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6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 6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七单元(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八单元(教案) 教案 8 次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六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五上 第六单元(教案),共32页。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 “舐犊情深”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人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慈母情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父爱之舟》让学生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要求学生有对象意识,和父母沟通时尊重父母,表达时注意使用恰当的措辞、语气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慈母情深》一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一文,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针对不同的事例说说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习作“我想对您说”,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并表达感情。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练习写作时,用恰当的语言,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维创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段,体会不寻常而平凡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会用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8 慈母情深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慈母情深》,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慈母情深”在哪些地方感受到了。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魄、抑、颓”等11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辞、碌、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六单元导语页的图片)引导:同学们,看到这幅图,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2)导入: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舐犊情深。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深”字用红色粉笔写)
3.描绘画面。
(1)引导:看到“慈母”两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母亲的形象?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2)过渡:那么作者笔下慈母情深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慈母情深》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1、学生看图,分享想到的词语。
2、齐读语文要素: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齐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学生汇报对母亲的印象。
活动意图: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课前通过看导语页,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揭示课题环节,先读“慈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3、师小结: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文,思考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认读情况
①小老师领读词语
②全班齐读
③生分段朗读、正音
④指名填空
⑤理解词语
3、学生读词语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学生根据课件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学生读文以后提出质疑的问题
活动意图:从本课学生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和多音字入手,检查预习情况,再以填空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巧妙渗透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充分质疑,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使课堂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更感兴趣。
环节三: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回顾小结,引发期待。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知道了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那样的书价和“我”是那样渴望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满怀着对书的渴望,作者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怎样的母亲?他又有着怎样的心情?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学生活动:
请生简单谈谈本课的学习收获。
活动意图: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结,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巩固作业: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提升作业:观察父母的爱,并尝试记录下来。
6、板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8 慈母情深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借助文字,想象场景,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②语言运用: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对比、反复的手法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并练习运用。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忆旧引新,揭示目标
教师活动:
回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慈母情深》,了解到“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满怀着对书的渴望,“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找母亲要钱。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位母亲的慈爱之心和舐犊之爱吧。
学生活动:
请生简单回忆并分享上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环节二:走进场景,体会艰辛
教师活动:
1.走进场景了解母亲工作的地方。
2.仔细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3.课件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那种震耳欲聋的声响。
4.调动体验,体会反复的写法,指导朗读。
引导: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怎么样?
5.师小结:这就是慈母的心,这就是慈母的情。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场景越压抑,越闷热,越嘈杂,就越能体现——“慈母情深”。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2、生自由读,谈体会。
3、反复读
狭小的空间,不能开窗,七八十只灯泡照射着,七八十个人身体散发的热量,“我”体会到酷热难挡的滋味。
(难受,受不了,想逃离……)
4、指导学生读出(辛苦,难挨……)
活动意图: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内容包含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又能调动多种情感体验。这个部分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感受厂房的狭小;播放音频、视频来直接冲击感官,感受环境的嘈杂;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狭小屋子里酷热难挡的痛苦。这样以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环节三:走近母亲,感受深情
教师活动:
1.关注细节,体会心情。
2.品读细节,感受形象。“我”看到的母亲是怎样的?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师引导分析:
①背直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弯曲的背,僵硬的背,麻木的背……)想象一下:以前母亲的背在“我”心里是怎样的?(挺拔的,笔直的……)现在为什么这样了?
(3)对比阅读。(4)练习朗读
3.感受母爱的无私。
①小声读片段,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关键词理解:“揉得皱皱的、龟裂、塞”等词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学生活动:
1、生默读思考:
(1)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仔细体会一下。
2、品读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再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3)对比阅读感受
(4)再自由读,指名读
(5)分角色读对话
3.自由练读后,比赛朗读。
活动意图:抓住动词来理解重点语句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母亲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支持“我”买书,快速塞钱给“我”,生怕“我”不接受,从中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母爱。母亲给了钱后的一连串“立刻”,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母亲动作的快速和争分夺秒,再次加深对母亲工作辛苦的感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那种深切无私的爱。
环节四:感恩母爱,感悟成长
教师活动:
1.回顾前文:看到母亲如此艰辛,如此操劳,却把要买书的钱不由分说地塞给了“我”,“我”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1)读中体会: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2)想象体验:“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应该怎么做?
(3)理解句义:为什么说“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2.那天,梁晓声在文中结尾说——(出示课件)
3.出示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4.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母亲》,将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1、默读文,找出对应文段,体会人物的心情。
2.合作感悟
3.请生介绍作者
4.请生汇报分享
5.学生写下感受,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适时适量的资料穿插会对理解课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一板块出示作者简介与《母亲》的选段,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作者最想表达的心声,懂得教材选用此文最大的教育意义。
环节五:升华情感,读中学写
教师活动:
1.拓展诗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可怜天下父母心)
2.链接生活,读后练写。
学生活动:
学生感悟,手写感受
活动意图:读中学写,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既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慈母情深”,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同步练习册对应课时
巩固作业:再读一读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体会我的感受。
提升作业:尝试写一些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9 父爱之舟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父爱之舟》,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茧、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难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歌曲《父亲》,师激情谈话: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温暖的春风,那么父爱就是火热的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梁晓声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吴冠中去体会那深沉的父爱。
2.揭示课题:父爱之舟。
3.读题质疑: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想问的?
学生活动:
1.感悟情境
2.齐读课题
3、生交流汇报
活动意图:用歌曲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发现题目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读书审题、提取信息和质疑的能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吴冠中相关资料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3.课件出示词语:
4、指导书写生字,提示“考、屑”两个字的写法。
5、检查初读情况:抽读、轮读,多种形式读,互相纠正,及时评价。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5.引导梳理文章结构:开头写“我”刚从梦中醒来;中间具体写父爱的点点滴滴;结尾再次写梦醒,照应开头。
学生活动:
1.生交流作者
2.生自读生字词、课文
3.开火车认读词语
4.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发挥学生自主认读生字的能力。
环节三: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教师活动: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哪个场景最打动你?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3.师小结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边读文边批注。
2.汇报交流默读成果。
活动意图
教师把空间全部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做批注谈感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提升作业:搜集颂扬父母之爱的名句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并抄录下来。
6.板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9 父爱之舟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父爱之舟》,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②语言运用: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能品味文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难点:理解课题和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场景对比。
(1)回顾场景: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在梦境里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说一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与上节课自己写的场景对比,说一说:谁写的更感人?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打动你的场景。
学生活动:
1、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谈父亲留给自己的印象。
2、学生汇报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相关片段。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环节二:聚焦场景,体悟父爱
教师活动: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②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同桌讨论:
③指导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3.讨论:这一段写法跟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品读结尾: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
的形式来回忆往事?结尾与哪里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5.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打动你?请再仔细读一读那一部分,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第5~9
自然段,按要求做批注。
2、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父亲为
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4、背诵:全班一齐背诵《游
子吟》。
5、想象一下:粗手粗脚
的父亲做这样的事可能会怎么样?
6、对比:穿插朱自清的《背影》片段,对比朗读,说说自己
的体会。
7、学生汇报
活动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三:总结巩固,对比阅读
教师活动:
1.回顾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将《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3.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吴冠中和朱自清表现父爱的方式。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表达理解。
2、学生在此回顾两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3、阅读背影,比较表达父爱的方式。
活动意图: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个主题。通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文章的学习,再对比写法,对学习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同步练习册对应课时
巩固作业:再读一读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体会我的感受。
提升作业:尝试写一些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②语言运用: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
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对他的一生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一首诗,也说明了这一点。
课件出示:《什么伴随着孩子》片段
2.板书课题:“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3.读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活动:
1.学生齐读诗歌
2.齐读课题
3.学生读题自由表达想法。
活动意图:用小诗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发现题目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读书审题、提取信息和质疑的能力。
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1.词语检测。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
(2)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结构。
3.引导: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1)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纠正字音,学生再次读。
(3)齐读词语,识记字词。
2、默读课文,完成问题交流汇报
3.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填空,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先认读生字,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三:研读课文,探究重点
教师活动:
1.品读第1~14自然段,分别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和父亲不同评价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同一首诗,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3.品读第15~17自然段,自己试着思考:“生活的小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父母亲的评价比作是风?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幸运?
3.联系实际:你的父亲和母亲平时是怎样教育你的?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写一写。
学生活动:
1、学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品味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生读中体悟:轻声读这一部分,体会“我”在等待中的急切心情。
4.学生尝试回答:母亲着重评价的是写诗的这个行为,重在鼓励;父亲看重的是诗的质量,所以给出了严厉的批评。
5、学生带着问题品读第15~17自然段。汇报成果。
6、学生练习写片段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策略,对比父亲与母亲不同的评价,以及巴迪听到不同评价后的不同反应,让学生明白截然不同的评价带来的不同结果。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巩固作业:练笔:回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提升作业:反复读文中描写父母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情感。
6.板书设计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单元的一组课文都是歌颂母爱或父爱的文章,这种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父母是我们成长路上忠实的伴侣,他们的批评和鼓励是我们成长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无私的父母为我们倾尽了心血,操劳了一生,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发表看法与简述处理方法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③思维能力: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锻炼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明白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积极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时要观点明确、材料合理,要尊重对方。
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发表看法与简述处理方法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难点:积极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时要观点明确、材料合理,要尊重对方。
3.教学准备:教案 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
回顾课文,切入话题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读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吧。
学生活动:
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活动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环节二: 了解要点,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
是呀,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教师出示片段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刚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3.教师出示片段二,学生各抒己见。
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4.教师出示片段三,引导同桌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5.教师小结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进行三个片段的讨论,并积极发言。
2.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3.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活动意图:三则小故事的引入,创设了交流的情景,使场面更加的真实,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
环节三:
升华情感
教师活动:
1.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父母对我们多种形式的关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谈谈你是怎么做的。
2.教师总结交流过程。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讲述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的爱的。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活动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学生感悟到父母之爱,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同时明确交际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环节四:
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学生活动:
1.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1)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积累方法。
(2)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有哪些不足。
活动意图:锻炼学生的应对能力,使学生说话更加得体,更能以理服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结合生活聊一聊学习本组课文之后的收获。
巩固作业: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爸爸、妈妈表示自己的感激。
提升作业: 写一写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6、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检查签字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我想对您说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4.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指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②语言运用: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运用,修辞表达方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引导学生口语表达的顺序,语言的交流的方式。学会与人分享,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终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选材,创编与它独特的故事,并赋予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真实性,感人性。养成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学生通过描写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政元素: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与父母进行心贴心的“交谈”。
3.教学准备:PPT 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父母的信,激发情感。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之情”,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可是通过课前调查,老师了解到,你们当中有的人因为多种原因,平时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很少。今天,你们的父母给你们写了一封信,想和你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你们想看吗?
2.揭示习作题目。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与父母要倾诉什么内容?
2. 从多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
3.齐读习作题目“我想对您说”
活动意图:
出示父母的信,激发情感。当看父母写给你们的信,同样父母也想看到你们回给他们的信,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激发思路,引导说出来。
环节二:发散思维,梳理“说”
教师活动:
1. 学生容易说到的是向父母表达感谢、表达对父母的爱;还可能会对父母说一些建议或者劝慰的话。教师顺势归类学生想说的内容。
2. 静心思考:请你想一想,有什么想对父母说的吗?
3.板书“感谢、建议、劝慰”。
引导:联系文本中的习作提示和口语交际的内容,启发“说”。
4.读读文本中的习作提示,想一想口语交际课上的内容,你还能跟父母说点什么?
5.修改“习作素材单”,鼓励多角度对父母“说”。
学生活动:
1. 自由交流想跟父母说的话。
2. 结合“习作素材单”,把想对父母说的话一一列出来,用简洁的词句写在表格中。
3.结合“习作素材单”,梳理“说”的内容。
(1)独立思考,填写“习作素材单”。
(2)集体交流“习作素材单”,互相启发。
出示学生的“习作素材单”,预设学生可能只对妈妈“说”或者对爸爸“说”,还可能对父母“说”。
活动意图:
设置分享故事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拓宽选材的思路,又能理顺习作的思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习作打好基础。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提升性作业:分享自己的故事
6、板书设计:
我想对您说
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分享自己的心里话
课时教学设计
习作:我想对您说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5.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指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②语言运用: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运用,修辞表达方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引导学生口语表达的顺序,语言的交流的方式。学会与人分享,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终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选材,创编与它独特的故事,并赋予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真实性,感人性。养成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学生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爱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政元素: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与父母进行心贴心的“交谈”。
3.教学准备:PPT 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明确要求,落笔“说”
教师活动:
我们和父母生活了十几年,想说的话有很多。请你想一想,你想对谁说?然后按照习作要求写下来。(自由读要求)你们的父母很希望读到你们的回信呀!读懂“说”的要求。
出示习作要求:
(1)用上恰当的语言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成一封信。
(2)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理解和接受你的看法,接纳你的建议。
(3)书信格式要规范。
学生活动:
落笔写一写:想象父母就在你的眼前,与他们用心交流。
提示坐姿要正确,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写错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等。
活动意图:
先让学生尝试写一写,然后老师指导写法,结合本单元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环节二:
引导深入,丰富“说”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一是写信时不聚焦具体的事,只是空洞地写感受;二是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指导写出“真事真情”。出示学生空洞的表达感谢之情的习作,追问: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你有什么建议吗?
学生活动:
1.写好后,和一位同学交流,互相修改。
2.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活动意图:
在向父母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时,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尊重父母;其次一定要用上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说。这样父母才能体谅你的感受,理解和接受你的建议。
环节三:以评促改,深化“说”
教师活动:
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你一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请你专心修改自己的习作,谁修改得认真,老师将把父母写给你们的信悄悄送给你。
学生活动:
1.读读父母的信,再独立修改自己写给父母的信。
2.推荐交流学生的书信,以评促改。
创设情境:下面进入“朗读者”栏目。谁愿意把自己修改好的信与全班交流,老师为你录下来,发给你的父母,让他们在这一刻感受到你的内心。
活动意图:三分作文七分读!听的同学要认真想一想他(她)的书信你最欣赏哪一部分。学生结合习作要求进行评价。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修改自己的习作,使用修改符号。
巩固性作业:请你把今天这封信重新誊写在信纸上。
提升性作业:写好后可以装在信封中送给父母,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的形式发给父母。
6.板书设计:
我想对您说
修改习作
写好信送给父母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六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写作时的情感变化。
②语言运用:能正确地书写并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根据所写事物,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步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指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写出自己成长中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
3.教学准备:PPT 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交流平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导入: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数文人墨客曾赞美它;它,又是最渺小的爱,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常常看不到它。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讲的就是这种爱。(父母之爱)谁来说说,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用了哪些方法?(场景细节)
学生活动:
1.朗读者:读一读,品一品。
个人分享:在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分享朗读,说一说,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思考者:读一读,画一画。自主阅读“交流平台”内容,画出关键语句,总结、体会、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描写的好处。
活动意图: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回顾,让学生了解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词句段运用:比较发现,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语句段运用第1小题)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2.(课件出示语句段运用第2小题)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发现共同点。
学生朗读三段结尾,同桌讨论三个结尾分别和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发现不同点。
小组讨论:结尾有何不同的特点?
(3)交流课前搜集的场景描写的语句并说明作用。
活动意图:
设置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对对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入、全面。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抄写本单元重点词语,熟读课文,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拓展性作业:完成修辞手法的句子练习。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六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写作时的情感变化。
②语言运用:能正确地书写并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根据所写事物,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步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指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写出自己成长中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词句段运用:写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教师活动:
读例句,发现共同点:想一想这样的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两句话都表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内心感到愧疚,知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学生活动:
1.小组交流,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自己“第一次”的经历。
2.集体交流,扩宽思路。
3.自由写一写。
提示:事情用一两句话概述,不需要展开,重点把内心触动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活动意图:
让学生收集身边人的感人故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环节二:日积月累:朗读积累,丰富语言
教师活动:
1.整体感知,读通句子。
2.交流合作,了解大意。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4、思考:这几句都围绕哪个话题展开的?(勤俭节约)
5、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句子,了解大意。
2、学生提出未能理解的部分,师生共同解决。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4、.提供以下语境,尝试运用。
(1)食堂打算悬挂一幅标语,你认为哪一句合适?生回答。
(2)爷爷想写一幅字挂在书房的墙上,你认为写哪一句合适?生回答。
5、生拓展交流: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活动意图:
古诗学习重在读与悟,通过抓古诗中的字词、想象画面等方式,逐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欣赏、理解、积累古诗的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修改自己的小练笔“第一次”的经历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拓展性作业:背诵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写自己的第一次经历 日结月累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 “舐犊情深”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人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慈母情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父爱之舟》让学生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要求学生有对象意识,和父母沟通时尊重父母,表达时注意使用恰当的措辞、语气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慈母情深》一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一文,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针对不同的事例说说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习作“我想对您说”,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并表达感情。
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练习写作时,用恰当的语言,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维创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段,体会不寻常而平凡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会用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8 慈母情深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慈母情深》,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慈母情深”在哪些地方感受到了。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魄、抑、颓”等11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辞、碌、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六单元导语页的图片)引导:同学们,看到这幅图,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2)导入: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舐犊情深。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深”字用红色粉笔写)
3.描绘画面。
(1)引导:看到“慈母”两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母亲的形象?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2)过渡:那么作者笔下慈母情深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慈母情深》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1、学生看图,分享想到的词语。
2、齐读语文要素: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齐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学生汇报对母亲的印象。
活动意图: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课前通过看导语页,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揭示课题环节,先读“慈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3、师小结: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文,思考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认读情况
①小老师领读词语
②全班齐读
③生分段朗读、正音
④指名填空
⑤理解词语
3、学生读词语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学生根据课件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学生读文以后提出质疑的问题
活动意图:从本课学生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和多音字入手,检查预习情况,再以填空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巧妙渗透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充分质疑,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使课堂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更感兴趣。
环节三: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回顾小结,引发期待。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知道了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那样的书价和“我”是那样渴望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满怀着对书的渴望,作者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怎样的母亲?他又有着怎样的心情?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学生活动:
请生简单谈谈本课的学习收获。
活动意图: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结,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巩固作业: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提升作业:观察父母的爱,并尝试记录下来。
6、板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8 慈母情深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借助文字,想象场景,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②语言运用: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对比、反复的手法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并练习运用。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忆旧引新,揭示目标
教师活动:
回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慈母情深》,了解到“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满怀着对书的渴望,“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找母亲要钱。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位母亲的慈爱之心和舐犊之爱吧。
学生活动:
请生简单回忆并分享上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环节二:走进场景,体会艰辛
教师活动:
1.走进场景了解母亲工作的地方。
2.仔细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3.课件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那种震耳欲聋的声响。
4.调动体验,体会反复的写法,指导朗读。
引导: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怎么样?
5.师小结:这就是慈母的心,这就是慈母的情。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场景越压抑,越闷热,越嘈杂,就越能体现——“慈母情深”。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2、生自由读,谈体会。
3、反复读
狭小的空间,不能开窗,七八十只灯泡照射着,七八十个人身体散发的热量,“我”体会到酷热难挡的滋味。
(难受,受不了,想逃离……)
4、指导学生读出(辛苦,难挨……)
活动意图: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内容包含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又能调动多种情感体验。这个部分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感受厂房的狭小;播放音频、视频来直接冲击感官,感受环境的嘈杂;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狭小屋子里酷热难挡的痛苦。这样以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环节三:走近母亲,感受深情
教师活动:
1.关注细节,体会心情。
2.品读细节,感受形象。“我”看到的母亲是怎样的?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师引导分析:
①背直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弯曲的背,僵硬的背,麻木的背……)想象一下:以前母亲的背在“我”心里是怎样的?(挺拔的,笔直的……)现在为什么这样了?
(3)对比阅读。(4)练习朗读
3.感受母爱的无私。
①小声读片段,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关键词理解:“揉得皱皱的、龟裂、塞”等词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学生活动:
1、生默读思考:
(1)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仔细体会一下。
2、品读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再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3)对比阅读感受
(4)再自由读,指名读
(5)分角色读对话
3.自由练读后,比赛朗读。
活动意图:抓住动词来理解重点语句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母亲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支持“我”买书,快速塞钱给“我”,生怕“我”不接受,从中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母爱。母亲给了钱后的一连串“立刻”,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母亲动作的快速和争分夺秒,再次加深对母亲工作辛苦的感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那种深切无私的爱。
环节四:感恩母爱,感悟成长
教师活动:
1.回顾前文:看到母亲如此艰辛,如此操劳,却把要买书的钱不由分说地塞给了“我”,“我”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1)读中体会: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2)想象体验:“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应该怎么做?
(3)理解句义:为什么说“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2.那天,梁晓声在文中结尾说——(出示课件)
3.出示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4.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母亲》,将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1、默读文,找出对应文段,体会人物的心情。
2.合作感悟
3.请生介绍作者
4.请生汇报分享
5.学生写下感受,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适时适量的资料穿插会对理解课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一板块出示作者简介与《母亲》的选段,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作者最想表达的心声,懂得教材选用此文最大的教育意义。
环节五:升华情感,读中学写
教师活动:
1.拓展诗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可怜天下父母心)
2.链接生活,读后练写。
学生活动:
学生感悟,手写感受
活动意图:读中学写,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既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慈母情深”,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同步练习册对应课时
巩固作业:再读一读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体会我的感受。
提升作业:尝试写一些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9 父爱之舟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父爱之舟》,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茧、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难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歌曲《父亲》,师激情谈话: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温暖的春风,那么父爱就是火热的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梁晓声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吴冠中去体会那深沉的父爱。
2.揭示课题:父爱之舟。
3.读题质疑: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想问的?
学生活动:
1.感悟情境
2.齐读课题
3、生交流汇报
活动意图:用歌曲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发现题目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读书审题、提取信息和质疑的能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吴冠中相关资料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3.课件出示词语:
4、指导书写生字,提示“考、屑”两个字的写法。
5、检查初读情况:抽读、轮读,多种形式读,互相纠正,及时评价。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5.引导梳理文章结构:开头写“我”刚从梦中醒来;中间具体写父爱的点点滴滴;结尾再次写梦醒,照应开头。
学生活动:
1.生交流作者
2.生自读生字词、课文
3.开火车认读词语
4.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发挥学生自主认读生字的能力。
环节三: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教师活动: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哪个场景最打动你?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3.师小结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边读文边批注。
2.汇报交流默读成果。
活动意图
教师把空间全部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做批注谈感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提升作业:搜集颂扬父母之爱的名句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并抄录下来。
6.板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9 父爱之舟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父爱之舟》,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②语言运用: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能品味文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难点:理解课题和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场景对比。
(1)回顾场景: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在梦境里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说一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与上节课自己写的场景对比,说一说:谁写的更感人?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打动你的场景。
学生活动:
1、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谈父亲留给自己的印象。
2、学生汇报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相关片段。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环节二:聚焦场景,体悟父爱
教师活动: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②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同桌讨论:
③指导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3.讨论:这一段写法跟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品读结尾: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
的形式来回忆往事?结尾与哪里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5.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打动你?请再仔细读一读那一部分,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第5~9
自然段,按要求做批注。
2、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父亲为
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4、背诵:全班一齐背诵《游
子吟》。
5、想象一下:粗手粗脚
的父亲做这样的事可能会怎么样?
6、对比:穿插朱自清的《背影》片段,对比朗读,说说自己
的体会。
7、学生汇报
活动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三:总结巩固,对比阅读
教师活动:
1.回顾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将《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3.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吴冠中和朱自清表现父爱的方式。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表达理解。
2、学生在此回顾两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3、阅读背影,比较表达父爱的方式。
活动意图: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个主题。通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文章的学习,再对比写法,对学习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同步练习册对应课时
巩固作业:再读一读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体会我的感受。
提升作业:尝试写一些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②语言运用: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
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对他的一生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一首诗,也说明了这一点。
课件出示:《什么伴随着孩子》片段
2.板书课题:“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3.读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活动:
1.学生齐读诗歌
2.齐读课题
3.学生读题自由表达想法。
活动意图:用小诗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发现题目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读书审题、提取信息和质疑的能力。
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1.词语检测。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
(2)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结构。
3.引导: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1)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纠正字音,学生再次读。
(3)齐读词语,识记字词。
2、默读课文,完成问题交流汇报
3.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填空,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先认读生字,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三:研读课文,探究重点
教师活动:
1.品读第1~14自然段,分别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和父亲不同评价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同一首诗,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3.品读第15~17自然段,自己试着思考:“生活的小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父母亲的评价比作是风?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幸运?
3.联系实际:你的父亲和母亲平时是怎样教育你的?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写一写。
学生活动:
1、学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品味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生读中体悟:轻声读这一部分,体会“我”在等待中的急切心情。
4.学生尝试回答:母亲着重评价的是写诗的这个行为,重在鼓励;父亲看重的是诗的质量,所以给出了严厉的批评。
5、学生带着问题品读第15~17自然段。汇报成果。
6、学生练习写片段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策略,对比父亲与母亲不同的评价,以及巴迪听到不同评价后的不同反应,让学生明白截然不同的评价带来的不同结果。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巩固作业:练笔:回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提升作业:反复读文中描写父母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情感。
6.板书设计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单元的一组课文都是歌颂母爱或父爱的文章,这种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父母是我们成长路上忠实的伴侣,他们的批评和鼓励是我们成长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无私的父母为我们倾尽了心血,操劳了一生,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发表看法与简述处理方法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③思维能力: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锻炼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明白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积极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时要观点明确、材料合理,要尊重对方。
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发表看法与简述处理方法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难点:积极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时要观点明确、材料合理,要尊重对方。
3.教学准备:教案 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
回顾课文,切入话题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读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吧。
学生活动:
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活动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环节二: 了解要点,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
是呀,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教师出示片段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刚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3.教师出示片段二,学生各抒己见。
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4.教师出示片段三,引导同桌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5.教师小结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进行三个片段的讨论,并积极发言。
2.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3.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活动意图:三则小故事的引入,创设了交流的情景,使场面更加的真实,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
环节三:
升华情感
教师活动:
1.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父母对我们多种形式的关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谈谈你是怎么做的。
2.教师总结交流过程。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讲述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的爱的。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活动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学生感悟到父母之爱,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同时明确交际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环节四:
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学生活动:
1.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1)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积累方法。
(2)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有哪些不足。
活动意图:锻炼学生的应对能力,使学生说话更加得体,更能以理服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结合生活聊一聊学习本组课文之后的收获。
巩固作业: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爸爸、妈妈表示自己的感激。
提升作业: 写一写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6、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检查签字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我想对您说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4.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指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②语言运用: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运用,修辞表达方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引导学生口语表达的顺序,语言的交流的方式。学会与人分享,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终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选材,创编与它独特的故事,并赋予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真实性,感人性。养成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学生通过描写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政元素: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与父母进行心贴心的“交谈”。
3.教学准备:PPT 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父母的信,激发情感。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之情”,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可是通过课前调查,老师了解到,你们当中有的人因为多种原因,平时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很少。今天,你们的父母给你们写了一封信,想和你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你们想看吗?
2.揭示习作题目。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与父母要倾诉什么内容?
2. 从多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
3.齐读习作题目“我想对您说”
活动意图:
出示父母的信,激发情感。当看父母写给你们的信,同样父母也想看到你们回给他们的信,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激发思路,引导说出来。
环节二:发散思维,梳理“说”
教师活动:
1. 学生容易说到的是向父母表达感谢、表达对父母的爱;还可能会对父母说一些建议或者劝慰的话。教师顺势归类学生想说的内容。
2. 静心思考:请你想一想,有什么想对父母说的吗?
3.板书“感谢、建议、劝慰”。
引导:联系文本中的习作提示和口语交际的内容,启发“说”。
4.读读文本中的习作提示,想一想口语交际课上的内容,你还能跟父母说点什么?
5.修改“习作素材单”,鼓励多角度对父母“说”。
学生活动:
1. 自由交流想跟父母说的话。
2. 结合“习作素材单”,把想对父母说的话一一列出来,用简洁的词句写在表格中。
3.结合“习作素材单”,梳理“说”的内容。
(1)独立思考,填写“习作素材单”。
(2)集体交流“习作素材单”,互相启发。
出示学生的“习作素材单”,预设学生可能只对妈妈“说”或者对爸爸“说”,还可能对父母“说”。
活动意图:
设置分享故事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拓宽选材的思路,又能理顺习作的思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习作打好基础。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提升性作业:分享自己的故事
6、板书设计:
我想对您说
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分享自己的心里话
课时教学设计
习作:我想对您说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5.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指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②语言运用: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运用,修辞表达方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引导学生口语表达的顺序,语言的交流的方式。学会与人分享,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终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选材,创编与它独特的故事,并赋予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真实性,感人性。养成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学生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爱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政元素: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事物,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与父母进行心贴心的“交谈”。
3.教学准备:PPT 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明确要求,落笔“说”
教师活动:
我们和父母生活了十几年,想说的话有很多。请你想一想,你想对谁说?然后按照习作要求写下来。(自由读要求)你们的父母很希望读到你们的回信呀!读懂“说”的要求。
出示习作要求:
(1)用上恰当的语言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成一封信。
(2)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理解和接受你的看法,接纳你的建议。
(3)书信格式要规范。
学生活动:
落笔写一写:想象父母就在你的眼前,与他们用心交流。
提示坐姿要正确,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写错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等。
活动意图:
先让学生尝试写一写,然后老师指导写法,结合本单元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环节二:
引导深入,丰富“说”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一是写信时不聚焦具体的事,只是空洞地写感受;二是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指导写出“真事真情”。出示学生空洞的表达感谢之情的习作,追问: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你有什么建议吗?
学生活动:
1.写好后,和一位同学交流,互相修改。
2.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活动意图:
在向父母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时,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尊重父母;其次一定要用上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说。这样父母才能体谅你的感受,理解和接受你的建议。
环节三:以评促改,深化“说”
教师活动:
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你一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请你专心修改自己的习作,谁修改得认真,老师将把父母写给你们的信悄悄送给你。
学生活动:
1.读读父母的信,再独立修改自己写给父母的信。
2.推荐交流学生的书信,以评促改。
创设情境:下面进入“朗读者”栏目。谁愿意把自己修改好的信与全班交流,老师为你录下来,发给你的父母,让他们在这一刻感受到你的内心。
活动意图:三分作文七分读!听的同学要认真想一想他(她)的书信你最欣赏哪一部分。学生结合习作要求进行评价。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修改自己的习作,使用修改符号。
巩固性作业:请你把今天这封信重新誊写在信纸上。
提升性作业:写好后可以装在信封中送给父母,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的形式发给父母。
6.板书设计:
我想对您说
修改习作
写好信送给父母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六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写作时的情感变化。
②语言运用:能正确地书写并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根据所写事物,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步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指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写出自己成长中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
3.教学准备:PPT 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交流平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导入: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数文人墨客曾赞美它;它,又是最渺小的爱,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常常看不到它。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讲的就是这种爱。(父母之爱)谁来说说,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用了哪些方法?(场景细节)
学生活动:
1.朗读者:读一读,品一品。
个人分享:在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分享朗读,说一说,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思考者:读一读,画一画。自主阅读“交流平台”内容,画出关键语句,总结、体会、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描写的好处。
活动意图: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回顾,让学生了解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词句段运用:比较发现,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语句段运用第1小题)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2.(课件出示语句段运用第2小题)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发现共同点。
学生朗读三段结尾,同桌讨论三个结尾分别和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发现不同点。
小组讨论:结尾有何不同的特点?
(3)交流课前搜集的场景描写的语句并说明作用。
活动意图:
设置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对对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入、全面。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抄写本单元重点词语,熟读课文,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拓展性作业:完成修辞手法的句子练习。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六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写作时的情感变化。
②语言运用:能正确地书写并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根据所写事物,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步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指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写出自己成长中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词句段运用:写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教师活动:
读例句,发现共同点:想一想这样的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两句话都表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内心感到愧疚,知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学生活动:
1.小组交流,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自己“第一次”的经历。
2.集体交流,扩宽思路。
3.自由写一写。
提示:事情用一两句话概述,不需要展开,重点把内心触动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活动意图:
让学生收集身边人的感人故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环节二:日积月累:朗读积累,丰富语言
教师活动:
1.整体感知,读通句子。
2.交流合作,了解大意。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4、思考:这几句都围绕哪个话题展开的?(勤俭节约)
5、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句子,了解大意。
2、学生提出未能理解的部分,师生共同解决。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4、.提供以下语境,尝试运用。
(1)食堂打算悬挂一幅标语,你认为哪一句合适?生回答。
(2)爷爷想写一幅字挂在书房的墙上,你认为写哪一句合适?生回答。
5、生拓展交流: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活动意图:
古诗学习重在读与悟,通过抓古诗中的字词、想象画面等方式,逐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欣赏、理解、积累古诗的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修改自己的小练笔“第一次”的经历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拓展性作业:背诵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写自己的第一次经历 日结月累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相关资料
更多