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练习题
展开1.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中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已形成部落联盟
C.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私有制已经产生
2.(2023·平顶山高一阶段练习)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如果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
3.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以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4.(2021·福建卷)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5.(2023·长沙高三阶段练习)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6.(2020·海南卷)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7.(2022·赤峰高一期末)在周代伦理中,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族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入宗子之家”。在丧葬制度中,大宗死亡,族人即使无“五服”之亲,也须为之服“齐衰三月”。这说明,西周( )
A.通过丧葬制度巩固了分封制
B.建立了较为森严的社会等级
C.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D.依据血缘关系建立政治秩序
8.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
A.内外服制、原始经济 B.内外服制、井田制
C.分封制、井田制 D.分封制、原始经济
9.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掘的商代大墓中,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包括鼎、钺等礼乐重器,戈、矛、刀、剑寻常兵器以及农用工具铲、锸、耒、耜等;其中鼎30多件,农具17件,器表装饰有精美花纹。该发掘说明商代( )
A.江西成为青铜铸造业中心
B.青铜器普遍运用于生产中
C.江南已有发达的青铜文化
D.青铜铸造是最主要的部门
10.《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这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文献记载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考古发现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11.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大约处于公元前1750年至前1500年,下图中“华夏第一鼎”即出土于这一遗址。该“鼎”反映了( )
方格纹铜鼎
A.夏朝时王权礼制已经萌生
B.中国初步具备了国家规模
C.商周存在精美的青铜文明
D.西周实行了森严的等级制
12.(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3.(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1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9分)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A [据图示可知,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说明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部落联盟,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并未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C项;私有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
2.C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水稻种植遗迹,C项正确。]
3.B [根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世界各地文明进行比较,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
4.D [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均排除。]
5.B [据材料中“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6.A [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下,西周形成了森严的社会等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社会治理的表现,排除C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建立政治秩序,排除D项。]
8.C [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对贵族的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分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对权力进行分配,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经济,而非原始经济,排除A、B、D三项。]
9.C
10.D [《竹书纪年》记载的夏代世系和《尚书·多士》记载的“殷革夏命”,以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提供考古学依据等,说明考古发现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D项正确;“文献记载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说法不准确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唯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
11.A [“鼎”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礼器”,而公元前1750年至前1500年,我国处于夏朝时期,A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与国家规模无关,B项排除。]
12.C [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并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
13.D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
14.(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
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证明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 这是一份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夏本纪》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1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1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作业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