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学案
展开第二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学习目标] 1.通过材料分析,理解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2.利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理解种群的变异性。3.举例说明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学会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4.借助材料分析,理解自然选择导致生物适应。5.通过不同地雀物种形成的分析,说明异地和同地的物种形成过程。
知识点一 种群内普遍存在着变异 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
1.种群的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一个种群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彼此可以相互交配进行生殖。
2.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变异,个体间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3.变异普遍存在的原因
(1)通过突变产生新的基因。
(2)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基因型。
基因座位是指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个种群中成千上万的基因座位中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可以形成数量巨大的基因型,使绝大多数个体之间在遗传上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可见,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4.在生存斗争中,一定是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更容易获得食物和空间,获得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生物进化的前提是变异吗?
提示:不是,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
相同的基因座位上一般存在非等位基因吗?
提示:不存在,基因座位上存在的是等位基因。
可遗传变异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吗?可遗传变异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可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的作用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变异是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吗?
提示:不是,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生存斗争对生物体都是不利的吗?
提示:不是;生存斗争对失败(死亡)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整个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
[例] 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嘴型的多样化说明种群内普遍存在着变异
B.嘴型细长个体的增加,说明该种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
C.该鸟类种群指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所有的鸟类个体
D.个体的变异可以表现在性状中,并且可以遗传下去
答案 C
知识点二 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条件
1.适应
(1)定义:是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有助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称为适应。
(2)实例:在工业区森林中,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灰色与黑色的桦尺蠖蛾存活概率出现差异,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
(3)原因
(4)意义
是一种适应性进化,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
2.选择
(1)选择的类型
①人工选择
a.概念: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某些比较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挑选出来,并让它们保留后代。
b.过程:把不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淘汰,不让其传留后代。
c.结果:经过连续数代的选择,人类所需要的变异被保存下来,微小变异得以积累成为显著变异,从而培育出新的品种。
②自然选择
a.概念:环境条件以某种方式选择生物用以繁殖后代的过程。
b.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之间普遍存在变异。
c.过程
d.结果: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积成显著变异,产生出新的类型或物种。
(2)选择的作用:达尔文认为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是自然选择。
3.种群的基因频率
(1)概念
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
②基因频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其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③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
(2)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两者联系: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4.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1)自然选择表面上是选择适应环境的性状,本质上是选择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遗传平衡定律(哈迪一温伯格定律)
(1)内容: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所决定的。
(2)遗传平衡定律的计算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
①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②基因型频率:AA=p2,Aa=2pq,aa=q2。
③上述计算方法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成立。理想状态就是指遗传平衡状态。在自然条件下,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即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3)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①突变
②基因迁移
③遗传漂变
④非随机交配
⑤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下来的个体都适应自然环境吗?
提示:不一定,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但性状不一定完全适应自然环境。
种群内的所有性状都会受到自然选择吗?
提示:不一定,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判断依据:是否使局域不同性状个体之间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出现差异,所以种群内的性状不是都会被自然选择的,如没使用抗生素之前,抗性个体就没有被自然选择。
抗生素的抗药性是在使用抗生素后产生的吗?
提示:不是,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产生了,抗生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
自然选择能否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提示:能,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方向是定向的。
一个个体内所有基因能构成基因库吗?
提示:不能,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库的内容有哪些?
提示:基因库的内容包括基因的数量和基因的种类,所以导致种群中基因数量或种类改变的因素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库改变。
遗传漂变出现效应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提示:比较小的种群。
有利变异个体比例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使有利变异不断积累起来。
[例1] 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解题分析 菜青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起选择作用,A错误;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错误;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正确;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答案 C
[例2]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解题分析 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基因的频率为55%+30%×(1/2)=70%,a基因的频率=1-70%=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答案 D
[例3] 所有种类的家犬与灰狼同属于同一物种——犬科犬属灰狼种,这是因为家犬都是由灰狼经过漫长的过程培育出来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是微小变异积累的结果
B.导致某灰狼种群基因频率变动的因素有突变、基因迁移等
C.人工选择为家犬形成提供动力
D.家犬培育过程是一种适应进化
解题分析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均是种群进化的动力,都可能改变基因的频率,C正确;家犬培育过程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比灰狼更能适应环境,D错误。
答案 D
[例4]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故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A正确;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若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D错误。
答案 A
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的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3)已知基因型AA或aa的频率,求A或a的基因频率经常用到开平方的方法。即A(a)基因频率=(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的伴性遗传除外)。
(4)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Aa的频率=2pq,aa的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频率应保持不变。
知识点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地球上的生命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1.生物进化的单位和实质
(1)单位:种群。
(2)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相关概念
(1)物种: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
3.异地的物种形成
(1)起因: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隔离因素而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所保留和淘汰的基因型不同,两个种群的遗传组成出现差异。
(2)经过:因两个种群彼此处于隔离状态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间的遗传差异积累,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
(3)结果:产生了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
(4)过程图示
4.同地的物种形成
(1)原因
①二倍体植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若减数分裂失败,代之以一次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从而形成了二倍体配子。
②自然界中也可通过其他途径使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再经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二倍体配子。
(2)过程
①二倍体植物在异常情况下形成的雌雄二倍体配子融合后形成四倍体合子发育为成熟植株,并借助自花授粉来繁殖。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的分生组织,形成多倍体。
(3)结论:形成的新的四倍体植物相对于二倍体亲本,是一个新的物种。这个新物种是在亲本物种所在地区产生的,即所谓同地的物种形成,而且是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的。
只要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在进化吗?
提示:不一定,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一个杂合子连续自交,其基因型频率不断改变,但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吗?
提示:不属于,因为两者杂交后得到的是不育的后代。
不同类群生物之间若存在性状差异就一定会发展成不同的物种吗?
提示:不一定。性状的差异必须达到产生生殖隔离的程度才能形成不同的物种。
物种与种群有怎样的联系?物种形成与两种隔离存在怎样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环境隔离(地理隔离)吗?
提示: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不一定,通常情况下,物种的形成需经过环境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但同地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也能产生生殖隔离。
[例1]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题分析 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①~⑥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都有关,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答案 B
[例2] 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的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异地的物种形成需要种群间遗传差异的积累
B.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是新物种
C.新物种可以在亲本物种所在地区产生
D.一个新物种可以扩展形成多个基因库
解题分析 异地的物种形成需要种群间遗传差异的积累,致使两种群基因库差异较大,再也无法进行交流,即产生新的物种,A正确;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不育,不能称为一个物种,B错误;新物种可以在亲本物种所在地区产生,如二倍体加倍变成四倍体,四倍体即是一个新的物种,C正确;一个新物种在不同的区域可以形成不同的种群,可以扩展形成多个基因库,D正确。
答案 B
1.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定向选择了生物的表型
C.只要个体存在变异就会发生自然选择
D.基因频率是指某一个等位基因占该种群基因库的比例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自然选择定向选择了生物的表型,B正确;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C错误;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D错误。
2.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5% B.6%
C.9% D.7.8%
答案 B
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得红绿色盲基因的总数以及红绿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个数。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36(即15×1+5×2+11×1)个,因此,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100%=6%。
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解析 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自交产生的后代中,16%AA16%AA;48%Aa48%(1/4AA∶1/2Aa∶1/4aa),即12%AA∶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频率=16%+12%=28%,A基因频率=28%+1/2×24%=40%。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相似物种间的统一模式与遗传有关
B.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C.施用杀虫剂对害虫抗药性增强起到人工选择的作用
D.异地的物种形成与自然选择导致基因库的差异有关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B正确;施用杀虫剂对害虫抗药性增强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而人工选择的目的是保留人类需要的变异,C错误;由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可知,由于自然选择导致基因库的差异进而导致了生殖隔离,D正确。
5.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甲(2n)基因型为Aa,其减数分裂失败,代之以一次有丝分裂,形成配子(2n)。两个这样的配子融合形成的四倍体合子能发育为成熟植株,并能借助自花授粉来繁殖,成为植物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乙与植物甲位于同地,所以同属于一个种群
B.植物乙与植物甲能杂交,所以两者属于同一物种
C.若遗传平衡,则植物乙基因A的频率大于a的频率
D.该过程说明新物种可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
答案 D
解析 植物乙与植物甲能杂交,但产生的是三倍体,三倍体不可育,所以两者不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A、B错误;若遗传平衡,则四倍体植物(AAaa)繁殖前后没有突变和自然选择淘汰个体,所以植物乙中基因A的频率等于a的频率,C错误;该过程中产生的四倍体植物是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说明新物种的形成不需地理隔离即可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形成,D正确。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答案 B
解析 抗药性变异是在使用皮康霜药物前产生的,药物只是对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A错误;生殖隔离是指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或能交配但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B正确;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的,但它们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C错误;桦尺蠖有灰色和黑色,由于灰色桦尺蠖不适应环境,被环境淘汰了,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产生了进化,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知识点一 种群内普遍存在着变异 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了大量新基因
B.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基因座位
C.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D.翅膀不强壮的昆虫在特定环境下也可以是优势个体
答案 A
知识点二 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条件
2.人工选择培育家鸡新品种的过程中,家鸡种群的( )
A.变异是定向的
B.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C.不遗传变异是人工选择的前提
D.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答案 B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人工选择培育家鸡新品种的过程中,家鸡种群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B正确;可遗传变异是人工选择的前提,C错误;在选择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错误。
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时,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个体并不是直接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考虑到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分配,并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得以遗传,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4.科研人员用连年选种的方法(每代选种200~300株)培育出含油量高的玉米,其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育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
B.选育过程使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
C.选育过程提高了控制产油量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
D.连续多代的选育提高了玉米的含油量,说明人工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 A
解析 选育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型,A错误;在人工选择中,通过多代的选择,种群中相关的有利变异(含油量较高)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从而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B正确;在此过程中,控制产油量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增大,这一过程是定向的,C、D正确。
5.下列关于基因库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答案 C
解析 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中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基因库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则基因库组成一定会发生变化。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随繁殖的进行而不断延续。
6.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各是( )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 D.82%和18%
答案 A
解析 因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人中共有基因30000×2=60000(个),蓝眼3600人中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人,纯合子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子14400人含28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400个,a基因14400个。则A的基因频率=(24000+14400)/60000×100%=64%,a的基因频率=(7200+14400)/60000×100%=36%。
7.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400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12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
A.7.5% B.6%
C.5.6% D.8.1%
答案 B
解析 由于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上没有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点,所以红绿色盲相关的基因总数是400×2+400=1200,Xb=10×2+12×1+18×1+22×1=72(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这18名正常妇女的基因型是XBXb,22个男性是红绿色盲,其基因型是XbY),所以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Xb)=72/1200=6%。
知识点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地球上的生命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8.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B.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区分不同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答案 D
解析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即同种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着生殖隔离。
9.下列对生殖隔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一定不能互相交配
C.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D.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也可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答案 A
解析 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根据生殖隔离的概念,可判断A正确。
1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越大进化也越快
B.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D.变异是进化的基础,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使种群内的变异量增大
答案 A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其进化快慢与基因频率改变有关,种群越大不一定进化越快,A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B正确;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C正确;变异是进化的基础,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使种群内的变异量增大,D正确。
11.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和乙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B.甲和乙的关系一定为竞争
C.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D.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答案 D
解析 两种群能自由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才能说明两种群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甲和乙若为同一物种,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甲、乙属于两个种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C错误。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B.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亲代个体传递给子代的仅仅是亲代的基因
C.二倍体植物与其经诱导后形成的四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若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基因频率最终降为零
答案 B
解析 只有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个体并不是把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而是将亲代的基因传递给子代;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杂交,它们后代(三倍体)高度不育,故二倍体植物与其经诱导后形成的四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若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的持续作用下a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但不一定降为零。
13.暗绿柳莺是一种小型鸟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此鸟分布很广,可分为多个亚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亚种与拉达亚种相遇仍可杂交,与东北亚种相遇不相杂交,已形成生殖隔离。下图表示新疆亚种、拉达亚种和东北亚种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B.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隔离
C.同一物种的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之间一定能进行基因交流
D.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因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和淘汰的基因型不同,导致二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若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D正确;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因此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隔离,B正确;同一物种的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若存在地理上的障碍而导致二者不能相遇,则二者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14.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2可知,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因此种群1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
(2)图1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因此________(填“有”或“没有”)新物种诞生。
(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________作用。
答案 (1)不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有 (2)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没有
(3)1 选择
解析 (1)从图2中AA为黑色,Aa为浅黑色、aa为灰色可知,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不完全显性。A′是新出现的基因,基因突变能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A基因的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2)据图1分析,图中箭头表示通过个体的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也说明了没有形成新物种。
(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导学案,文件包含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学案设计,共9页。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祖先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祖先学案及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