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课后习题(部编版)
展开《孟子》三章
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参考答案
观点 | 理解 | 事例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 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此之谓大丈夫”一段。
参考答案:
第1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第2问: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句子 | 分析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答案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我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
理由: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个观点也被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