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优秀练习
展开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雷鸟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体色,这对它避敌十分有利
B.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产生了抗药性
C. 猛禽具有锐利的喙和尖锐的爪,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草原上狼和兔子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A.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雷鸟具有保护色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使得细菌中抵抗抗生素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一代代将抵抗力强这一性状积累并加强,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使杀菌效果下降,细菌的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决定的,不是因为使用抗生素才导致的,B符合题意。
C.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猛禽具有锐利的喙和尖锐的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兔子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兔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兔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这是相互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2.用杀虫剂灭蚊,开始效果还好,后来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
A. 杀虫剂放置时间长变质了 B. 杀虫剂使蚊子的基因变异了,产生了抗药基因
C. 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了下来并大量繁殖 D. 蚊子适应了有杀虫剂的环境
【答案】 C
【解析】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可见C说法正确。
3.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昆虫出现无翅或残翅是生物变异现象
B. 无翅或残翅昆虫数量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不利的变异
D. 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 C
【解析】A.昆虫不同个体之间有正常翅、无翅或残翅的区别,这是生物之间的变异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这是适者生存。因此无翅或残翅昆虫数量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C.无翅或残翅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因此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有利变异,不是不利的变异,C符合题意。
D.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可以遗传给后代,D不符合题意。
4.学习了生物的进化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你不认同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 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C.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 始祖鸟化石证明了现代爬行动物经可进化成鸟类
【答案】 D
【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变异的特点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却是定向的,在环境的选择下生物总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不符合题意。
D.始祖鸟化石证明了古代代爬行动物经可进化成鸟类,D符合题意。
5.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发现抗菌素的效果越来越差。从达尔文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
A. 抗菌素浓度增加使细菌抗药性也增加 B. 抗菌素对细菌逐代选择的结果
C. 细菌由于接触抗菌素产生了抗药性 D. 细菌对抗菌素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因此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作用。
6.《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 )
A. 达尔文 B. 米勒 C. 林奈
【答案】 A
【解析】A.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著有《物种起源》一书,A符合题意。
B.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 B不符合题意。
C.林奈,瑞典生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C不符合题意。
7.下列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之间为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 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有利变异
D.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答案】 C
【解析】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A说法正确。
B.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B说法正确。
C.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而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C说法错误。
D.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D说法正确。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属于 ( )
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 长期的生存斗争
C. 适者生存,不造者被淘汰
D. 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答案】 D
【解析】自然界的生物都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为了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必然会引起生存竞争,所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形容生物的过度繁殖现象,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D说法正确。
9.20世纪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的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DDT杀稻螟的效果不好,其原因是( )
A. 80年代所用的DDT品质较过去差
B. 稻螟长期沾染DDT,体表形成抵抗DDT的保护膜
C. 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DDT的稻螟比例增大
D. 长期使用DDT导致稻螟体内产生抗DDT的抗体
【答案】 C
【解析】稻螟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个体杀死,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个体,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稻螟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因此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所以,因此20世纪6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很好,到了8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不好,其原因是DDT的选择作用使得种群中抗DDT的稻螟比例增大,C说法正确。
10.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 100张撒在蓝色的布上,小组同学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一段时间后停止,统计布上剩余各色小纸片的数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这个模拟实验中,蓝色的布相当于生物的"生活环境",同学模拟的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B. 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
C. 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各色小纸片数会基本相同
D. 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动物不易被发现,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
【答案】 C
【解析】A.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和数量。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A不符合题意。
B.背景色也就是“环境”是蓝色,所以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蓝色,B不符合题意。
C.如果背景换成红色布,那么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C符合题意。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D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11.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数据/类型 | 工业污染前 | 工业污染后 | ||
浅色蛾 | 深色蛾 | 浅色蛾 | 深色蛾 | |
释放数目 | 496只 | 496只 | 472只 | 472只 |
再回收率 | 42% | 8% | 12% | 59% |
(1)从表中可以看出,桦尺蛾的体色有浅色和深色之分,这体现了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 ________ 现象,为了让浅色蛾适应工业污染后的环境,科学家采用染色方法将其体色染成深色,这些体色改变的蛾的后代是否能获得深色的性状? __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 。
(2)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________ (用下列字母表示)。
A.桦尺蛾的体色随环境而变深
B.深色蛾与浅色蛾共同生活在工业污染前,且浅色蛾多
C.通过生存斗争,深色蛾生存下来
D.工业开始污染
【答案】 (1)变异;不能;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遗传给后
(2)B-D-C-A
【解析】(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桦尺蛾保护自己、避敌和捕食.桦尺蛾的体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体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科学家采用染色的方法将其染成深色,外表变了,但是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所以不会遗传给后代。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桦尺蛾保护自己、避敌和捕食,在环境被污染前,环境颜色是浅色的,所以浅色蛾数量较多,一旦工业开始污染,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深色蛾生存下来,桦尺蛾的体色随环境而变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见正确的顺序为:B-D-C-A。
12.在经常刮大风的某个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有正常翅的,也有无翅或残翅(翅膀退化,不能飞行的类型)。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1)昆虫的翅膀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翅膀的差异都自源于生物的________。
(2)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着________作用,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如图所示,经过多年的进化以后,各种类型的比例已经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在这个岛上正常翅的昆虫是________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答案】 (1)变异
(2)定向选择;方向
(3)不利
【解析】(1)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昆虫的翅膀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之分,所以翅膀的差异都自源于生物的变异。
(2)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多,这是结果——适者生存,因此无翅或残翅昆虫数量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大风对昆虫的翅形起定向选择作用,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3)无翅或残翅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利于昆虫的生存,能够遗传下去,并得到积累,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有利变异,而正常翅的昆虫不能适应大风的环境中,所以正常翅的昆虫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a href="/sw/tb_c545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题</a>,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5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训练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5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后练习题</a>,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