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案 0 次下载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辽夏金元诸政权的相关史实,认识这一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材分析和史料解读能够解释儒学复兴的背景和程朱理学的内涵与影响。
2.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史实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宋元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的新变化。
3.学生通过教材中图文史料的分析能够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字是民族交融的成果,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最后一课。第九、十、十一课在两宋政治军事、辽夏金元统治和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已经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了充分的背景铺垫。在此背景下展开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叙述,水到渠成,历史逻辑线索清晰。本课遵循一般文化史叙述的次序,先思想,后文学、艺术、科技及其他。本课在内容取舍上,鉴于课标要求和客观情况,内容以宋朝为主,元朝居次,辽夏金只在“少数民族文字”这一目出现。具体内容而言,“儒学的复兴”这一思想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所在,教材着墨较多;文学艺术方面着重于新的文学形式,其他方面略过;科技
方面着重于重要科技成就的新进展;最后,鉴于多民族政权并立这一时代的特殊性介绍了“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一内容,以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交融性。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就学生的基础而言,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初中历史有更详细具体的叙述,学生的知识储备较扎实;“儒学的复兴”和“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两方面内容初中历史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几乎是空白的,且这两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儒学的复兴”这一内容涉及程朱理学的内涵,学生缺乏哲学基础,对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等抽象的哲学概念理解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补充具体形象的史料由教师进行解释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一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虽未接触过,但文字是形象化概念,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文字和教师讲解说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综上,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难易梯度较大,有基础的内容较易,无基础内容偏难。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儒学的复兴
2.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课标“认识辽宋夏金元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这一要求,抓住“新变化”这一关键点,以“新”为线索,贯穿本课内
容。具体思路如下:第一目“儒学的复兴”抓住儒学的新发展重在理清程朱理学的内涵与影响;第二目 “文学艺术”重点在叙述宋词、元曲这两类文学艺术的新体裁;第三目“科技”着重指出这一时期的科技新成就;最后一目“少数民族文字”聚焦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新进展。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
成书于元朝的《宋书》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设疑导入:宋朝时儒学是如何复兴的?有了什么新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案
环节一:儒学的复兴——儒学内涵的新发展
1.儒学复兴的背景
(1)内部问题: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2)外部挑战: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3)学者推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的诞生
(1)核心概念:“理”
(2)认识世界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天理”
格物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深刻的探究万物,目的是“致知”,是要认识普遍存在的“理”。
(3)人生目标的境界:“存天理,灭人欲”达圣人境界
材料一: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朱文公文集》
设问:结合材料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人生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摈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主要取决于这个“人欲”的标准度如何把握,谁来评判。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
代表人物
“理”的内涵阐述
解析说明
程颢、程颐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
22 上《伊川杂录》
理是天道,
具有本体地位。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 19《杨遵道录》
理 无 处 不
在, 蕴含于自然、社会之中。
朱熹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
然之则,所谓理也。——朱熹《四书或问》卷 39
《大学或问》
事 物 皆 有
其生成规律,这些都是“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70《读大纪》
对“理”概
念的全面表述。
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4)程朱理学的影响
材料三:1313 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 5《学令·科举》
设问:依据材料指出元朝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这说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原因是什么,这产生了什么影响?
理由:元朝中期开科举时,考试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原因:程朱理学作为宋朝新儒学的主流,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社会统治的需求。
影响:一方面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程朱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道德维系了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环节二:文学艺术——文艺的新发展
本部分初中教材内容丰富比较详细,因此仅呈现结论,略微说明。
1.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2.书画艺术的发展(PPT 展示教材中的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1)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环节三:科技——三大发明与科学家的新成就
本部分初中教材对三大发明有详细介绍,因此仅略微说明三大发明的新发展和影响。初中教材虽未介绍宋元时期三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但该部分内容直观,因此也仅通过列表说明。
1.三大发明的新发展
材料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设问:依据材料指出三大发明有何影响?
影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体裁
特点
代表
原因
宋词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
元曲
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将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
关汉卿、王实甫(PPT 展示“元代杂剧演出壁画”说明元杂剧已经是成熟的戏曲艺术)
话本
城市中说书演出的底本,采用白话,语言通俗。
项目
朝代
主要发展
印刷术
北宋
雕版印刷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指南针
人工磁化制造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三位科学家的新成就
环节四: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新进展
1.辽、夏、金、蒙古创造本民族文字
材料五:图片展示辽、西夏文字。
契丹文字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西夏文佛经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设问:依据材料五,观察辽朝和西夏的文字,指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特点:二者都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材料六: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
《蒙古秘史》(下图为译本书影)。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史上
代表科学家
朝代
主要成就
沈括
北宋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PPT 展示《梦溪笔谈》对活字印刷的记载)
郭守敬
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
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PPT 展示“郭守敬”头像)
王祯
元朝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具有特殊价值。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设问:依据材料六,指出少数民族创造本民族文字有何意义。综合材料五和六从民族交往的角度看能说明什么?
意义:传承本民族文化,体现我国多民族文化特色。
说明:辽、夏、金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蒙古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
2.元朝创造拼音符号——八思巴字
材料七:元朝统治者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力图兼顾不同民族的语言,但对于每个具体语言就很难精确适应。因此,八思巴字在元朝灭亡后被废弃。
元朝八思巴字《百家姓》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设问:依据材料七,指出八思巴字被废弃的原因。并说明八思巴字的创造有何意义?
原因:八思巴字难以精确适应每个具体语言,元朝灭亡后没有了
统治者的推动自然会消亡。
意义: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三)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更具思辨性的理学阶段;文学艺术体裁形式创新,更符合城市市民的文化需求;科技成果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为祖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九、教学评价设计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
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
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
“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初看较散,难以聚焦。但是,仔细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子目会发现,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因此,本课从“新”出发,将教材内容整合在“新变化”这一主题之下,使块状分散的知识形成逻辑体系,有利于学生顺着这一线索建立起知识框架,避免因知识的散乱而导致学习效益的降低。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更清晰地明确了课标在教学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内容繁杂的部编高中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识到教材每课必有它叙述的逻辑,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有可能把握教材的编写逻辑,运用好教材中丰富的史料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高阶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儒学的复兴 突出成就,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