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6讲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展开第46讲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新课标·内容要求 | 新课程·素养要求 | 新教材·对应节次 |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 [选择性必修3]2.3 | — |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基本方针:“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3.影响因素: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4.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易误辨析] 耕地资源等同于耕地吗?
提示 耕地资源不等同于耕地。耕地资源与耕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可开发为耕地而尚未开发为耕地的土地。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2.保障粮食安全的调节手段
手段 | 主要目的 | 基本情况 |
跨区域调剂 | 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 由“南粮北调”演变为“北粮南运” |
国际贸易 | 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 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进口小麦;21世纪以来,主要是进口大豆 |
粮食储备 | 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 我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独具特色 |
[思考] 现在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极高,可能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提示 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粮食生产量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保障耕地资源的主要对策
(1)耕地数量
(2)耕地质量
[连线] 将我国不同区域与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连线。
能力 说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
(1)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3)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4)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项目 | 具体措施 |
保障粮食数量安全 | 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农田总量不减少,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各种污染物;②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在耕地中的残留;③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 |
[情境设置] 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 200~300 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
海水稻试验田
[设问角度]
(1)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2)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种植海水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综合思维 | 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有利影响: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破坏滩涂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淡水稀释海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种植海水稻耗水量大,加剧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短缺;矿化度较高的水灌溉稻田,加剧土壤盐碱化。
(2)可以扩大耕地面积,缓解耕地红线压力;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增产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视角一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我国不同省份的粮食供需关系
1.(2019·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答案 (1)C (2)A (3)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为-655~-150万吨,供不应求,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第(2)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较安徽省少,复种指数较安徽省低,淡水资源不如安徽省丰富。第(3)题,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使种植区与消费区的距离加大,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
视角二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状况
2.(经典真题·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区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
视角三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变化
3.(经典真题·江苏卷)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2)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1999~2011年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2003年后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减弱;粮食产量先下降后上升;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总体都下降,但粮食产量出现波动;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减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故选D。第(2)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2003年以后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策因素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故选C。
视角四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我国商品粮生产和商品粮基地
4.(经典真题·全国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故选B。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故选A。第(3)题,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故选D。
视角五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和粮食问题
5.(经典真题·天津卷)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1)要解决 a 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 b、c、d 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答案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镇化水平高)。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解析 第(1)题, a地区为中国东北,农业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因此要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倡导秸秆还田。第(2)题,通过读图可知b、c、d分别为浙江、福建、广东省,主要分布在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位于东南沿海人口密度大,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用地增加,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比重大,所以人均耕地减少。第(3)题,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根据土地对农、林、牧等生产的适宜性,土地被划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类型,而同一土地适宜类型中,根据其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大小又可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三个质量等级。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土地适宜类型等级的面积比例。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我国农业用地( )
A.类型全且数量多 B.后备资源充足
C.改造的潜力较大 D.地区分布不均
2.今后,我国农业土地的利用应该( )
A.开发荒地资源,增加耕地的比重
B.克服限制因素,提高优质土地比重
C.扩大牧区面积,提高草场载畜量
D.改造自然条件,扩大宜农土地面积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该图反映我国农业用地的类型较全,但是不能反映数量多少,A错;该图没有显示我国农业用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农业用地地区分布状况,B、D错;由于我国宜农荒地及宜林荒地中高等级土地占比较小,因此改造的潜力较大,C对。第2题,我国农业土地中等级较高的比重较小,今后应当克服限制因素,提高优质土地比重,B对;开发荒地资源,增加耕地的比重,易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A错;扩大牧区面积,提高草场载畜量,易产生荒漠化问题,C错;盲目改造自然条件,扩大宜农土地面积,易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D错。
(2020·菏泽一模)山东省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山东省中部山地地形凸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东省耕地率全国最高,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各省第一位,山东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耕地比重差异较大(下图)。据此完成3~4题。
山东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耕地比重示意图
3.山东省不同类型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各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省比重均较小
B.有灌溉设施耕地在坡度较大耕地中占比较大
C.有灌溉设施耕地的比重由东向西增加
D.各区耕地比重与坡度呈反比,与灌溉设施呈正比
4.山东省不同区域耕地类型特点的形成原因是( )
A.鲁西北地区位于黄河沿岸,耕地坡度小于25°
B.鲁西南地区耕地比重最大是因为人口最少
C.鲁东地区水资源缺乏,有灌溉设施耕地最少
D.鲁中地区范围最小,耕地所占比重最小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鲁东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省比重近60%,比重较大,有灌溉设施耕地占全区耕地比重较小,A、B错误;坡耕地及有灌溉设施耕地与各区耕地比重不成比例,D错误;山东省各区域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鲁东地区最少,鲁西北地区最高,所以有灌溉设施耕地的比重由东向西增加,C正确。第4题,鲁西北地区的耕地主要位于黄河沿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耕地的坡度均小于25°,A正确;鲁西南地区耕地比重最大,是因为该地区面积大,地形较平坦,水热条件较好,与人口多少无关,B错误;鲁东地区地处山东半岛,耕地比重小,受海洋影响降水相对较多,水源相对较多,以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最少,C错误;鲁中地区山地地形凸起,所以耕地比重小,D错误。
(2020·潍坊三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突出粮食优势产区,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基础原则。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完成对湖北省所有县区土地利用状况的综合调查,对粮食安全保障功能进行了等级划分(下图)。据此完成5~6题。
湖北省粮食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示意图
5.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是( )
A.气候资源 B.耕地条件
C.灌溉水源 D.人口密度
6.鄂东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保障功能较二十年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 )
A.长江黄金水道地位下降 B.农业受灾面积增多
C.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 D.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大,粮食安全保障功能高,山区耕地面积小,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低,所以,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是耕地条件,B正确。气候、水源、人口密度均不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A、C、D错误。第6题,鄂东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粮食保障功能较二十年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鄂东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C正确。与长江黄金水道地位下降关系不大,A错误。没有农业受灾面积增多的相关信息,B错误。鄂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农业科技水平并不落后,D错误。
耕地占补平衡是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读2010年我国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布图,完成7~8题。
7.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单位包括( )
A.陕、黔、鄂 B.滇、渝、闽
C.黔、川、鄂 D.皖、赣、桂
8.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大
B.现有耕地的利用率低
C.地广人稀,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D.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单位有陕西(陕)、四川(川)、重庆(渝)、云南(滇)、贵州(黔)、浙江(浙)、福建(闽),台湾(台),故B正确。第8题,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说明耕地的紧张程度较低,是因为新疆地广人稀,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耕地资源较为丰富,故C正确;新疆荒漠广布,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小,新疆现有耕地的利用率较高,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与西部大开发无关。故A、B、D错误。
(2020·四川阆中期中)下图是我国分区耕地年均变化面积和变化速率统计图(正值増加,负值减少)。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我国耕地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变化率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东部耕地减少加速,西部耕地增加减缓
D.耕地增加的重心由东部向西部移动
10.关于我国耕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东部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B.西部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林还牧
C.中部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开发宜农荒地
D.东部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减少,蔬菜花卉面积增加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耕地变化率最大的区和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区都是东部地区,A、B错误;东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速度在减慢,西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速度在加快,C错误;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而中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多,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故选D。第10题,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在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故选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B错误,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因为对于土地的开垦,甚至是林地的破坏。C错误。而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在减少不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粮食作物的面积并没有下降,选项D错误。
(2020·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影响,许多国家开始控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安全。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纬度低,热量较充足 ③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 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
B.经济发展迅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C.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
D.制造乙醇汽油,消耗大量粮食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图中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为黑龙江和吉林,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①③④正确,选D。黑龙江和吉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②错。第12题,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迅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B正确。A、C是自然条件,随着科技发展,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应该减小,故A、C不对。乙醇汽油一般以玉米为原料,江浙地区主产粮食作物为水稻,D不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2)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说明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2)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解析 第(1)题,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第(2)题,要把土地分成已经破坏的、没有破坏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0年我国力争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下图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材料二 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项目 | 2010年 | 2020年 | 2030年 |
人口(亿人) | 14.42 | 15.47 | 16.00 |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 6 056 | 6 838 | 7 360 |
人均粮食消费量(千克) | 420 | 442 | 460 |
(1)与丙相比,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由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 (1)距海近,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
(2)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都上升。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
(3)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
解析 第(1)题,甲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可以从自然条件(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接近市场)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表格可知,粮食消费既包括总消费量,也包括人均消费量。人均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第(3)题,粮食问题的解决应立足国内,考虑耕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同时,也可以考虑部分进口。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设计,共1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4讲 自然资源与资源安全(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4讲 自然资源与资源安全(含解析),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2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2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