕勒歌”,齐读。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出示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①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庐、笼”读边音。
②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③教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意读好停顿。
(5)齐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学习第1、2行诗句。
1.翻译重点字词
2.逐句翻译
3.结合图片理解诗句意思。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让你来画“敕勒川”与“阴山”的位置,你会怎么画?
这两句说明了敕勒族居住在辽阔的敕勒大平原上,他们每天出门放牧时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背后是高耸入云的阴山,景色开阔而雄伟,当牛羊开始吃草时,放牧的人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会,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这里的天空是怎样的呢?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理解,体会情感。
①似:好像、像、如。天似穹庐,或天像穹庐、天如穹庐。
②“似”是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为“shì”,组词:似的。
③结合“穹庐”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天空像牧民们居住的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四面的原野。“穹庐”敕勒人居住的住所,是用毡布达成的,样子和蒙古包差不多,这里把天空比作“穹庐”,形象生动的 写出了放牧人看到的天空像大帐篷一样盖住了整个草原的壮丽景象。
(3)指导朗读:让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学习第3、4行诗。
1.翻译重点字词
2.逐句翻译
3.结合图片理解诗句意思。
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下,牧草在肥沃的土地上肆意生长,牛羊都淹没在了这大片的草地之中,这时候突然到来的风吹弯了牧草,成群的牛羊也就显露出来了。
4.总结:开头介绍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的十分雄伟,其后将天空比作穹庐,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描绘了一幅草木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浅显易懂,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5.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