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851887/0-16954574217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851887/0-16954574218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851887/0-16954574218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1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1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8页。
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可以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测定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测定H2C2O4溶液的浓度
比较AgCl和Ag2S溶解度大小
测定中和热
实验装置
A.A B.B C.C D.D
2.已知各物质的键能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共价键
键能
436
157
568
432
298
A.
B.能量最低,稳定性最强
C.稳定性:
D.H2(g)+F2(g)=2HF(g)的ΔH=+25kJ/mol
3.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符合如图的是
A.CaO+H2O=Ca(OH)2 B.Fe+2HCl=FeCl2+H2↑
C.CaCO3CaO+CO2↑ D.C+O2CO2
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Fe2O3(s)+3CO(g)=2Fe(s)+3CO2(g) △H1=-24.8 kJ/mol
②Fe2O3(s)+CO(g)=Fe3O4(s)+CO2(g) △H2=-15.73 kJ/mol
③Fe3O4(s)+CO(g)=3FeO(s)+CO2(g) △H3=640.4 kJ/mol
则14 g 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生成Fe和CO2气体时对应的△H约为
A.-218 kJ/mol B.-109 kJ/mol C.218 kJ/mol D.1.09 kJ/mol
5.25℃、101 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放出889.6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正确的是
A.CH4 (g) + 2O2 (g) = CO2 (g) +2H2O (g) △H= - 889.6 kJ·mol- 1
B.CH4 (g)+O2(g) =CO2 (g)+H2O(g) △H= -55.6 kJ·mol- 1
C.CH4 (g) +2O2 (g) = CO2 (g) + 2H2O (1) △H= +889.6 kJ·mol- 1
D.CH4 (g) + 2O2 (g) =CO2 (g) + 2H2O (1) △H= -889.6 kJ·mol- 1
6.结合已知条件分析,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所有数据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测定)
选项
已知条件
热化学方程式
A
的燃烧热为
B
与足量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49.15kJ
C
D
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kJ
A.A B.B C.C D.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B.含有大量能大量共存:、、、
C.已知中和热为57.3KJ/mol,则稀氨水与盐酸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D.已知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则辛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8.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NaOH与稀硫酸的反应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 •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熔点:Al>Na>K
③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④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⑥已知H2SO4(aq)+2NaOH(aq)=2H2O(l)+Na2SO4(aq)△H=﹣114.6kJ·mol﹣1 则中和热为57.3kJ·mol﹣1
⑦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只可能形成共价键,而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一定含离子键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①⑤⑦ D.②③④
10.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下图是和反应生成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
A.
B.生成需要吸收的能量
C.和具有的总能量比所具有的总能量高
D.,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释放的能量
11.硫酸是基础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下列为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
①4FeS2(s)+11O2(g)=2Fe2O3(s)+8SO2(g) ΔH=-3 412 kJ·mol-1
②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
③SO3(g)+H2O(l)=H2SO4(l) ΔH=-130.3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②中使用催化剂越多释放出的热量越大
B.反应①中1 mol FeS2(s)参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3 412 kJ
C.64 g SO2与1 mol O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释放出98.3 kJ热量
D.FeS2生成H2SO4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FeS2(s)+O2(g)+4H2O(l)=Fe2O3(s)+4H2SO4(l) ΔH=-2 620.4 kJ·mol-1
12.下列实验图示或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测定中和热
该装置可用制备Fe(OH)3
酸式滴定管中还剩余38.40mL的溶液
A.A B.B C.C D.D
13.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mol N-N吸收167kJ热量,生成1molN≡N放出942kJ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4属于一种新型化合物 B.N4与N2互为同位素
C.1molN4气体转变为N2将放出882kJ热量 D.N4比N2稳定
14.用10mL0.2mol·L-1NaOH溶液与10mL0.2mol·L-1盐酸反应测得以下反应的中和热(kJ·mol-1): NaOH(aq)+HCl(aq)=NaCl(aq)+H2O(l)ΔH=akJ·mol-1。用10mL0.2mol·L-1NaOH溶液与分别以下酸溶液反应测得的中和热与akJ·mol-1基本相同的是
A.20mL0.5mol·L-1硝酸溶液
B.10mL0.2mol·L-1醋酸溶液
C.10mL0.2mol·L-1氢氟酸
D.2mL18.4mol·L-1浓硫酸
15.已知:
①CO(g) +H2O(g)=CO2(g)+H2(g) △H = -41.2 kJ • mol-1
②CH4(g) +H2O(g)=CO(g) +3H2(g)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均为放热反应
B.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C.CO2(g) +CH4(g)=2CO(g) +2H2(g) △W = -247.4 kJ • mol-1
D.CH4(g) +H2O(g)=CO(g) +3H2(g)的活化能大于206.2 kJ • mol-1
二、填空题
16.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未来煤炭利用的发展方向,其中煤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能对燃气资源有重要补充作用。在催化剂作用下,其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CO(g)+3H2(g) ⇌CH4(g)+H2O(g) ΔH1=-206.2 kJ·mol-1 Ⅰ
CO(g)+H2O(g) ⇌CO2(g)+H2(g) ΔH2=-41.2 kJ·mol-1 Ⅱ
CO2(g)+4H2(g) ⇌CH4(g)+2H2O(g) ΔH3 Ⅲ
荷兰埃因霍温大学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催化剂钴表面上反应Ⅰ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钴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1)该历程中最大能垒E正= kJ·mol-1,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2)ΔH3= kJ·mol-1
17.能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反应I:CO(g)+2H2(g)═CH3OH(g)
反应II:CO2(g)+3H2(g)═CH3OH(g)+H2O(g)上述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则的是 (填“I”或“Ⅱ”).
(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 2CO2(g)+ 4H2O(g) △H=﹣1275.6kJ/mol
②2CO (g)+O2(g)= 2CO2(g) △H=﹣566.0kJ/mol
③H2O(g)= H2O(l) △H=﹣44.0kJ/mol
则CH3OH(l)+ O2(g)= CO(g)+ 2H2O(l) △H=
(3)3.2g 甲醇中所含共价键的物质的量为 ,完全燃烧该质量的甲醇可放出 kJ的热。
(4)已知某条件下,8g氧气所占的体积为8L,则在该条件下0.2mol甲醇气体所占的体积为 L,完全燃烧等量甲醇时转移了 mol电子。
18.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1)已知:
共价键
H—H
Cl—Cl
H—Cl
键能/(kJ·mol-1)
436
247
434
求H2(g)+Cl2(g)=2HCl(g)的ΔH=
(2)已知:C(石墨,s) = C(金刚石,s) ΔH1=+1.9 kJ·mol-1
①石墨和金刚石相比,石墨的稳定性 金刚石的稳定性(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石墨中C—C键键能 金刚石中C—C键键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实验题
19.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实验。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
②用另一个量筒量取溶液,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NaOH溶液的温度。
③打开杯盖,将量筒中的NaOH溶液倒入量热计的内筒中,立即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用搅拌器匀速搅拌,密切关注温度变化,测出混合液的最高温度。
④重复上述步骤①至步骤③两次。
(1)使用溶液的目的是 。
(2)近似认为溶液和盐酸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三次得到温度平均升高3.0℃。利用上述数据计算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该数值与理论值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未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3)若用溶液和稀硫酸代替上述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发现测得温度平均升高大于3.0℃,其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
20.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 (填字母)。
A.碱石灰 B.浓硫酸 C.生石灰 D.五氧化二磷 E.烧碱
(2)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如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并将编号填入下列空格:
备选装置
Ⅰ
Ⅱ
Ⅲ
B、D、E从左至右依次选择的装置顺序为 。
(3)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现象为产生白烟,则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制备及检验部分性质的装置: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装置证明具有 性。
(5)E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6)已知在101kPa、273K时,1g甲烷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放出55.6 kJ的热量,则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7)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键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断开1mol化学键时所需吸收的能量),如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P﹣P
P﹣O
O═O
P═O
键能kJ/mol
197
360
499
a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为2378.0kJ/mol,白磷完全燃烧的产物为()其结构如图所示,则如表中a=
(8)已知:
根据上述反应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针筒可测定氢气的体积,由单位时间内气体的体积可计算反应速率,A正确;
B.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应该使用酸式滴定管,B错误;
C.硝酸银过量,分别与NaCl、Na2S反应生成沉淀,不能比较AgCl和Ag2S溶解度大小,C错误;
D.图中装置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D错误;
答案选A。
2.A
【详解】A.F、Cl、Br、I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H-X(X代表卤族元素)的键能逐渐减小,故H-Br键的键能介于H-Cl和H-I之间,即432kJ⋅mol-1>E(H−Br)>298kJ⋅mol-1,故A正确;
B.F-F键键能最小,说明F-F易断裂,则F2很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C.从F到I,H-X(X代表卤族元素)的键能逐渐减小,所以稳定性:HI
D.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所以H2(g)+F2(g)=2HF(g)的ΔH=436kJ/mol+157kJ/mol-2×568kJ/mol=-543kJ/mol,故D错误;
故选A。
3.C
【分析】由图可知,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说明该反应过程是吸热的。
【详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A错误;
B.Fe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氢气是放热反应,B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吸热反应,C正确;
D.C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
故答案选C。
4.B
【详解】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结合盖斯定律得:FeO(s)+CO(g)=Fe(s)+CO2(g) △H'=,故CO对应的反应焓变△H=0.5△H'=-109 kJ/mol, 故答案为:B。
5.D
【分析】25℃、101 kPa时,CH4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是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故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热为889.6 kJ。
【详解】A.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中水为气态,应为液态水,A错误;
B.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中水为气态,应为液态水,B 错误;
C.甲烷燃烧为放热反应,反应热△H为负值,C 错误;
D.25℃、101 kPa时,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热为889.6 kJ,表示为CH4 (g) +2O2 (g) = CO2 (g) + 2H2O (1)△H= +889.6 kJ·mol- 1,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的燃烧热是指1mol氢气完全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故A错误;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与足量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49.15kJ,则1mol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大于49.15kJ,题中反应的反应热,故B错误;
C.该反应中生成硫酸钡沉淀,实际反应放热更多,,故C错误;
D.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kJ,则1mol比能量多4bkJ,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在中性溶液中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A错误;
B.酸性条件下的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B错误;
C.一水合氨是弱碱,弱碱的电离吸热,故稀氨水与盐酸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C正确;
D.燃烧热是指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应为液态水,D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金属和酸的反应 是放热反应,A错误;
B.酸碱中和是放热反应,B错误;
C.燃烧都是放热反应,C错误;
D.碱和铵盐的反应是吸热反应,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①非金属性:F>O>S,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F>H2O>H2S,故①错误;②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高,金属键越大,熔点就高,则熔点:Al>Na>K,故②正确;③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减少,则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故③正确;④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为副族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故④正确;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故⑤错误;⑥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故⑥正确;⑦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铝中含共价键,故⑦错误;根据分析可知,错误的有:①⑤⑦,故选C。
10.A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483.6kJ+88kJ)=571.6kJ,所以反应的热方程式为:,上述表达合理,A正确;
B.根据图示变化趋势可知,生成需要放出的能量,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2mol和1mol具有的总能量比2mol所具有的总能量高,C错误;
D.反应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键没有断裂,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热大小,A项错误;
B.反应①中1 mol FeS2(s)参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kJ=853 kJ,B项错误;
C.由于反应②属于可逆反应,故1 mol SO2不能完全转化为SO3,释放出的热量小于98.3 kJ,C项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由①+2×②+4×③可得:2FeS2(s)+O2(g)+4H2O(l)=Fe2O3(s)+4H2SO4(l) ΔH=-2 620.4 kJ·mol-1,D项正确;
故选:D。
12.A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判断装置的选择正确;根据装置的特点判断液体的体积;
【详解】A.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与制备判断,A正确;
B.中和热测定中小烧杯和大烧杯的瓶口应该相平,防止热量损失,故B不正确;
C.制备氢氧化铁中,铁应该做阳极,接电源的正极,故C不正确;
D.酸式滴定管中下端没有刻度,故剩余的溶液体积大于38.40mL,故D不正确;
故选答案A;
【点睛】此题考查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常见装置的特点。
13.C
【详解】A.N4属于一种新型单质,故A错误;
B.N4与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B错误;
C.1mol N4气体转变为N2将放出942kJ ×2−167kJ ×6=882kJ热量,故C正确;
D.断裂1mol N-N吸收167kJ热量,生成1molN≡N放出942kJ热量,说明N2比N4稳定,故C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4.A
【详解】A.强酸的稀溶液,符合中和热实验的要求,基本相同,选项A正确;
B.醋酸是弱酸,电离会吸热,中和反应时放热会减少,选项B错误;
C.氢氟酸是弱酸,电离会吸热,中和反应时放热会减少,选项C错误;
D.在溶解时会放热,与碱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将大于中和热,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D
【详解】A.根据图示CH4(g) +H2O(g)=CO(g) +3H2(g)反应吸热,故A错误;
B.①CO(g) +H2O(g)=CO2(g)+H2(g) △H = -41.2 kJ • mol-1,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总能量,故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②-①可得CO2(g) +CH4(g)=2CO(g) +2H2(g) △W = 247.4 kJ • mol-1,故C错误;
D.根据图示CH4(g) +H2O(g)=CO(g) +3H2(g)的活化能大于206.2 kJ • mol-1,故D正确。
故选D。
16.(1) 136.1 CO*+2H*+2H2(g)=C*+O*+2H*+2H2(g)
(2)-165.0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得出,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是相对能量7.8 kJ·mol-1到143.9 kJ·mol-1,即E正=136.1 kJ·mol-1;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H2(g)=C*+O*+2H*+2H2(g)。
(2)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反应Ⅱ=反应Ⅲ,则ΔH3=ΔH1-ΔH2=-206.2 kJ·mol-1-(-41.2 kJ·mol-1)=-165.0 kJ·mol-1
17.(1)Ⅰ
(2)﹣442.8kJ∕mol
(3) 0.5mol 72.6
(4) 6.4 1.2
【详解】(1)原子经济是指原子都转化为产品,所以Ⅰ符合;
(2)根据盖斯定律分析,(①-②+③×4)/2,计算反应热=(-1275.6+566-44×4)/2=﹣442.8kJ∕mol。
(3)3.2克甲醇的物质的量为3.2/32=0.1摩尔,每个甲醇分子中含有5个共价键,所以0.1摩尔甲醇含有0.5mol共价键;根据上述热化学方程式计算,2摩尔甲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275.6+44×4=1451.6kJ,则0.1摩尔甲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72.6kJ。
(4)8克氧气的物质的量为8/32=0.25摩尔,即0.25摩尔气体在此条件下的体积为8L,则气体摩尔体积为8/0.25=32L/mol,则0.2摩尔甲醇所占的体积为0.2×32=6.4L;0.2mol甲醇完全燃烧转移1.2电子。
18.(1)-185 kJ·mol-1
(2) 大于 大于
【详解】(1)△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H2(g)+Cl2(g)=2HCl(g)的ΔH=436kJ/mol+247kJ/mol-2×434 kJ/mol =-185kJ/mol;
(2)①根据C(石墨,s) = C(金刚石,s) ΔH1=+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所含能量高于石墨,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墨的稳定性大于金刚石的稳定性;
②C(石墨,s) = C(金刚石,s) ΔH1=+1.9 kJ·mol-1,根据△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可知,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即石墨中C—C键键能大于金刚石中C—C键键能。
19.(1)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
(2) -50.2 abc
(3)与反应生成更多的水,放热更多(或生成硫酸钡沉淀时也要放热)
【详解】(1)使用溶液,氢氧化钠稍过量,目的是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
(2)近似认为溶液和盐酸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三次得到温度平均升高3.0℃。则生成0.025mol水放热,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热量损失大,故选a;
b.未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造成氢氧化钠溶液的初始温度偏高,测得中和反应放热少,故选b;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偏大,温度升高减小,故选c;
选abc。
(3)若用溶液和稀硫酸代替上述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与反应生成更多的水,放热更多,所以测得温度平均升高大于3.0℃。
20.(1)ACE
(2)Ⅱ、Ⅲ、Ⅰ
(3)
(4)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氧化性
(5)
(6)CH4(g)+2O2(g)=CO2(g)+2H2O(g) △H=-889.6 KJ/mol
(7)433.75
(8)-392.8
【解析】(1)
浓氨水和碱石灰混合,溶液温度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放出氨气;浓硫酸和氨水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反应氨气;浓氨水和生石灰混合,溶液温度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放出氨气;浓氨水和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磷酸铵,不能放出氨气;浓氨水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温度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放出氨气;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ACE。
(2)
氨气用碱石灰干燥后通入C中反应,氯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用浓硫酸干燥后通入C中和氨气反应,B、D、E从左至右依次选择的装置顺序为Ⅱ、Ⅲ、Ⅰ。
(3)
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铵,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硫被高锰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锰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装置中发生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证明具有氧化性。
(5)
E中二氧化硫和溴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
已知在101kPa、273K时,1g甲烷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放出55.6 kJ的热量,1mol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5.6 kJ×16=889.6 kJ,甲烷燃烧热是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H=-889.6 KJ/mol;
(7)
白磷()的燃烧热为2378.0kJ/mol,则P4(s)+5O2(g)=P4O10(s) △H=-2378.0kJ/mol;197×6+499×5-360×12-4a=-2378.0kJ/mol,a=433.75;
(8)
①
②
③
根据盖斯定律-①-③×2得 -392.8。
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可以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测定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测定H2C2O4溶液的浓度
比较AgCl和Ag2S溶解度大小
测定中和热
实验装置
A.A B.B C.C D.D
2.已知各物质的键能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共价键
键能
436
157
568
432
298
A.
B.能量最低,稳定性最强
C.稳定性:
D.H2(g)+F2(g)=2HF(g)的ΔH=+25kJ/mol
3.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符合如图的是
A.CaO+H2O=Ca(OH)2 B.Fe+2HCl=FeCl2+H2↑
C.CaCO3CaO+CO2↑ D.C+O2CO2
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Fe2O3(s)+3CO(g)=2Fe(s)+3CO2(g) △H1=-24.8 kJ/mol
②Fe2O3(s)+CO(g)=Fe3O4(s)+CO2(g) △H2=-15.73 kJ/mol
③Fe3O4(s)+CO(g)=3FeO(s)+CO2(g) △H3=640.4 kJ/mol
则14 g 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生成Fe和CO2气体时对应的△H约为
A.-218 kJ/mol B.-109 kJ/mol C.218 kJ/mol D.1.09 kJ/mol
5.25℃、101 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放出889.6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正确的是
A.CH4 (g) + 2O2 (g) = CO2 (g) +2H2O (g) △H= - 889.6 kJ·mol- 1
B.CH4 (g)+O2(g) =CO2 (g)+H2O(g) △H= -55.6 kJ·mol- 1
C.CH4 (g) +2O2 (g) = CO2 (g) + 2H2O (1) △H= +889.6 kJ·mol- 1
D.CH4 (g) + 2O2 (g) =CO2 (g) + 2H2O (1) △H= -889.6 kJ·mol- 1
6.结合已知条件分析,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所有数据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测定)
选项
已知条件
热化学方程式
A
的燃烧热为
B
与足量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49.15kJ
C
D
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kJ
A.A B.B C.C D.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B.含有大量能大量共存:、、、
C.已知中和热为57.3KJ/mol,则稀氨水与盐酸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D.已知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则辛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8.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NaOH与稀硫酸的反应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 •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熔点:Al>Na>K
③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④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⑥已知H2SO4(aq)+2NaOH(aq)=2H2O(l)+Na2SO4(aq)△H=﹣114.6kJ·mol﹣1 则中和热为57.3kJ·mol﹣1
⑦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只可能形成共价键,而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一定含离子键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①⑤⑦ D.②③④
10.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下图是和反应生成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
A.
B.生成需要吸收的能量
C.和具有的总能量比所具有的总能量高
D.,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释放的能量
11.硫酸是基础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下列为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
①4FeS2(s)+11O2(g)=2Fe2O3(s)+8SO2(g) ΔH=-3 412 kJ·mol-1
②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
③SO3(g)+H2O(l)=H2SO4(l) ΔH=-130.3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②中使用催化剂越多释放出的热量越大
B.反应①中1 mol FeS2(s)参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3 412 kJ
C.64 g SO2与1 mol O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释放出98.3 kJ热量
D.FeS2生成H2SO4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FeS2(s)+O2(g)+4H2O(l)=Fe2O3(s)+4H2SO4(l) ΔH=-2 620.4 kJ·mol-1
12.下列实验图示或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测定中和热
该装置可用制备Fe(OH)3
酸式滴定管中还剩余38.40mL的溶液
A.A B.B C.C D.D
13.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mol N-N吸收167kJ热量,生成1molN≡N放出942kJ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4属于一种新型化合物 B.N4与N2互为同位素
C.1molN4气体转变为N2将放出882kJ热量 D.N4比N2稳定
14.用10mL0.2mol·L-1NaOH溶液与10mL0.2mol·L-1盐酸反应测得以下反应的中和热(kJ·mol-1): NaOH(aq)+HCl(aq)=NaCl(aq)+H2O(l)ΔH=akJ·mol-1。用10mL0.2mol·L-1NaOH溶液与分别以下酸溶液反应测得的中和热与akJ·mol-1基本相同的是
A.20mL0.5mol·L-1硝酸溶液
B.10mL0.2mol·L-1醋酸溶液
C.10mL0.2mol·L-1氢氟酸
D.2mL18.4mol·L-1浓硫酸
15.已知:
①CO(g) +H2O(g)=CO2(g)+H2(g) △H = -41.2 kJ • mol-1
②CH4(g) +H2O(g)=CO(g) +3H2(g)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均为放热反应
B.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C.CO2(g) +CH4(g)=2CO(g) +2H2(g) △W = -247.4 kJ • mol-1
D.CH4(g) +H2O(g)=CO(g) +3H2(g)的活化能大于206.2 kJ • mol-1
二、填空题
16.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未来煤炭利用的发展方向,其中煤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能对燃气资源有重要补充作用。在催化剂作用下,其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CO(g)+3H2(g) ⇌CH4(g)+H2O(g) ΔH1=-206.2 kJ·mol-1 Ⅰ
CO(g)+H2O(g) ⇌CO2(g)+H2(g) ΔH2=-41.2 kJ·mol-1 Ⅱ
CO2(g)+4H2(g) ⇌CH4(g)+2H2O(g) ΔH3 Ⅲ
荷兰埃因霍温大学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催化剂钴表面上反应Ⅰ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钴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1)该历程中最大能垒E正= kJ·mol-1,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2)ΔH3= kJ·mol-1
17.能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反应I:CO(g)+2H2(g)═CH3OH(g)
反应II:CO2(g)+3H2(g)═CH3OH(g)+H2O(g)上述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则的是 (填“I”或“Ⅱ”).
(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 2CO2(g)+ 4H2O(g) △H=﹣1275.6kJ/mol
②2CO (g)+O2(g)= 2CO2(g) △H=﹣566.0kJ/mol
③H2O(g)= H2O(l) △H=﹣44.0kJ/mol
则CH3OH(l)+ O2(g)= CO(g)+ 2H2O(l) △H=
(3)3.2g 甲醇中所含共价键的物质的量为 ,完全燃烧该质量的甲醇可放出 kJ的热。
(4)已知某条件下,8g氧气所占的体积为8L,则在该条件下0.2mol甲醇气体所占的体积为 L,完全燃烧等量甲醇时转移了 mol电子。
18.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1)已知:
共价键
H—H
Cl—Cl
H—Cl
键能/(kJ·mol-1)
436
247
434
求H2(g)+Cl2(g)=2HCl(g)的ΔH=
(2)已知:C(石墨,s) = C(金刚石,s) ΔH1=+1.9 kJ·mol-1
①石墨和金刚石相比,石墨的稳定性 金刚石的稳定性(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石墨中C—C键键能 金刚石中C—C键键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实验题
19.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实验。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
②用另一个量筒量取溶液,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NaOH溶液的温度。
③打开杯盖,将量筒中的NaOH溶液倒入量热计的内筒中,立即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用搅拌器匀速搅拌,密切关注温度变化,测出混合液的最高温度。
④重复上述步骤①至步骤③两次。
(1)使用溶液的目的是 。
(2)近似认为溶液和盐酸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三次得到温度平均升高3.0℃。利用上述数据计算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该数值与理论值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未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3)若用溶液和稀硫酸代替上述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发现测得温度平均升高大于3.0℃,其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
20.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 (填字母)。
A.碱石灰 B.浓硫酸 C.生石灰 D.五氧化二磷 E.烧碱
(2)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如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并将编号填入下列空格:
备选装置
Ⅰ
Ⅱ
Ⅲ
B、D、E从左至右依次选择的装置顺序为 。
(3)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现象为产生白烟,则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制备及检验部分性质的装置: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装置证明具有 性。
(5)E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6)已知在101kPa、273K时,1g甲烷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放出55.6 kJ的热量,则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7)研究表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键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断开1mol化学键时所需吸收的能量),如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P﹣P
P﹣O
O═O
P═O
键能kJ/mol
197
360
499
a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为2378.0kJ/mol,白磷完全燃烧的产物为()其结构如图所示,则如表中a=
(8)已知:
根据上述反应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针筒可测定氢气的体积,由单位时间内气体的体积可计算反应速率,A正确;
B.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应该使用酸式滴定管,B错误;
C.硝酸银过量,分别与NaCl、Na2S反应生成沉淀,不能比较AgCl和Ag2S溶解度大小,C错误;
D.图中装置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D错误;
答案选A。
2.A
【详解】A.F、Cl、Br、I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H-X(X代表卤族元素)的键能逐渐减小,故H-Br键的键能介于H-Cl和H-I之间,即432kJ⋅mol-1>E(H−Br)>298kJ⋅mol-1,故A正确;
B.F-F键键能最小,说明F-F易断裂,则F2很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C.从F到I,H-X(X代表卤族元素)的键能逐渐减小,所以稳定性:HI
故选A。
3.C
【分析】由图可知,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说明该反应过程是吸热的。
【详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A错误;
B.Fe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氢气是放热反应,B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吸热反应,C正确;
D.C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
故答案选C。
4.B
【详解】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结合盖斯定律得:FeO(s)+CO(g)=Fe(s)+CO2(g) △H'=,故CO对应的反应焓变△H=0.5△H'=-109 kJ/mol, 故答案为:B。
5.D
【分析】25℃、101 kPa时,CH4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是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故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热为889.6 kJ。
【详解】A.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中水为气态,应为液态水,A错误;
B.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中水为气态,应为液态水,B 错误;
C.甲烷燃烧为放热反应,反应热△H为负值,C 错误;
D.25℃、101 kPa时,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热为889.6 kJ,表示为CH4 (g) +2O2 (g) = CO2 (g) + 2H2O (1)△H= +889.6 kJ·mol- 1,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的燃烧热是指1mol氢气完全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故A错误;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与足量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49.15kJ,则1mol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大于49.15kJ,题中反应的反应热,故B错误;
C.该反应中生成硫酸钡沉淀,实际反应放热更多,,故C错误;
D.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kJ,则1mol比能量多4bkJ,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在中性溶液中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A错误;
B.酸性条件下的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B错误;
C.一水合氨是弱碱,弱碱的电离吸热,故稀氨水与盐酸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C正确;
D.燃烧热是指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应为液态水,D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金属和酸的反应 是放热反应,A错误;
B.酸碱中和是放热反应,B错误;
C.燃烧都是放热反应,C错误;
D.碱和铵盐的反应是吸热反应,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①非金属性:F>O>S,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F>H2O>H2S,故①错误;②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高,金属键越大,熔点就高,则熔点:Al>Na>K,故②正确;③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减少,则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故③正确;④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为副族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故④正确;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故⑤错误;⑥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故⑥正确;⑦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铝中含共价键,故⑦错误;根据分析可知,错误的有:①⑤⑦,故选C。
10.A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483.6kJ+88kJ)=571.6kJ,所以反应的热方程式为:,上述表达合理,A正确;
B.根据图示变化趋势可知,生成需要放出的能量,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2mol和1mol具有的总能量比2mol所具有的总能量高,C错误;
D.反应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键没有断裂,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热大小,A项错误;
B.反应①中1 mol FeS2(s)参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kJ=853 kJ,B项错误;
C.由于反应②属于可逆反应,故1 mol SO2不能完全转化为SO3,释放出的热量小于98.3 kJ,C项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由①+2×②+4×③可得:2FeS2(s)+O2(g)+4H2O(l)=Fe2O3(s)+4H2SO4(l) ΔH=-2 620.4 kJ·mol-1,D项正确;
故选:D。
12.A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判断装置的选择正确;根据装置的特点判断液体的体积;
【详解】A.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与制备判断,A正确;
B.中和热测定中小烧杯和大烧杯的瓶口应该相平,防止热量损失,故B不正确;
C.制备氢氧化铁中,铁应该做阳极,接电源的正极,故C不正确;
D.酸式滴定管中下端没有刻度,故剩余的溶液体积大于38.40mL,故D不正确;
故选答案A;
【点睛】此题考查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常见装置的特点。
13.C
【详解】A.N4属于一种新型单质,故A错误;
B.N4与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B错误;
C.1mol N4气体转变为N2将放出942kJ ×2−167kJ ×6=882kJ热量,故C正确;
D.断裂1mol N-N吸收167kJ热量,生成1molN≡N放出942kJ热量,说明N2比N4稳定,故C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4.A
【详解】A.强酸的稀溶液,符合中和热实验的要求,基本相同,选项A正确;
B.醋酸是弱酸,电离会吸热,中和反应时放热会减少,选项B错误;
C.氢氟酸是弱酸,电离会吸热,中和反应时放热会减少,选项C错误;
D.在溶解时会放热,与碱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将大于中和热,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D
【详解】A.根据图示CH4(g) +H2O(g)=CO(g) +3H2(g)反应吸热,故A错误;
B.①CO(g) +H2O(g)=CO2(g)+H2(g) △H = -41.2 kJ • mol-1,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总能量,故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②-①可得CO2(g) +CH4(g)=2CO(g) +2H2(g) △W = 247.4 kJ • mol-1,故C错误;
D.根据图示CH4(g) +H2O(g)=CO(g) +3H2(g)的活化能大于206.2 kJ • mol-1,故D正确。
故选D。
16.(1) 136.1 CO*+2H*+2H2(g)=C*+O*+2H*+2H2(g)
(2)-165.0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得出,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是相对能量7.8 kJ·mol-1到143.9 kJ·mol-1,即E正=136.1 kJ·mol-1;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H2(g)=C*+O*+2H*+2H2(g)。
(2)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反应Ⅱ=反应Ⅲ,则ΔH3=ΔH1-ΔH2=-206.2 kJ·mol-1-(-41.2 kJ·mol-1)=-165.0 kJ·mol-1
17.(1)Ⅰ
(2)﹣442.8kJ∕mol
(3) 0.5mol 72.6
(4) 6.4 1.2
【详解】(1)原子经济是指原子都转化为产品,所以Ⅰ符合;
(2)根据盖斯定律分析,(①-②+③×4)/2,计算反应热=(-1275.6+566-44×4)/2=﹣442.8kJ∕mol。
(3)3.2克甲醇的物质的量为3.2/32=0.1摩尔,每个甲醇分子中含有5个共价键,所以0.1摩尔甲醇含有0.5mol共价键;根据上述热化学方程式计算,2摩尔甲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275.6+44×4=1451.6kJ,则0.1摩尔甲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72.6kJ。
(4)8克氧气的物质的量为8/32=0.25摩尔,即0.25摩尔气体在此条件下的体积为8L,则气体摩尔体积为8/0.25=32L/mol,则0.2摩尔甲醇所占的体积为0.2×32=6.4L;0.2mol甲醇完全燃烧转移1.2电子。
18.(1)-185 kJ·mol-1
(2) 大于 大于
【详解】(1)△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H2(g)+Cl2(g)=2HCl(g)的ΔH=436kJ/mol+247kJ/mol-2×434 kJ/mol =-185kJ/mol;
(2)①根据C(石墨,s) = C(金刚石,s) ΔH1=+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所含能量高于石墨,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墨的稳定性大于金刚石的稳定性;
②C(石墨,s) = C(金刚石,s) ΔH1=+1.9 kJ·mol-1,根据△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可知,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即石墨中C—C键键能大于金刚石中C—C键键能。
19.(1)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
(2) -50.2 abc
(3)与反应生成更多的水,放热更多(或生成硫酸钡沉淀时也要放热)
【详解】(1)使用溶液,氢氧化钠稍过量,目的是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
(2)近似认为溶液和盐酸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三次得到温度平均升高3.0℃。则生成0.025mol水放热,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热量损失大,故选a;
b.未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造成氢氧化钠溶液的初始温度偏高,测得中和反应放热少,故选b;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偏大,温度升高减小,故选c;
选abc。
(3)若用溶液和稀硫酸代替上述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与反应生成更多的水,放热更多,所以测得温度平均升高大于3.0℃。
20.(1)ACE
(2)Ⅱ、Ⅲ、Ⅰ
(3)
(4)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氧化性
(5)
(6)CH4(g)+2O2(g)=CO2(g)+2H2O(g) △H=-889.6 KJ/mol
(7)433.75
(8)-392.8
【解析】(1)
浓氨水和碱石灰混合,溶液温度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放出氨气;浓硫酸和氨水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反应氨气;浓氨水和生石灰混合,溶液温度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放出氨气;浓氨水和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磷酸铵,不能放出氨气;浓氨水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温度升高、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放出氨气;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ACE。
(2)
氨气用碱石灰干燥后通入C中反应,氯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用浓硫酸干燥后通入C中和氨气反应,B、D、E从左至右依次选择的装置顺序为Ⅱ、Ⅲ、Ⅰ。
(3)
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铵,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硫被高锰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锰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装置中发生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证明具有氧化性。
(5)
E中二氧化硫和溴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
已知在101kPa、273K时,1g甲烷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放出55.6 kJ的热量,1mol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5.6 kJ×16=889.6 kJ,甲烷燃烧热是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H=-889.6 KJ/mol;
(7)
白磷()的燃烧热为2378.0kJ/mol,则P4(s)+5O2(g)=P4O10(s) △H=-2378.0kJ/mol;197×6+499×5-360×12-4a=-2378.0kJ/mol,a=433.75;
(8)
①
②
③
根据盖斯定律-①-③×2得 -392.8。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