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展开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标要求 | 阐明保护色形成过程中遗传变异是内因,环境变化为外在动力,并经过逐代积累产生的。 | |
课标解读 | 1.《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通过模拟实验以及对数据的讨论,以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为对象,并由此进行自然选择学说的教学。 2.通过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生物现象以及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为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铺垫,而本课提供的模拟实验,以及对问题进行讨论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3.教材改变了过去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从桦尺蠖的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不同环境下深浅体色、数量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进行模拟保护色形成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再根据数据进行理性分析。 4.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枯燥。因此在生物进化原因的讲解时要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态的效果和画面,并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数据的变化,更快的呈现资料以供讨论。有条件的可以播放保护色模拟的视频。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通过分析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能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模拟探究,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
能力目标 |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证据和推理的科学推测能力。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认同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 | |
重点难点 | 重点 | 保护色的形成。 |
难点 | 模拟保护色形成的实验。 | |
教学准备 | 红布、各种颜色的纸、视频。 | |
教学策略 | 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深浅体色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在讲解“保护色的形成”时还可以按照以下的知识线索讲授: 遗传变异——环境改变选择优势类型——逐代积累产生(变异适应环境) (基础:内因) (外在动力:外因) (结果) |
案例一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新课 导入 |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年代后,很多生物都具有适应大自然特点,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 [图片展示]PPT幻灯片。 提问:你能看到什么生物呢? 答案:拟态——桦尺蠖、枯叶蝶;保护色——叶尾壁虎。 进一步提问:那么拟态、保护色和生物的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书上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桦尺蠖的故事。 | 寻找图片中的生物,对图片进行猜测。 拟态、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已经了解动物具有拟态和保护色,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引发学生思考。 |
(二)保护色 的形成 | [图片展示]桦尺蛾图片。 大致讲述桦尺蛾百年中的变化。 引发思考: 1.桦尺蛾的保护色是深色还是浅色? 2.保护色到底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呢? 讲解: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100年间深色的和浅色的桦尺蛾会在数量上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让学生作出推测和假设。 | 学生进行简短交流,提出看法:深色、浅色都是保护色。 学生表达不同观点,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 | 开始引导学生逐步体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并实施。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表达不同观点。 |
(续表)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二)保护色 的形成 | 讲解:同学们都积极思考,作出了假设,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书上有一个模拟实验的例子,可能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法。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演示电子课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1.介绍游戏规则。(见教材P64页码制订计划) 2.将数据结果统计在教材P65表格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讨论。 注意:幸存最多的、幸存最少的、为“0”的。 3.引导学生讨论。 (1)幸存者最多的体色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幸存最多? (2)一开始“小虫子”具有多种体色,体色属于生物性状吗?什么决定了生物的性状? (3)能够遗传给后代的是生物的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初始时,为什么“小虫子”有不同的体色呢? 回到桦尺蛾的例子。 1.提问:桦尺蛾体色(深色、浅色)的变异是产生在曼彻斯特环境改变之前还是之后呢? 2.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参与游戏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桌子上不同色块的变化,特别关注数量统计表的变化。 游戏每做过一代,请场下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学生讨论: (1)幸存者最多的体色和环境相同或接近,幸存下来的又不断繁殖。 (2)体色属于性状;基因决定性状。 (3)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幸存下来的“小虫子”繁殖的后代都和它的体色一样。 (4)因为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小虫子”有不同的体色,是因为变异的结果。 学生讨论: 1.桦尺蛾体色(深色、浅色)的变异是产生在曼彻斯特环境改变之前。 2.逐步得出结论: 遗传变异(基础:内因)——环境改变选择优势型(外在动力,外因)——逐代积累产生(结果)。 | 体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分析数据,而后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让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回到桦尺蛾的例子,悟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将具体的图文信号总结出抽象的信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续表)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1课时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提出问题:保护色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并实施:模拟实验 4.分析数据:体色与环境相似或相同,生存机会大,后代更多。 5.得出结论: 遗传变异——环境改变选择优势类型——逐代积累产生 (基础:内罪) (外在动力:外因) (结果) | ||
课后反思 | 教师先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让学生对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留有鲜明的印象。然后,再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的改变在保护色的选择和形成中的作用。 |
案例二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 保护色的形成
[情景展示] 观察下面四幅图片。
[问题探究] 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你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动物具有保护色有什么意义?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很多动物具有保护色,如青蛙、老虎、变色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遗传下去,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5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桦尺蛾的体色变化之谜,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