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课时练习+综合检测+整合提升含答案
高中把握适度原则课后测评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把握适度原则课后测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
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 (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解析: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D项正确,A、C两项错误;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B项错误。
答案:D
2.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会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述分析体现了 ( )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③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④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经济发展慢了不行,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体现了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①④正确;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是折中主义的表现,排除②③。故选B项。
答案:B
3.把握“适度”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意义。下列做法和说法中,符合适度原则的是 ( )
A.画蛇添足
B.多多益善
C.过犹不及
D.矫枉过正
解析:过犹不及体现了适度原则,C项符合题意;画蛇添足告诉人们,做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A项不符合题意;多多益善意思是越多越好,B项不符合题意;矫枉过正是指纠正谬误、错误或偏差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反而又陷入另外一种错误或偏差之中,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题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就是要 ( )
①注重量的积累 ②坚持适度原则 ③遵循适度思维 ④正确认识事物的飞跃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从华罗庚所说的“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这句话可以知道,要优选长度合适的粉笔,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遵循适度思维,②③正确。材料未涉及量的积累、事物的飞跃性,排除①④。
答案:C
5.当人们沉溺于“指尖社交”,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据清华大学力学研究人员分析,在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因此“低头族”患颈椎病的概率极大。有关研究显示,当前,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用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密切相关。为此,研究人员建议,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把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
结合材料,从思维方式上说明应如何把握适度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把握适度原则,需要调用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对颈椎造成伤害,可联系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可联系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所以要遵循适度原则。
答案:①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颈椎病就会找上门,因此青少年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要坚持适度原则。②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
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评价作业(二十)
课时评价作业(二十)
把握适度原则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36页)
[基础巩固]
1.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又会造成药物中毒。治病的这一道理表明 (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对症下药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按规律办事
解析: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又会造成药物中毒,表明要坚持适度原则,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症下药、重视量的积累、按规律办事,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下列突破事物度的有 ( )
①积劳成疾 ②乐极生悲 ③防微杜渐 ④言多语失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积劳过度而成疾,高兴过头而生悲,都说明了事物的量变突破事物存在的度,就会导致质变,①②正确;防微杜渐指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没有突破事物的度,③不符合题意;言多语失,意思是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蕴含的观点有 ( )
①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要把事物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要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思考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表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把事物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思考问题,排除②④。
答案:B
4.为了取得更加理想的编辑效果和传播效果,就报纸的整体编排设计而言,既要生动活泼,又要避免杂乱;既要图文并茂,又要留有空间;既要题饰多样,又要防止花哨。这样做体现了 ( )
A.坚持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B.在综合基础上进行新的分析
C.用动态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
D.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解析:报纸的整体编排设计,既要图文并茂又要留有空间,既要题饰多样又要防止花哨,这样做体现了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用动态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A、C两项不符合题意;在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中,分析是基础,B项表述错误。
答案:D
[拓展提高]
5.心理学中有很多倒U型曲线,例如,当你试图说服一个人,说服次数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体现了 ( )
A.说服效果不好时,需要不断增加说服次数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在说服中需要把握好说服次数
C.说服次数过少和过多时,效果水平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
D.防止“过”和“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
解析:如果不断增加说服次数,有可能会适得其反,A项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项说法错误;说服次数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说服次数过少和过多时,效果水平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C项说法正确;防止“过”和“不及”有利于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C
6.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欲,莫大醉,莫大忧怒,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请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适度原则相关知识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要理解材料的主旨是什么;然后结合教材知识,运用所学知识阐释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①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养生亦是如此。②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③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7.哲理寓言《猴子种葡萄》里讲到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秧插进河里,葡萄秧被淹死了。
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秧施肥料,就说:“哦,原来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这样就能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粪堆上,葡萄秧被烧死了。
猴子再次来到葡萄园里,这时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见园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来埋在地下,就说:“哦,原来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为葡萄秧害怕寒冷。这次我一定要注意保护,使它免受风霜!”猴子种上一株葡萄秧,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结结实实的埋在地下,没几天葡萄秧就被闷死了。
(1)猴子的错误之处在哪里?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2)《猴子种葡萄》中体现的哲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适度原则的理解。第(1)问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猴子的错误之处是什么,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第(2)问通过寓言体现的哲理,启发学生思考,把故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培养学生对此类事件的应对能力,最终实现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目标。
答案:(1)猴子虽然认识到水分、肥料等是葡萄秧生长需要的条件,却没能掌握灌溉、施肥技术,造成葡萄秧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最终死亡。另外,葡萄秧越冬时,既要防寒保暖,又要保持通风通气。而猴子只知道防寒保暖,却不知道还要通风通气,以致将葡萄秧闷死。葡萄的正常生长是多种生存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按时浇水,适时、适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枝繁叶茂,茁壮生长。
(2)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只有将事物发展的度把握好了,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保持一定的质,不断促进事物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课后作业题,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把握适度原则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